建设边疆树海行,喜迎党的二十大。
版纳植物园将持续推出一系列文章,回顾版纳植物园这十年的建设成绩。
今天,我们先来谈一谈我们的热带植物引种与保育。
风景如画的百花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自1959年成立之初,就从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引种收集植物。经过60多年建设发展,共保存了277科2224属1.3万多种植物。我们,不仅拥有多姿多彩的热带植物和自然风光,而且是5A级景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库和中国户外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植物园之一。其中,版纳植物园的植物引种收集、日常管理和扩繁保育等相关工作主要由园林园艺中心承担。在二十大来临之际,我们从植物引种、硬件和园区建设,以及数字管理和景观园艺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版纳植物园过去十年的热带植物引种与保育情况。
2003和2013年两次引种的明星植物:翡翠葛
2012至2022年期间,共引种植物18434种次,国内主要从云南等国内引种15595种次;从缅甸等国外41个国家引种2839种次。其中引种国家重点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IUCN、极小种群、零灭绝等珍稀保护植物4145种次,1201种,约占总引种种次的23%。近10年来,引种保存国家重点等珍稀保护植物488种,其中新引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云南藏榄、绒毛皂荚、东方水韭、云贵水韭、卷萼兜兰、根茎兜兰、德氏兜兰、白花兜兰、巧花兜兰、享利兜兰、秀丽兜兰、飘带兜兰、紫纹兜兰、白旗兜兰、浅斑兜兰等123种,引种细籽海黄豆、毛叶粉背蕨 、西畴油丹、云南油丹、版纳南星、云南细辛、橙花侧膜秋海棠、广西秋海棠、黄花白及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保护植物275种。IUCN植物昌感秋海棠、小籽秋海棠、索科龙血树、黄花恋岩花、华南可爱花、彩虹桉、白苞舞花姜、缅甸舞花姜、川八角莲、篦子三尖杉、浙江楠、雷打果、斑叶离蕊茶、长核果茶、秤锤树、四药门花、陈氏独蒜兰等120种。勐醒芒毛苣苔、鳔冠花、血果藤、细枝叶下珠、勐腊五层龙、锈色蛛毛苣苔、玫花珠子木、箭叶橙、红花酸脚杆、尖叶铁青树、马关黄肉楠、西盟油丹、沼楠、针叶石斛等零灭绝植物等166种。亮叶木莲、壮丽含笑、大叶木莲、密序苣苔、川黄檗、滇桐、华盖木、巧花兜兰、广西火桐、滇西槽舌兰、大树杜鹃、洛比蝴蝶兰、贵州地宝兰等极小种群植物17种。通过植物引种、sp鉴定、原生植物调查等增加珍稀保护植物645种,约为新增物种数的28%。
野外考察与保护植物回归
版纳植物园近年在本土植物调查和极小种群植物的迁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5年承担了本土植物全覆盖“西南-滇南地区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项目,经过7年的野外调查,西双版纳有种子植物4046种,其中受威胁的有352种,244种得到迁地保育,受威胁保存比例占69%;普洱有种子植物5585种,其中受威胁的有392种,256种得到迁地保育,受威胁保存比例占66%。同时,承担“滇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采集”项目,完成狭叶坡垒、萼翅藤、云南藏榄等15种云南极小种群植物的调查和迁地保护工作。10年间,滇南地区685种零灭绝名植物中,我们已引种保育了377种。近十年来版纳植物园工作人员在开展本土植物全覆盖调查、极小种群植物野外调查和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以及园区植物鉴定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植物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其中已正式发表的植物新种27个,中国新记录种21个,涉及马兜铃科、西番莲科、夹竹桃科、秋海棠科、兰科、卫矛科、葫芦科等多个类群。近10年间,版纳植物园迁地保存活植物由2012年的13299个种号上升到2022年的18575个,其中,野生植物来源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44%提升到2022年的59%,达到了国际上著名植物园的保存水平。保存已鉴定活植物物种由2012年的6721种上升到2022年的9053种。
10年间,版纳植物园迁地保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数量由2012年215种上升到2022年346种,保存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数由710种上升到1029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数由286种升至380种。
1. 保育温室和大棚建设
版纳植物园苗圃
版纳植物园引种植物扩繁保育温室大棚群共由18个独立温室大棚组成,总面积1.7万㎡,分别用于引种植物种子萌发、木本类植物保育过渡、草本类植物保育、植物常规扦插扩繁、跨境植物隔离保育,以及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兰科、蕨类、秋海棠、姜科、珍稀濒危等植物的引种、扩繁和保育。
2012年至今,版纳植物园新建成秋海棠及水生保育温室、隔离温室等在内的温室(或大棚)共计1万多平;2014年建保育温室,建成隔离温室430㎡、兰科无菌苗炼苗、观赏、多浆等植物繁育温室区两千多平;2021年又新建6个温室。
2. 园区喷灌系统建设
版纳植物园2019年建成的喷灌系统
