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秀 | 记者安英昭: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新闻公关处 北师港浸大UIC 2024-04-27

编者按:自创校15年来,北师港浸大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有的选择继续于境内外深造,有的选择创业,有的则选择加入各行各业。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行业的中坚力量。本次,我们将聚焦媒体行业,对部分优秀从业校友进行报道。上期我们介绍了校友萧深(推荐阅读:U秀 | 萧深:从美国“超级碗”解说专业户到体育文化传播者),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校友是中国新闻社(中新社)特稿中心记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安英昭。奔跑在追寻新闻理想道路上的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安英昭作为G20青年团中国青年代表参加风云际会G20杨澜访谈录特别节目


安英昭,北师港浸大(UIC)2013届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生,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中国比较研究专业。从2015年至今,任中国新闻社特稿中心记者及新媒体项目执行负责人,主要负责时政和港澳台新闻的解读和评论。


奔忙于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发出自己的报道;对中美经贸摩擦、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等国际事件进行解读,发表评论……这些是安英昭的日常。在四年的工作中,安英昭完成了以特稿为主的各类稿件逾1000篇,共100多万字,获得中新社总编辑好稿奖逾30次,并有24篇作品收录入中新社年度稿选。


安英昭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前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


在2016年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事件中,喜欢文学的他借鉴了金庸武侠小说的体系和写法撰写评论文章,以通俗的口吻和强有力的声音,向国际传达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及美国作为域外国家无理干涉的事实。文章在所刊境外新闻网站获当日点击量第一名,给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带来冲击,该评论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


见过安英昭的人可能很难把他和风风火火的记者形象联系起来。他讲话轻柔和缓,笑容略带腼腆,有着内敛、文艺的气质。然而,作为一名90后记者,他同样有着视野开阔、喜欢钻研创新的特点。“以更创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高质量的内容”,努力做到“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的“中新风格”,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始终是他努力的方向。

安英昭高中就读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是一名爱好文科的理科生,喜欢写随笔与散文,却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记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抱着拓展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想法,选择了北师港浸大国际新闻学专业,而正是这一关键选择,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安英昭于UIC第四届学生节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


起初,安英昭对新闻领域了解甚少。通过北师港浸大的学习生活,他接触到不少行业资深的记者和学者,从他们的优秀作品以及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现实的触摸和批判性、前瞻性的思考是安英昭对记者这一职业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回忆起在北师港浸大的学习生涯,两位恩师的教诲令他受益至今。新闻学副教授阮纪宏博士在09级国新班的“开学第一课”上反复叮嘱,“要读新闻,养成读新闻的习惯”,这句话成为在安英昭每感倦怠时鞭策他的警句。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的董铁柱老师也曾说,新闻写作需要把握得当,应在符合规则和伦理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解读事件,而非片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便是“戴着镣铐跳舞”的难度和魅力所在。于安英昭而言,这正是驱使他持续写作的重要动力。


除了专业学习,学校也给予学生施展拳脚的平台。大二的时候,安英昭组阁参加第五届学生会干事会内阁竞选,以55%的得票率高票当选主席。在任职期间,他和团队一起努力在校园推广体育文化和辩论文化,改组学生会架构、成立学习部和体育部,发起“精英杯”辩论赛和校级篮球赛,这两个比赛一直延续至今。


安英昭与内阁成员参加UIC第五届学生会干事会选举公开辩论


大四那年,安英昭以新闻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获得浸会大学一等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并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专业录取。他说,大学生活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帮助自己确立了“立修齐志,读圣贤书”的志向和对“横渠四句”的追求。


毕业回国后,安英昭通过层层选拔,凭借出色的表现进入中新社(北京总社)特稿中心工作。


安英昭参加2015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北京年会


安英昭说:“从事新闻工作的乐趣在于不断学习新知识,‘解锁’新的技能。”在进入中新社特稿中心后,安英昭面对的是不同领域的报道,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和大量的知识储备才可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安英昭笑称自己是“被推着”去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而他也乐此不疲。


在2018年及2019年,安英昭均参加了全国两会报道组,访问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说,全国两会的报道如同一场高强度的“战役”,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并结合新闻机构的特性,选择在合适的时间里进行有深度的报道。他认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解读政策,才是对记者的最大考验。


记录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关于宪法修正案的解读,专访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关于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比……凭借前期大量的准备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两会专题中,安英昭完成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报道。


2018年,安英昭代表中新社参加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派的中国新闻代表团,先后访问毛里求斯与南非,成为代表团里最年轻的成员并兼任代表团翻译。此次访问促成了中国记协与毛南两国媒体间签署多份谅解备忘录,为此后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峰会完成了媒体合作领域的前期铺垫工作。


中国新闻代表团与毛里求斯挑战者媒体集团在毛里求斯举行会谈,图为中毛代表商谈合作事项,前排右二为安英昭

中国新闻代表团与南非政府新闻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员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行会谈,图为双方会谈后合影,左一为安英昭


四年的工作里,安英昭始终将“报道真实的好新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为了吸引流量,网络上不乏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安英昭认为,真实永远是好新闻的前提条件,更是新闻行业里不变的内核。而好的内容,他认为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与众不同”,能挖掘到别人未曾发现的新鲜事件或观察角度;第二类属于“有深度”,跳脱传统的思维去探索事件背后的意义,从而引发人们思考。


他认为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记者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向自媒体人学习,从而以更创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高质量的内容。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不少人认为新闻行业已沦为“夕阳产业”。但安英昭认为,恰恰相反,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内的新闻行业仍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可谓“朝阳产业”。近年来,新闻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只是让部分传统媒体退出舞台,而新闻依然是这个时代和人们所需。


安英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提问


对于将来想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弟学妹们,安英昭表示,想要在这一行有出色的表现,需要较多经验与人脉的积累,若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对此,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主动地拓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财经新闻、法律、医疗等专业,从而让自己在某一领域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在新闻行业中也更具有竞争优势。优秀新闻人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包括了较强的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而从事新闻评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与提升自我。


工作之余,安英昭还与两位同事成立了公众号,写写散文、杂文、诗和时评,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思考与感悟,也分析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正如张爱玲主张的“我以我手写我心”,有温度的写作始终是安英昭的乐趣所在。至于写作的内容,安英昭说:“其实就如林徽因在新诗《别丢掉》中所云:‘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推荐阅读】

U秀 | 萧深:从美国“超级碗”解说专业户到体育文化传播者
U秀 | 黎昭权:深研法学 我的北师大硕博之旅
U秀 | 朱雨南:从北师港浸大到清华大学,做跨界研究



更多校友故事看这里


文字 | 张紫昕(大四 公共关系与广告)陈晓虹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余媛滢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好文章让大家知道你也“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