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央视直播,86岁武汉黄陂婆婆“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颁奖仪式
今晚(2月18日)
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动图:武汉晚报胡肖
其中一位获奖者
今年86岁,名叫马旭的老奶奶
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动图:武汉晚报胡肖
说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
却住在武汉市黄陂区的她
究竟有什么故事能够“感动中国”?
现居武汉黄陂的我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记者任勇 摄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马旭颁奖词: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
曾经勇冠巾帼
如今再让世人惊叹
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
灌溉一世的乡愁
你毕生节俭
只为一次奢侈
耐得清贫
守得心灵的高贵
马旭的老伴颜学庸向记者展示“感动中国”获奖奖杯。记者李子云摄
“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惊动了家乡、北京、武汉三地,获得这么大的荣誉,受之有愧呐。”马旭摩挲着荣誉证书,双脚交叠。
马旭穿的迷彩服已经有些发白,全身上下只有脚上那双红色雪地靴看起来很新。那是她为了录制节目,花15块钱在黄陂一条街的地摊上买的,是她最贵的一双鞋。
马旭老人唯一的一双拿来参加重要场合的鞋。记者何晓刚 摄
▏壹
14岁入伍
戎马一生多次立功授勋
马旭和丈夫颜学庸离休后住在武汉黄陂区木兰山下军区大院旁,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推开锈蚀的铁门,朴素的小院里种着三棵果树,三间砖瓦房已年久失修。
去年10月以后,这座寂静多年的小院热闹起来。没人能想到,已是耄耋之年、平素过着贫寒生活的夫妇,竟拿出千万积蓄资助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的教育事业。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身高不足1米55、体重不到80斤的瘦小老太太,曾经是一名伞兵,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戎马一生,多次立功授勋。
被马旭当作阅读室的屋子一角,挂着她当兵时的照片。“父亲去世得早,我和弟弟跟母亲相依为命。”马旭看着照片,陷入回忆。
1933年3月,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当时,东三省被称为“北大荒”。马旭记得很清楚,她们家很穷,秋收之际,妈妈就去别人田地里捡被收割剩下的土豆、玉米,日子过得紧巴巴。
1947年,贫民会主任(现在叫村长)建议马旭妈妈送一个娃去当兵。“弟弟太小,妈就让我去了。”
于是,14岁的马旭在乡亲的护送下参加了解放军。“如果没有跟着解放军的队伍走,可能早就没有我了。”如今86岁的马旭十分庆幸当年的选择,她说要不是选择了参军,她会和儿时的小伙伴一样,等待随时可能降临的厄运。
抗美援朝结束后,1954年,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接着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武汉军区总医院。然而,在这里工作不到三年,她便主动要求调到前线野战部队医院。
▏贰
为解开跳伞谜题
29岁军医当了伞兵
“马旭夫妇俩当年就是我们队的传奇人物。”对于马旭捐助家乡1000万元的举动,辽宁省抚顺市社保局退休干部金长福老人觉得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金长福比马旭小23岁,是她当年战友。虽然不是同一代人,但两人同属同一个空降兵部队。
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以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为主体,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作为军医,马旭一开始只是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
在保障中,马旭很快发现经常有空降兵因为落地不稳而脚踝、腰部受伤。因为他们在着陆的一刹那,身体如同巨石撞击地面。
如何避免空降兵着陆损伤?马旭百思难解之时,向领导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跳伞!
“马旭身材很瘦小,无论身高还是体重,都达不到伞兵标准。”金长福回忆,他听与马旭的同期伞兵说过,为了能当上伞兵,身材娇小、当年已经29岁的马旭在宿舍挖个坑,垫上细沙,椅子叠到桌子上,每晚就着这个“简易跳台”练上几十上百次。
如愿考上伞兵后,考虑到马旭身材太过娇小,怀孕生子风险比较大,同时为了支持妻子的“蓝天梦”,同是军医的丈夫颜学庸主动做了结扎手术。马旭则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和科研中,和颜学庸一起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设计各种护踝器材。
1983年4月,在不知推翻了多少方案后,两人研制出“充气护踝”,可使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推广后扭伤率大幅下降。
直到1984年,年过半百的马旭还跳伞两次,此后部队从安全角度考虑,不再批准她上天。
20多年间,马旭累计跳伞140多次,是我国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不仅如此,夫妻俩发明的充气护踝,1983年刊登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198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此后,马旭夫妇又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并于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从1983年开始,马旭夫妇工作的重心转向科研工作,着手将多年的医务工作结合跳伞经验总结出来。
夫妇俩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我这一生,实现的梦想、得到的荣誉,都离不开爱人的支持。”马旭告诉记者。
马旭的老伴颜学庸向记者展示“感动中国”获奖奖杯。记者李子云摄