为了给园区保育的万余种植物提供合适的灌溉条件,版纳植物园在2019年投入大量资金对园区的喷灌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升级改造,将过去的水管浇灌和手动控制喷灌整体升级为可远程操控的智能喷灌系统。
目前智能喷灌系统已覆盖全园二十余个专类园,水线路沟渠长度达44258米,实现了更美观、更节水和更省人力,为园区植物的水分需求提供了良好保障。
3. 专类园建设(樟园与榕树园)
樟园建设情况
樟园:樟科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植物类群,版纳植物园从2020年起新建樟科专类园,现今已建成占地约120亩,种类400以上的樟科植物种质资源圃。榕树园:榕树是热带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版纳植物园自80年代开始研究榕树,后于1994年率先建立了保存榕树的专类园,园区面积45亩。2012年至今,为进一步提升榕树保育能力,版纳植物园新建榕树园2期,共计70余亩。经过多年引种研究,从国内外收集保存榕树共126种(包括变种及品种),是我国保存活体榕树种类最多的专类园。繁育技术突破:园艺中心在极小种群植物、蕨类和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突破,至今共计繁育极小种群植物27种,实生苗3100株;通过蕨类植物孢子共扩繁出二十余种蕨类植物;成功无菌扩繁出77种兰科植物进入炼苗阶段,为众多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植物园是活体植物迁地保护、保育及回归的基地,其灵魂是活植物收集的信息记录。植物园收集和迁地保育的活植物应有丰富的信息记录并形成信息体系,通常应包括引种登录信息、栽培繁殖、病虫害、鉴定查证、清查与编目、挂牌与解说、物候观测、应用评价等综合信息体系。版纳植物园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植物迁地保护管理体系。过去10年间,版纳植物园在加强珍稀濒危植物引种保育及回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植物资源信息的采集与管理,截至2022年8月,园区露地栽种植物位置信息累积采集41818个定位点,已定位种号10332个,2022年版纳植物园园区现存露地栽种植物中83%种号已有定位信息。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定位图
科普介绍牌挂牌情况(2018年建立植物标牌数据库)
植物定位能确保园区植物种号长期正确保存,避免丢失产生混乱。2012-2022年的10年间共采集植物位置信息24049个,占总定位点数量的58%。2012年至2022年近10年间版纳植物园园区科普介绍牌挂牌数量累积达34240块。2015至2022年引种号牌挂牌数量累积48674块,截至目前园区引种号牌挂牌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实现植物园的信息传达和科普教育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障。
壮观的粉花山扁豆
秉承“ 艺术的外貌、科学的内涵”的建设思想,版纳植物园在保护热带植物的同时,充分利用收集的植物,建设美丽的园艺景观和植物展示。
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不断提升园艺水平,培养园艺人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自2014年以来,共有50多名职工参加各种各样培训,甚至到国外植物园交流学习,回来后在植物园树池建设、蕨类繁育、植物信息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园林园艺部还培养200多名普洱学院实习生,成长为园艺人才。
在社区美化与植物保护方面,园林园艺部与万科携手,共同推进珍稀濒危植物进社区;同时也协助傣族社区和中小学科普园建设,共同促进西双版纳的濒危植物保护。
树池建设情况
壮观的王莲池
在花展方面:为了活跃版纳植物园的科普旅游,园艺中心还以特色专类植物组织了大量的花展。自2004年至今,以兰科植物为主题的“自然之兰”兰展,不仅提升了园艺展示,而且充分与周边傣族社区互动,旨在唤起更多人们的保护意识,并参与到兰科植物的保护行动中来;2014年至今的“赏莲月”,以王莲、睡莲和热带荷花为主,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莲”的盛宴。特别是王莲,已经成为版纳旅游的名片之一;其它如多肉植物展、巨魔芋开花(天南星科植物)等小型展览也别开生面,在提升收集和展示能力的同时也让观众一饱眼福。
版纳植物园选育的王莲新品种
在新品种培育方面:近10年,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国内首次培育出王莲新品种‘追梦人’、和国际首次培育出红花西番莲四倍体新品种‘版纳红’、选育出睡莲3个新品种‘傣粉’、‘蓝鸟啼血’和‘粉月亮’,均成功进行国际登录。成功研发培育羊蹄甲新品种5个,玉叶金花新品种4个,均已通过国家林草新品种办公室组织的专家审定。小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园林园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战略资源植物选育、特色植物的选育与推广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积极的成效,受到CCTV、央视新闻网、中新网、云南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近日,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公布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榜上有名,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