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实例分析!VR创作新方向——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单元研究
图1 放映场馆
全景观看的视野变化
图2 VR观看
01
光线控制
图3《纸鹤》剧照
《镜子:信号》(Mirror:TheSignal)通过外星生物学家坠落在未知星球,其求救得到了星球的奇幻回应,带观者了解她过往的悲伤经历。影片的异星场景主要为灰暗的沙丘地貌,天空的光线十分黯淡,而主人公飞船灯光照亮出的部分区域,自然成为观看的重心。观者在一段沉浸式的全景观看中得到的不仅是叙事信息,更是与人物感同身受的孤独情感体验。
图4 《贾克斯》剧照
02
场景限制
《贾克斯》(AjaxAllPowerful)讲述了一直敷衍主人愿望并吸取其灵魂的神灯精灵贾克斯,遇见了来找律师进行谈判的新主人小女孩。影片的主要内容为贾克斯、小女孩和律师三人间的谈判,三人的位置基本固定在会议室一角,所以影片的机位处于正对三人的另一角,视野可覆盖两个角色。再根据声音的空间定位,观者小幅度的摇头便可连续观看同一空间中的三个角色,而此外的会议室内景并无更多信息,通过场景的限制,导演实现对观者视野的引导。
图5 《贾克斯》剧照
而在根据图像小说改编的《这里》(Here)中,单一空间里不断浮现出不同年代人物在此处的生活画面,虽然机位仍处在室内一角以限制视野,但其作用并非单一指向的叙事引导,而是在有限的角度里不断拼贴出繁多的画面,结合钟表回响的滴答声,在5分钟的片长里以一种目不暇接的观赏效果呈现其含义,比起单画面的内容讲述,更重要的是体验一种人类跨越时代的思考和过去与未来碰撞的回响。
图6《这里》剧照
交互介入的叙事方法
图7 VR交互
01
传统叙事
《雅加婆婆》(BabaYaga)由《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系列导演埃里克·达尼尔(EricDarnell)执导,讲述了由观者扮演的主人公和妹妹为拯救病危的母亲,一起前往森林从雅加婆婆那夺取解药的故事。VR技术带来的首先是观者作为角色之一参与故事,革除了常规剧场观看式VR作品与人物的隔阂,角色可以直接走进观者面对面交流。其次,部分简单的交互动作,如提灯、灭火、拿解药等,由观者操作手柄按键完成,细化了观者参与故事的程度。
虽然类型化叙事本身的效果便是使观者投入,获得情感体验的最大化,但在这部作品中不难感受到,交互介入后有效加深了这种参与感和移情效果,以至于结尾妹妹为了救母亲牺牲自己变成新的雅加婆婆时,这种并不新鲜的结局在VR的加持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图8 《雅加婆婆》剧照
获得2020年威尼斯电影节VR单元“最佳VR故事”的《杀死大明星》(KillingaSuperstar)是2020年两部入围VR竞赛单元的国产作品之一。本片由爱奇艺VR出品,是一部VR互动剧,观者可以在平面图里一览人物的位置及走动,并选择进入不同空间进行全景观看。影片剧情按照传统推理片的设计,每个人都有动机和嫌疑,封闭空间和短时间内创造出了强烈的紧迫感。
VR的介入把对人物和空间的选择权交给观者,以此取代了传统推理片中的侦探角色,创作者也并没有刻意引导选择,观者得到了充分的参与感,自主选择以完成一段长15分钟的实时“平行剪辑”。
图9《杀死大明星》剧照
02
风格化叙事
图10 《此处是我家》剧照
作为线索的物品包括书本、盒子、信件、明信片、照片、收音机等,不仅物品本身有携带文字、图像等内容,拿取的动作也会触发声音或画面的新信息,包括人物独白、不同画风的三维动画呈现回忆等形式,带观者深入感受这一空间所承载的私人价值。影片将实拍中的旁观者视角与自由移动、主动交互的亲历者视角相结合,加上片尾字幕中人物原型的采访,让观者的情感体验落到实处。
《家中的刽子手:单人沉浸体验》(The Hangmanat Home: AnImmersive Single User Experience)关于刽子手晚上下班回家后的故事,观者可以选择从门、窗户、壁炉等开口进入五个不同的房间,自由移动并选择角度观看各空间的故事,主题围绕着人彼此的认可和尴尬的亲密关系。虽然交互程度很高,包括手柄、按键和身体移动,但每个房间均为二维手绘图片制作的舞台式布景,人物也为笔触不断流动的“纸片人”,实现了新技术对传统美术风格的容纳。旁观后,观者也需要进行如弹钢琴、划火柴、烧书等主人公的未尽之事,参与感十分强烈。
