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两个首次”!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的4K修复创意实践分享
作者 | 孙强、江涛
订阅 | 010-86092062
孙 强
《领航》影像修复组 技术总监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理事。从业近20年,曾于2009年荣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于2013年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选的“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现任职于中视奇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主持过多项节目修复、增强以及演播室系统集成类项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河岁月》《敢教日月换新天》修复增强项目、中国体育演播室项目、CCTV6演播室建设项目等。
江 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数码 艺术总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录制五部包装科副科长,央视数码艺术总监,视觉指导,原创混合现实(IMR)创作团队负责人。从事视效包装创作超过25年,代表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英雄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领航》《长征之歌》。
为了全面宣传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总台陆续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领航》作为记录这十年征程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总导演闫东和团队要求严、标准高,注重影视创作中前沿技术的应用。全片16集+外语版3集播出后引发全网持续关注,好评如潮。
据官方数据统计,《领航》全网触达人次达55.1亿,相关内容点击量达26.4亿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达13.6亿次,登陆微博热搜、热榜125次。
技术与艺术自古相辅相成。400年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持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用手绘出精美的月亮图景。今天我们携AI科技,以总台持续深化的“思想+艺术+技术”为驱动力,以真实自然、细节通透的镜头画面,协同主创团队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领航》4K成片截帧
本次项目中,制作团队基于AI技术针对性地突破图像去噪、图像超分、视觉效果修复等技术难点,创下“两个首次”(首次提出结合Sobel算法与通道注意力模块的机制、首次提出基于对抗生成的密集连接空洞卷积结构)。并创新性地提出一套高效可行的修复工艺流程,结合节目组的要求和图像特点,运用前沿技术提升效率,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以保证最终成果的高质量。
《领航》4K成片截帧
01
扬帆起航——团队智慧凝心聚力
《领航》中70%的镜头为实地拍摄,其余依据节目创作需要,大量引用了近十年以来用多种拍摄设备采集的重要人物的影像资料。素材选定后,各技术小组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就后期制作而言,既要遵从上级主管机构的指示精神,也要符合总台提出的“满屏皆精品”的总要求,因此后期画面视效设计与前期拍摄工作同样重要。
本片后期制作中重要人像视效质量修复方面的工作,由专业技术过硬、交付能力强、视频资料修复经验丰富的中视奇云科技提供服务保障。
《领航》播出海报
“《领航》作为大型电视专题片,细节部分还是要把控好,画面要清晰通透,要让大家在画面上能看到新时代的变化。”
——奇云制作部经理在会议上提到
“视频资料经过多次传输转存压缩,画面质量会大打折扣,咱们按预定方案最高标准来,尽量让观众获得最佳的视觉体验。”
——影像修复组技术人员修片时强调。
收到节目组制定的时间进度总要求后,制片经理及时召开小组专题会议,精确地评估工作量,拟定最为适宜的方案,确认各项职责分工。
技术人员采用视频内容智能分析系统对平均每集约1千多镜的素材进行识别,对画面问题分类,并将数据量庞大的视频资料文件载入独立的高可用性修复平台,紧密开展工作。
技术人员同步监看,及时向相关负责小组反馈问题,交流意见。最终,全片修复镜头数共2993个,时长1时59分,357000帧。
节目组驻地和外景地的动态疫情管理,考验着总导演闫东的决策力,也考验着组内的每一个人。各个专业组与我们齐心协力,克服了多重困难,在节目进度总要求时间内,将《领航》以超清的细节、绚丽的质感于2022年10月8日在央视一套20:00档隆重推出。
02
方案甄选——人物风采真实再现
本次项目工作中的人像修复有两大难点:一是低清素材人物面部五官模糊、人像细节丢失。视频资料经过多次的不同格式的压缩保存,剪入成片投放到大屏显示时,前后画质变化略显突兀,让观众有出戏之感。人像边缘锯齿、马赛克等画面问题明显,不利于专题片的精神表达。
画面问题图示
