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21》幕后特辑:1:1还原搭建场景、写实写意结合的影像风格

影视制作杂志 影视制作 2023-04-05


整理自  |网络
杂志订阅 | 010-86092062

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1921》,将于7月1日全国上映。今日片方发布了“匠心致初心”制作特辑,这支特辑全方位展示了电影《1921》的制作过程,解锁幕后精良的制作环节。导演黄建新与摄影指导曹郁强强联手,率全体主创以真诚的创作态度全力打造匠心之作。





电影《1921》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诞生,影片筹备四年,凝聚几百位中国电影人的心血。黄建新导演努力探寻1921年共产党人们矢志救国的
“心灵源动力”,为此,他带领团队用饱含激情的创作态度,静候与这份力量的相遇。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剧组1:1还原搭建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和新青年编辑部等建筑



有党史专家、历史学家组成顾问团队护航,电影《1921》在高度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开展创作,编剧团队在世界各地档案馆挖掘新史料,美术部门抽丝剥茧般提取老照片细节,资料贴满了服装、道具间的四面墙。

摄影指导曹郁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一个个艰难的挑战,用创造性的光影造型诗意化讲述建党故事,曹郁还经常亲自扛上机器捕捉动人的戏剧性时刻……
幕后团队构建富有激情的“影像系统”,演员们塑造“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的人物,整个画面充满了希望感与年轻感,传递蕴含在激情中的“人性之美”。



“服化道”——事无巨细还原历史细节


01


1:1还原 “一砖一石”匠心搭建“一大”会址

制片人任宁介绍:“我们想要1:1复原‘一大’会址,导演又对很多细节要求很高,为了还原20年代的质感做了很多努力。”剧组还原搭建的主场景“上海石库门老建筑群”在制作特辑中首次亮相,郑大圣导演说:“一寸一寸地看,一尺一尺地量,我们完整测绘了‘一大’旧址。”“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编辑部……从“实地测绘”到“模型构建”,再用最原始的工艺复原内外墙面的细节。



全体主创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用逐块凑齐的真实灰砖砌起阳光下不会穿帮的墙,用逐颗铺设的石头手工按出坑洼起伏的路面,让“一砖一石”拥有了时代的呼吸。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美术部门进行过多次返工,复杂程度不亚于推倒重来。

根据电影场景的变换要求,同一个建筑很可能要在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全面细致考察一大、二大、渔阳里等原址建筑的基础上,车墩一大会址建筑群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独特的处理,比如每扇玻璃窗都有不同的磨砂花纹、每个栏杆也都有不同的形态,以配合电影的拍摄。还有些建筑的局部位置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改变和增减,这些位置通常使用轻质的替代材料,用轻质材料体现出了和历史建筑相同的质感和时间感


服装间和道具间的四面墙贴满了可供查证的老照片,剧组各个部门像“破案”一般拿着放大镜提取细节,还原20世纪上海的城市细节与风貌。主创用扎实的筹备工作铺砌电影《1921》的历史厚度,让演员在置身场景的那一刻仿佛回到1921年,也让观众能够拥有身临其境般的观影感受。



02


“小道具,大故事 ”

顾问团队里不仅有党史专家,还有来自“上海社会生活史”、“上海租界史”领域的专家,他们用丰硕的研究成果滋养艺术创作,为电影《1921》保驾护航。导演对历史细节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法租界黄包车车牌的徽章样式在当时当地的史料中无迹可寻,主创便把搜索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地的档案馆,最终在巴黎警察总部的历史档案中寻得一纸公函,从上面复刻下当年的一枚黑白徽章,片中使用的带色彩版本是主创们对黑白照片进行灰度分析、加以“红白蓝”法国国旗色合理想象而成的。面对这类缺乏直接史料作为依据的细节,主创团队的自我要求是必须做到“不可证伪”。

《1921》的美术指导吴嘉葵,恰是30年前上影厂拍摄建党70周年献礼片《开天辟地》时的美术指导。很多时候,历史题材的道具制作,老师傅们的匠心堪比修文物。这一次拍摄《1921》,吴嘉葵带领的美术团队要根据党史文献资料设计道具“毛主席的手稿”



虽然这薄薄几张纸在电影中不过一闪而过,但吴嘉葵还是坚持要用
“最真实的字体”。最终,在上海一座纪念馆里,美术团队找到来一封毛主席当年写给友人的信件影印件,大家模仿其字体,完成了“毛主席手稿”这件特殊的道具。

