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江西有个学霸家族,背后的秘诀看这里↓↓

2017-07-18 廉洁江西

这里是江西省纪委省监察厅官方微信

炎夏日,煎熬着全国各地的广大考生及其家长,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前不久刚落下帷幕,榜上有名的学霸们令人钦羡。自隋唐开科以来,江西德兴海口的董氏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多达174名,江西第一进士也出自董氏。我们在心里默默为海口董氏点赞的同时,不禁会想这个家族有什么打造学霸的秘诀呢?


江西德兴海口,由于江西李宅水、浙江体泉水、安徽乐安水在此汇聚,号称“三江归一口”,故而得名。据《德邑海口董氏支谱》记载,唐中后期,唐吏部侍郎董申迁居于海口。自董申起,海口尊儒崇学之风盛行,一度科第勃兴、人文鼎盛,据史料记载,董申是江西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董氏中进士者多达174人,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学而优则仕,董氏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达500多人,又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之乡”。



历史上,海口董氏名响一时的人物主要有:唐贞元进士、官吏部侍郎董申,苏东坡的好友、官漕运使的董,写下南宋抗灾赈恤指南之书《救荒活民书》的董煟,继承朱子衣钵、创立介轩学派的董梦程等。名宦名臣,不一而足,是当之无愧的“衣冠望族、显宦之乡”。 

1

苏东坡与海口董钺


北宋 42 35437 42 14918 0 0 2142 0 0:00:16 0:00:06 0:00:10 2710 42 35437 42 14918 0 0 1879 0 0:00:18 0:00:07 0:00:11 3028名文学家苏轼与德兴海口曾有一段友缘和诗情。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从京城被贬到黄州已近两年。这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门人来报,说有客到访。苏轼起身相迎,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董钺和他的家人。


董钺,字毅夫,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官至夔州转运使,清约自俭,耿介不群,与同朝为官的苏轼成为至交好友。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末,在知谏院蔡卞(奸相蔡京之弟)以“举事乖谬,罔上不忠”的诬参下,董钺被免去官职。遭免后,董钺从任上携家归海口,途中特意过黄州看望当时降职谪居在此的好友苏轼。


同是天涯沦落人,老友重聚,相见甚欢。言谈之间,苏轼发现,董钺和他妻子“丰睱自得”,一点也没有被贬的落寞。问及缘由,董钺指着他的新婚妻子柳氏,对苏轼说:“余娶妻三天便被罢免。免官本不戚戚,余上不负朝廷,下不负百姓,问心无愧。余最忧者柳氏,才嫁又还乡,恐难面对。然余未曾想,柳氏并无烦忧,愿与余共进退、同患难。有此贤妻,心有何不安!还乡后,更可上敬父母、近亲族邻矣!”一番话使苏轼“嗟叹之不足”,他赋词一首《满江红·忧喜相寻》相送——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满江红·忧喜相寻》全词主要围绕董、柳夫妻二人忧患与共的情缘展开,上片由董的“得罪削籍”一身轻,进入到致仕后的美好家庭生活,下片进一层写董钺与柳氏淡然面对人间烦恼的人生态度,赞扬了董氏夫妇的高尚情操。


分别后不久,苏轼给董钺写了《致长官董侯尺牍》信,以表别后挂念。其中说道:“近者经由获见为幸。”友善之情,溢于言表。董钺收信后,也回信苏轼,除述说想念之情外,希望以后再相见叙谈。

苏轼送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送长子苏迈赴德兴任职,特意来到海口探望董钺,不料董钺已经于一年前去世。苏轼万分悲痛,在海口哭拜了董钺墓并赋祭诗云:

铁柱凌赠照豸冠,亲操八砦继韩坛;

挫锋尚惜援兵寡,断首还提伪贼看。

云奋有声应自鼓,马归无主更谁鞍;