二是画面清晰度提升造成重要人物脸部斑痕较多。《领航》采用4K超高清摄像机拍摄,全4K/HDR制作流程,在视觉上可以呈现的图像细节更多。高清或超高清的画面中,各种面部细节都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人物的面部瑕疵一览无遗。
修复国家重要人物面部特写镜头的视觉效果时,出现了瓶颈。修复组将初步修复的素材反馈给节目组后,获得的意见并不一致,节目组内部分成员表示应该保留一些小瑕疵,这样更显真实;也有成员认为应该将画面处理的更完美一些,毕竟是为国家付出的重要人物,代表大国形象。
技术人员经过深思熟虑,在《领航》视觉效果专题会上提出了较为符合制作标准的A、B两种修复方案,并以书面的形式将2种修复方案视频截帧的效果对比交由节目组审核选定。
具体内容如下:
方案
A
预处理、自动修复处理、人工监看。主要去除压缩保存过程中产生的噪波等画面问题。
修复效果对比
方案
B
在方案A的基础上,适当提升画质与清晰度,去除人像边缘锯齿,保持人像真实、自然。这样能解决播出过程中信号压缩衰减导致的模糊问题,带给终端观众更清晰的观看体验,特别是大屏终端。
经过多次比对交流,节目组最终选择人像画面损失最小、更益于展现人物风采的修复方案B,即在去除压缩保存过程中产生的噪波的基础上,适当提升画质与清晰度,去除人像边缘锯齿,保持人像的真实、自然,同时兼顾信号通过网络传输过程中信号压缩衰减导致的人像画面数字化痕迹问题,带给终端观众更丰富的视听新体验。
修复效果对比
03
修复巧思——人像肤色精妙还原
重要领导人的人像肤色修复是本次专题片制作中的重点技术环节。在一些国家领导人的标准像和两会、出访等重要影像的素材采集过程中,受摄影机感光元件、拍摄环境光的反射、视频格式转换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镜头画面颜色会有失准确性。
人像肤色目前在国内暂未制定相关标准。在最初的校色工作中,技术人员希望在最大程度还原场景真实色彩的基础上,使片中的人物形象更亲民有活力一些,让年轻受众“买账”,为此曾尝试将人物的色彩风格接近前段时间流行的“网红滤镜”。但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人物风格不统一,还让有些镜头看起来略显怪异。
为此团队查阅了相关专业资料,也了解了一些杂志社在印刷人像时使用的色彩标准,对比不同色调效果后,最终决定将绛红色作为人像肤色的主基调——先让人物有了庄重、健康、红光焕发的底子,再协调光线环境和四周反射环境,对人像面部进行整体或局部调整,从而赋予人物庄重大气又朝气蓬勃的风格。
人像肤色调整示意图
04
细节雕琢——画面摩尔纹精细处理
摩尔纹现象也是本次视效质量修复的重点。像素排列是有规律的,在拍摄通常景物时问题不大,但若所拍摄景物排布较为规律,且其形成的影像大小和成像原器件的大小相接近时,就会相互干扰,出现摩尔纹现象。这会使影像出现彩色的高频率不规则的条纹,造成视频画面不整洁流畅,容易让观众错失画面内容重点。
摩尔条纹图示
片中部分空镜画面含有的摩尔纹是本次项目中的一大挑战,技术人员经过不同方法的尝试与效果对比,创新性地应用了复合性修复方法,经处理后的影像画面干净度、清晰度与流畅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相对原素材更平滑稳定。
摩尔纹修复对比图(动态效果更直观)
06
向新而行——更高影像质感再追寻
从CRT到LCD到LED再到IPS-OLED,显示技术的变迁带来了视觉观感的不断提升,接口连接从模拟数字的VGA-DVI向高带宽传输特性的HDMI2、DP转变,硬件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支持4K/120FPS的画面输出,为4K/8K超高清内容制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影像修复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为了解影片经过传输衰减后的信号在电视(大屏)终端的显示效果,首播当晚,制作部组织了影像质量终端显示效果观看会,邀请业内专家与技术人员,分别在HD和4K显示屏上观看影片,更直观地了解关键节点修复后的显示效果。
修复组技术人员结合有线电视和IP网络的实际传输特性,以及不同显示屏的画面增强算法特性,明确了之后影片修复的完善和改进之处,以满足不同分辨率的显示需求。
《领航》影像质量终端显示效果观看会
本次工程完成后,制作团队召集各个流程节点的技术人员总结自身工作的创意与不足,分析此次工作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式;既肯定了新版AI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本次制作中发挥的效率作用,也探讨了如何优化工艺流程和细节分工,为之后的大型影视后期制作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信制作团队将继续探索影像修复技术在元宇宙等多个新兴领域的应用,持续助力经典薪火相传,不断地在技术与艺术融合上开拓创新,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更多4K修复创意技术揭秘,见《影视制作》2023年2月刊
推荐阅读
从测试片到现场全覆盖监看,《中国》第二季 HDR 技术总监尤子元带来幕后秘籍 | |
10位青年、192天、142亩土地上从零开始!揭秘综艺《种地吧》的创新与挑战 | |
如何应用CineAltaV 2打造出色的电影画面?《满江红》摄影师赵小丁、摄影师曾可佳告诉你答案 | |
重磅推出!总台央视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修复创新实践专题 | |
展现玛雅文明的海洋畅想——《黑豹2》电影美术设计幕后公开 |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