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变成正常人,该有多好”武汉医生杨操为“折叠人”打开人生
做别人没做过的手术
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
2月28日
《我是医生》推出第二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
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杨操教授
讲述《“天梯”修路》
杨操教授瞄准脊柱侧弯这一骨科尖端领域,带领团队攻关,开展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手术量稳居中南地区第一。由杨操教授团队研发的楔形截骨矫治术、序贯矫形术等,将湖北省脊柱矫形技术水准提升至全国前列。
《我是医生》是长江日报社携手武汉市卫健委推出的医学人文微纪录片,集中展示武汉医学创新成果,深度挖掘医者创新故事。
01
敢于担风险
为边陲“最美村医”重启人生
作为一名医者,杨操教授觉得这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患者康复的回音。在纪录片中,杨操教授深情讲述边陲村医罗娜袜的救治故事。
龙年大年初一上午,杨操教授收到一通跨越1600公里的拜年视频。连线的那一端是云南临沧,当地“最美村医”罗娜袜展开阳光般的笑容。她向杨操教授报告近况:“我恢复得挺好,每天都忙着给乡亲们看病呢!”
26岁的罗娜袜是一名先天性极重度脊柱侧弯患者,从6岁就开始佝偻着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畸形进一步加重,逐步扭成“几”字形。因为肺部长期受压迫,她在乡间巡诊时,稍走点山路就会喘得不行,如不及时手术,将危及生命。
罗娜袜的人生转折,源于2021年12月武汉协和医院帮扶团队赴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的一场义诊。通过带队的张进祥副院长连线,杨操教授第一次与罗娜袜“见面”,视频问诊。
罗娜袜期盼重启人生。杨操教授决心助她挺直脊梁,完成继续护佑村民健康的心愿。
随后不久,杨操教授专程赶赴临沧面诊。回汉后,他带领团队一边探讨手术预案,一边联系医疗公司捐赠内固定材料。同时张进祥副院长也通过各个公益组织为罗娜袜筹集医疗费用。2022年10月,罗娜袜被接到武汉,诊断为先天性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脊柱弯曲度为罕见的150度,同时还伴有重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呼吸严重受阻,还伴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多重并发症使本就风险极大的手术更加复杂。
杨操教授周密分析病情,借助3D打印技术模拟出罗娜袜的脊柱畸形模型,约请4位国内顶级脊柱外科专家远程会诊。或许是为主刀者的职业声誉考虑,有专家提出相对稳妥的传统手术方案。杨操教授认为,传统手术虽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前期治疗历时长,痛苦程度高,后遗症更多,罗娜袜的病情更适合协和医院独具创新的序贯矫形术。
“急难危重疾病面前,医生要放下自我,敢于承担风险;更要技术精进,全力以赴。”杨操教授带领团队制定周密的手术预案。
“越是准备充分,越是提振信心。”2022年10月19日,罗娜袜被送入手术室。杨操教授团队在她椎体内精准置钉,将“几”字形顶椎处脊柱完全截断,最大程度将弯曲的脊椎捋直。脊柱上植入22个根钉、3个固定棒,术中战胜随时可能发生的大出血和脊髓损伤风险,10小时序贯矫形术宣告成功。
原来身高仅123CM的罗娜袜一夜之间“长”高14厘米,呼吸困难也得以缓解。
02
冲破“天花板
打开被“折叠”的人们
重度脊柱侧弯多为先天所致,本应向上生长的脊柱被一块无形的“天花板”所压制,身体被“折叠”。这种病如早期能及时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偏远落后、缺医少药地区,长久得不到治疗就会拖成重症,使一个家庭蒙受灾难。
重度脊柱侧弯手术曾被视为脊柱侧弯手术的“禁区”。杨操教授形象地比喻,人的脊髓软得像豆腐脑,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损伤,引发瘫痪;脊柱内的方寸之间集中了大量神经、血管,就像海底光缆,一旦遭到破坏,人体所有的传导信号将全部中断。在大骨科时代,仅有少数骨科医生能完成脊柱侧弯手术。当骨科进入亚专科细分时代时,脊柱畸形因其“病人少、难度大、风险高”,少有医生选择这一领域。
2000年前,湖北地区的脊柱侧弯手术开展有限,一些重度、极重度患者不得不前往北京等地。时任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杨述华教授决定发展脊柱畸形矫治,年轻的杨操博士领命。他牺牲了自己一直从事的优势专业,二话没说投入新的研究。
2006年,杨操博士被公派至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修。在异国他乡,他一边泡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一边投身一线,每周必参加脊柱专业病例讨论,必到手术室观摩、学习。
2009年,杨操学成归来。他熟练掌握传统技术,但也深感其中的不足。患者在接受传统手术之前,必须经历一场头颅骨盆环牵引:患者的整个身体被桎梏在刺骨的“铁笼子”里一到数月不等,接受循序渐进的外力牵引,使脊柱的扭曲角度有所缓和,从而减轻手术压力。这样的患者常常自比为“天线宝宝”,虽有止痛药物支持,但也极大程度考验着个人的毅力。
杨操教操矢志冲破传统脊柱外科手术的“天花板”。他提出“序贯”的思路,首先从弯曲角度最大的顶椎开始矫形,再依照杠杆原理,用两根长棒将每节脊柱依次矫形,手术一次完成。有了这项技术,患者们不必再做“天线宝宝”。
10年来,杨操教授领军研发的新技术、新术式,吸引大量患者前来。杨操教授每年为150到200例重度脊柱侧弯患者手术,至今累计达两三千例,为许许多多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带来重生。
每每参加各级学术会议,杨操教授总是无偿分享自己探索的新技术、新术式,为同行所借鉴,造福更多患者。
03
促医学转化
全球首创“融合器”解植骨之痛
“作为协和医疗‘国家队’一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我们的责任。”杨操教授投身基础研究“谋未来”,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他正在探索困扰全球人的颈肩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颈肩腰腿痛的重要病因,他正在探索建立脊柱退变的分子生物力学研究体系,从而改变细胞学行为所导致的椎间盘退变,国际学界认同其为“非常前沿的研究结论,带来椎间盘退变无细胞治疗的新机遇”。
“科技创新要深入发现临床痛点,通过医学转化回报临床。”杨操教授把大量的时间投入临床,每周安排三个手术日,两场专家门诊。他尽可能做到每天查房,在与患者交流中发现需求。
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椎管成形术患者容易出现颈项部的疼痛。杨操教授发明了一款特殊的小钛板,术中使用它可以减少一侧的肌肉剥离,减轻术后颈项部的疼痛。杨操教授的这一发明已实现转化,目前小钛板量产面市,深受欢迎。
杨操教授对手术方式的创新不仅限于脊柱侧弯。他将“全麻下全内镜可视化”理念运用于椎间孔成形及髓核摘除术,大大减轻术中疼痛,缩短术中透视时间,被国际同行称赞“打开了微创脊柱外科内镜手术的新大门”。
杨操教授致力于研发3D打印个性化仿生脊柱内植入物,提升了植入物的经济性和普适性。2023年,他成功设计3D打印多孔钽金属椎间融合器,同年完成植入手术,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杨操教授的此项发明或免去患者的植骨之痛,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并与医疗器材公司联合获得生产许可。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记者:罗兰 通讯员:协宣 编辑:费吟梅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