藕池不尽清泠水,夜夜含愁带月寒。

董钺为官多年,两袖清风,最富有的是满箱满笼的书籍。虽说日子过得清苦,但有书籍相伴,有诗词为乐,倒也过得悠然自得。


子弟出入居处,必有相与交游之人。当择端庄之士,识达大体,尚廉耻、崇礼义者,庶几其过失相规,闻善则相告,而于吾行己接物之有益也。

——摘自董氏《家规十条》


董钺谨遵家规祖训,洁身自好,对那些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官僚嫌恶痛恨,向来不和他们为伍。他择善而从,与苏轼交好,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2

南宋第一书

《救荒活民书》


董煟,字季兴,号南隐,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董煟自小聪明机灵,特别喜欢读书,年纪稍长,便已满腹经纶。一次董煟拜谒朱熹,因董煟善悟儒家圣贤之学,朱子大为赞叹。


董煟中进士后,历任应城(今湖北应城)、瑞安(今浙江瑞安)、辰溪(今湖南辰溪)县令。董煟为官一方,十分重视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也注重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赈济受灾之民。在任温州瑞安知县时,因发生蝗灾,当地出现连年饥荒。董煟积极抗灾救荒,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荒赈恤之策,安定了一方。后来,他还根据自己在瑞安的救荒经验,整理编撰出一部《救荒活民书》。




《救荒活民书》五万余字,分为三卷,上卷是“考古以证今”,选录上古到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历代有关荒政和救荒的文献资料;中卷是“条陈今日救荒之策”,即提出救荒的具体办法;下卷是“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辑录宋朝各家对荒政的言行。


董煟把书进献给朝廷,受到宁宗嘉赏:“尔忠惟报国,诚在爱民,为南宋第一书!”宁宗当即命令刻印刊行,分发全国郡县官员,成为南宋及后世抗灾赈恤的指南之书。在明朝,《救荒活民书》被程敏政编入《皇显文衡》,作为学子应举的考试内容。清朝时,该书又被收入四库全书,并称其“实有经济,与同时空谈性学者殊”,诏命翻印发行。

救荒活民表选段

臣久安田里,多历艰危,常怀拯世之心,妄意苏民之事。幸叨一第,忧居累年,人微无肯信其言,官小莫能行其志。爱摭古今救荒之义,定为州县活民之书……轻赋薄徭,以厚民财;发政施仁,以固邦本。一言之善,虽刍尧而不废;万世之策,与社稷以同休。

字里行间,董煟的爱国爱民之心溢于言表。董煟从小受到家规祖训的严格要求,为官时也不忘初心。


子孙仕宦,不拘职任、內外大小,皆当存心于忠君济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未有不保终者。

——摘自董氏《家规十条》


3

继往开来的介轩学派


174名进士的背后,是董氏对儒学的尊崇、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这在董氏家规祖训中有不少体现:

子弟幼小,且令诵习诗书,通晓文义。父兄之贤,当延明师以教,毋吝束修执见之礼。古人云: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诚哉,是言也。

——摘自董氏《家规十条》


南宋时期,董氏族人承师朱子,父子相传,成为理学昌兴之乡,史册显名的有董铢、董梦程、董鼎、董琮、董真卿、董古山、董尚行等。


董梦程,字万里,号介轩,史称“介轩先生”,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官至钦州(今广西境内)通判。董梦程的父亲董铢是朱熹高弟,梦程从小受教于父,后又从学于朱熹女婿黄勉斋,为朱子再传弟子,得理学真传。一生潜心学术,著有《诗》《书》二注、《毛诗训释》等。董梦程传承朱子学说,他开创的“介轩学派”对宋元学风影响颇大。其代表作有:《诗经通释》、《书经通释》、《大尔雅通释》等。此派规模不大,但其学说从研究“程朱理学”转为注重训诂之学,有继往开来的学术影响。


介轩学派承袭了道学家的气节品德。尤袤曾概括道学家的品德:“临财不苟得,所谓廉介;安贫守道,所谓恬退;择言顾行,所谓践履;行己有耻,所谓名节。”这些品德在介轩学者身上有很好的体现。黄宗羲曾评价:“新安之学,自山屋一变而为风节,盖朱子平日刚毅之气凛不可犯,则知斯之为嫡传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刘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