另外道具却必须通过“不真”来实现屏幕上的视觉真实。“红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这艘“红船”在车墩影视基地的摄影棚内复刻而成。为了复刻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红船,吴嘉葵多次带队前往嘉兴南湖实地考察、拍摄照片,在电脑上构建了“红船”的三维模型,并在多次测试后将整体比例做出了调整——比真实的“红船”放大了约25%

由于时间的流逝,现存红船上的图案已经不是很清晰,美术和置景部门为了在细节上达到高的完成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按照资料图片上的样式定制了舱内的道具。




曹郁用“诗意”与“动感”突破主旋律严肃史诗印象


首位
“三金奖”最佳摄影大满贯得主曹郁,曾担任《可可西里》、《南京!南京!》、《妖猫传》、《八佰》等影片的摄影指导。他将自己的摄影风格定义为“诗意的写实”,他喜欢把自己对绘画作品和音乐的体悟融入摄影,逐步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光影塑造、色彩质感和摄影构图,细腻而温润。

不同于过往主旋律作品史诗般严肃而庄重的呈现,曹郁用独特的美学风格搭载诗意现代化的表达,在镜头运用上追求动感和韵律,在影像风格上营造写实写意的结合。



剧组还原搭建的“上海石库门老建筑群”有别于摄影棚内便于拍摄的建造结构,这个建筑群不能随意拆解、空间狭小,场面调度和机器架设受限。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曹郁依然出色完成了挑战:他与导演巧妙配合设置停电戏,制造冲突大胆调度,
仅用一盏道具灯完成了戏剧性的创造一场天井里演员围成360度的群戏,摄影组特制了一个能让摄影机垂直升得很高并缓慢移动的设备,曹郁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性地完成了这场戏,产生了720度的调度效果。

这是曹郁首次与黄建新合作,他表示黄导很大胆,乐于接受和创造新的影像。拍摄过程中,曹郁诗意现代化的影像风格得到黄导的全力支持,摄影部门在全组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工作。



电影《1921》中有上千枚灯泡塑造的“夜上海”,再现了“远东第一都市”的繁华风貌;还有夜间奔跑、追车的复杂调度戏……曹郁用光与影还原“20年代的上海”,用更具现代性的表现手法完成对党史的生动讲述。

光从下面来,影子才会大因此在影片中,曹郁用光影制造了一个个富有年代感的画面,下面请看视频解析!


包括摄影在内的整个影像系统都是服务于人物塑造的,为了完成这个共同目标,黄建新导演表示:“需要演员有很强的表现力,把这个角色诠释得生动可信。

回望电影《1921》的创作原点,正是传递那个年代的人性温度,于细节处刻画“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先辈。制作特辑中释出了演员倪大红的表演片段,一个神情变化就把黄金荣的思维缜密与阴险刻入观众心里,这一反派角色的塑造令人胆颤。



演员用心融入角色 三代影人薪火传承责任与担当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跟摄制组接触了两年,剧组严谨考究的创作态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中出现了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拿着《上海俄文生活日报》,这个细节非常真实。

新中国成立前期毛泽东给李达的信里写道:“吾兄乃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盼兄速来参与经营。”这个“公司”的概念被编剧放进人物对白中,把1948年的史料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化用到1921年,对此,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表示:“
台词设计得特别好,巧妙地融合进去了。


顾问团队也认可了演员形象气质与角色的匹配度,特别是李达的饰演者黄轩,除了外形的还原,他还演出了理想主义者的神韵,坚定信仰下充满了柔情,细腻的情感变化生动塑造了历史人物。



拍摄前为了贴近角色在丛林中被追杀多日的状态,演员张颂文顶着满脸血污在泥地间翻滚摩擦,酝酿完成后从地上起身的他,气场与状态当即震慑了剧组的工作人员。

在剧组中,有这样一种传承,年轻演员总爱跟经验丰富的中生代演员请教,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演员,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悟,为年轻演员树立榜样。于是,
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老一辈电影人、中生代演员和年轻演员中代代传承,全体主创用质朴谦卑的创作态度共赴建党百年之约



将于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曹郁担任摄影指导,幕后班底涵盖业内各领域的顶级创作者,一批实力派演员和优秀青年演员汇聚。几百位中国电影人用五年时间精心打磨,只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伟大而关键的节点,献上一份真挚诚恳的艺术创作。

END


【推荐阅读】

格局大了!全球首位AI“数字航天员”飞向月球

 获三项白玉兰大奖!《觉醒年代》用什么征服了观众?


自定义快捷键、4K双增益成像影像传感技术……揭秘《重建中国茶道》幕后拍摄神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水下古风舞《洛神水赋·祈》惊艳四座!

仿生机器学习、表情库云数据……新国风虚拟偶像“麟犀”制作背后都是“技术点”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