▏叁
八旬高龄四次考研
家里贴满日语单词
马旭的房间除了堆得满满的书,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对沙发早已磨得不像样子,卧室里摆放的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
夫妻俩简朴了一辈子,几乎从来不买新衣服。“部队发的迷彩服、解放鞋就挺好了。”马旭的老伴颜学庸指着身上的迷彩服说:“破了补补还能再穿。”
老两口不太会做饭,对吃食也不讲究,拉开他们家的冰箱,全部是半成品食物,吃的时候简单加热就可以了。记者去采访的三次,都撞见二老吃的速冻元宵和饺子。
" 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书籍、报纸和各种资料。" 马旭老人笑称。
记者看到,各类书籍摆满两个大书柜,各类报刊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着。
二老卧室墙壁上,还贴满日语笔记。马旭说,五年前,她开始准备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至今仍在补习日语准备考试。
▏肆
为家乡播种希望
千万积蓄全数捐出
少小离家,而东北老家也早已没什么亲人。但一个固执的心愿却时时缠绕着马旭的心: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多年前,马旭和老伴在金银湖买了一套商品房,原本想开卫生所,后来实地一考察,发现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封门闭户。
“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不像过去一条巷子的邻居都认识,即便开了也发挥不了我的作用。”
马旭和老伴在黄陂住习惯了,也不想换到陌生的环境,于是他俩决定卖掉房子。最终,房子卖了400万元。
拿到“巨款”,她萌生了捐助家乡的想法。
“我和弟弟先后从军,我在空降兵,他投身国防工业,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她身边。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开不了诊所,我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回馈社会。”马旭说。
马旭的想法也得到了颜学庸的支持。“我们俩都有离退休工资,看病也有保障,物质上的条件,我觉得不需要追求太多。”颜学庸说,这么多年积少成多,加上卖房所得,两位老人攒了1000万元,可以说是他们的毕生积蓄。
“现在党中央提出要精准扶贫,我们把这些钱捐给家乡,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对于这笔资金指定用于教育事业的原因,马旭解释,木兰县教育资源贫乏,只有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伍
看淡物质享受
“我和老伴内心很富足”
每天早上,两位老人简单吃过早饭,便习惯性地穿着作训服,骑自行车到附近军区大院里锻炼,内容包括打军体拳、散步和骑车,这样的锻炼每天都要持续两个小时。
锻炼回来后,老两口就一起坐在屋子里看报纸杂志,享受安静的阅读时光。
每个周末,他们还要乘公交车到老年大学,学习舞蹈和书法等课程。
近三个月来,登门拜访的人和来采访的媒体一波接一波。很多人都问过马旭同一个问题:“过着这么清贫的生活,苦不苦?”
说话间马旭陷入了回忆。自己出生在东北日本人统治下,那年头地里产出的粮食都要上交,人没得吃,猪也很瘦,锅里常年见不到一滴油。
当时,村民纺织出来的棉纺布,只能供给日本人使用,自己只能穿回收再利用的更生布。更生布纹理粗一块细一块,织出来就像地图一样皱皱巴巴,穿上几次便到处破洞。
“比起当年那种饥无粮寒无衣的生活,现在吃得饱、穿得暖,我们已经很知足很感恩了。”马旭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吃喝玩乐只是一时欢愉,而如果个人的萤火微光能对社会、对他人给予一点帮助,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的内心很富足。”
▏陆
获奖背后
马旭夫妇让整个节目组流泪
《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
捐款助学的事迹,每年全国各地有很多。马旭最终当选,因为她身上的故事,具备了新闻传播所有的元素。
马旭夫妇的事迹非常的扎实,我们的记者去看了以后,都非常感动。两老的居家环境、日常省吃俭用的情况,在今天非常罕见,与他们捐资千万元助学的义举,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的记者多次深入两老的日常生活进行跟拍采访。最终形成的几分钟资料片,是从5个多小时的素材里剪出来的,栏目组每个人看后都流泪。
对于马旭,我们强调以最朴实的形式来表现,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们就是非常朴实地把她的事迹呈现出来,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她特别特别质朴,坚定中带着倔强,比如她每天坚持做操,从不被一些浮华的东西打动。
谈到给家乡捐资千万元原因时,她也不拔高自己,只说“我听说家乡教育没钱,孩子们需要,我这有钱,我就捐了”,特别质朴!
我们在录制节目时,并没有深挖什么,我们能如实呈现出她这种状态就已经足够了。
老人那个事说简单也非常简单,她的生活状态你呈现给大家,大家自己就能看见了。你看到我们呈现她家里的时候,她的这种金钱观,她的这种生活态度,我们当时很多人都……我觉得可能一生都达不到她那种境界。
我说我们不需要呈现别人,我们也不需要别人来对她作什么评价。最简单最质朴地表现出来就可以了。真实最打动人,这些已经足够了,有力量了。
动图:武汉晚报胡肖
《感动中国》马旭颁奖词撰写人刘凯:
舞台上的马旭是一个单纯可爱的老人,率真的说话风格让人一下就想到她的家乡。
早年兢兢业业,现在省吃俭用,这样的退休老人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但是你也数数,到晚年仍然保持一派率真单纯,仍然怀有梦想的有几个?
世界上就是有些一辈子不为名利所困扰的人,不争、不谋、不装,安贫还能乐道。这状态恐怕不是修养能修来的,是赤子之心,老天给的。
老人的故事中有很多日常事物。老人家一件件罗列出来,一件家具,一碗粥,一双鞋,都自有来历,有去处。和她的这些日常比起来,我们的日常就太苟且了。
☞ 心怦了一下,还以为是爱情,其实是心律不齐…他们的幽默,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来源:记者王恺凝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 柯立
编辑 | 张剑 版式+制图 | 胡肖 校读 | 胡肖
推广合作 | 荆先生 1592628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