图11《家中的刽子手:单人沉浸体验》剧照
本片在叙事蓝本外,更与“沉浸体验”的命名相贴合,最终的情感参与才是本片的核心力量。VR影片同时具有戏剧的舞台空间、电影的观看性和游戏的交互特征,这三个特点共同构建了VR影片的视听特征。本片便将VR的三种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实现了传统媒介无法达到的观看和体验效果,并最终获得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VR单元“最佳VR”的殊荣。
纵观本届威尼斯电影节VR单元的作品,笔者认为交互作为VR媒介的主要特点之一,实现了比纯粹观看更佳的体验。尤其是交互以不同程度介入的“风格化叙事”,每部作品都独具特色,即使进行交互的影像均为三维制作,但参与度的提升使得观者超越了仅仅看到的“真实”,而获得更加“切身”的情感体验。
现实题材的虚拟再现
一方面,威尼斯作为国际电影节,选片策略自然延续其文化关怀与社会担当;另一方面,利用新技术对现实题材进行及时的再现,也体现了VR创作者们对现实的关照。这也使得现实题材在VR中获得新的创作可能。
01
回溯民族历史
图12《第一步:从地球到月球》剧照
《桥下的人》(ManUnderBridge)由芬兰出品,是一部关于芬兰作家和历史学家约翰·克努特·哈朱(JohanKnutHarju)的传记短片。影片使用哈朱的原始录音作为旁白,用芬兰赫尔辛基市博物馆的照片档案再现城市景观,人物则以哈朱的绘画风格手绘二维“纸片人”。《桥下的人》通过充满哈朱声画细节及芬兰历史影像的全景观看,带观者体察哈朱与桥下流浪汉们的生活状态,也一起感受1960年芬兰赫尔辛基市的历史面貌。
图13 《桥下的人》剧照
02
呈现当代议题
图14 《此刻金沙萨》剧照
《我生命中的60秒》(One More Minute)是中国首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VR纪录片,同时也是世界首部疫情题材VR纪录片。影片由VeeR与大象纪录共同出品,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124名拍摄者共同拍摄完成,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去体验2020年2月20日上午10点的一分钟。
新技术捕捉新题材,创作者的敏锐反应和快速执行值得称道,题材时效性与共同创作的方式都较为独特。但影片的内容实际与常规纪录片并无二致,多人生活的交叉剪辑并没有产生更深刻的含义。当然,《我生命中的60秒》在国内略显匮乏的纪录片创作环境中大胆使用VR技术,不失为国产纪录片的一种新尝试,其内容本身也将VR媒介的作用共存。
图15 《我生命中的60秒》剧照
通过以上列举的各部作品我们看到,许多国家的创作者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通过VR技术呈现,用全景观看和交互参与的形式,将观者带回到虚拟“再现”的历史,又或是带观者直面当代社会问题,对现实题材的虚拟再现是VR影像不可忽视的重要创作趋势。
结语
纵观本届作品,基本趋势下其内容和形态实际仍独具特色,这与VR这一媒介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多义体验密不可分。现任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Alberto Barbera)也曾强调:VR并不是电影的未来,也不是电影的某种延伸,它是另一种媒介。目前VR在技术和内容上仍处于探索时期,设备造价和发行渠道也相对有限,所以创作者如何利用好VR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特点,在有限的资源里进行表达,创作出适合于VR这一媒介进行观看与交互的影片,仍需在将来关于VR的理论与实践中持续探索。
END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