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开放试运行,帝后陵寝公开展示——
2013年,隋炀帝与萧后墓葬在一处建设用地被意外发现,震撼国内考古学界,这一考古成果也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10年的考古发掘与建设保护,今年2月3日,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对外开放试运行。昨天上午,记者赴现场探访。
设施完善、服务周到
隋炀帝陵遗址公园位于扬州市邗江区西湖街道蜀霞路1号,占地面积11.07万平方米。上午8:30,记者来到游客中心南门广场,隋炀帝雕像坐落正中。杨广身披胄甲,战马扬蹄,目向远方,展现了一代帝王西巡东征守土固疆、文韬武略治国安邦的宏伟气概。
踏入游客中心,“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杨广所作《泛龙舟》映入眼帘。大厅窗明几净、空间宽阔,休息区、母婴室、自助售票机一应俱全,各功能区域有序分布。售票咨询服务总台前,工作人员热情以待。
据扬州城大遗址保护中心(隋炀帝墓遗址管理处)主任匡朝晖介绍,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实行实名制预约,门票价格30元,市民游客可通过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实名预约购票。
“遗址公园每天开放时间为8:30—17:00(16:00停止入园),周一闭园,考虑到公园刚开放试运行,今年春节期间周一正常开放。”匡朝晖说。
修缮保护、完整展示
穿过游客中心向北步行50米,即见“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八个大字。购票游客可持票通过门口闸机进入遗址公园内。
帝陵遗址位于公园正中,是在隋炀帝与萧后墓葬原址上修建而成的保护与展示陈列建筑。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介绍,墓葬考古挖掘后,扬州请来陕西文保院专业团队对隋炀帝和萧后两个墓葬进行本体修缮和保护,联系清华大学专业团队设计地下廊道和自动水位监测系统。
帝陵遗址外观借鉴隋唐时期帝陵的“覆斗”型制,并与传统建筑庑殿顶形式相结合,被专家们誉为“落地的皇冠”。围绕帝陵遗址还设有青史朗鉴、隋唐历史展示、琼花苑、隋皇诗碑等景观。
帝陵遗址内,隋炀帝与萧后砖室墓葬并排陈列,在萧后墓葬北部,游客可通过放大镜清晰观看到隋炀帝墓葬内出土的两颗牙齿。四周墙壁上,以图片的形式,具体展现考古发掘过程,记录重要节点。在展陈手段上,还运用了星象图、沙盘、3D影幕等形式,完整展示帝陵的构造过程。
文物丰富、沉浸体验
隋炀帝陵博物馆位于公园西北侧,馆内综合运用图文、实物、模型场景、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手段,系统展示了隋代历史和隋炀帝陵考古发掘出土的精美文物。
进入馆内,顶部天花呈运河造型,蜿蜒的“河道”内星光点点,地面上全息投影映射出一条奔腾的运河,历史的星空和流动的运河在这里交织辉映,表达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丰功伟绩,点明了扬州与运河相依相长的亲缘。
博物馆共两个展厅两个基本陈列,分别是一层的“千秋大业——隋代历史展,负一层的“帝陵探秘——隋炀帝陵考古成果展”。
隋代历史展详实展示了自南北朝乱世以来,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在隋代政权建立、制度创新、经济稳固、文化繁荣、城市建设、开通运河等方面的建树,讲述了隋炀帝杨广政治、军事以及文艺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在这个展厅中,还原了一组隋炀帝水殿龙舟,通过四周环绕的电子屏,为游客沉浸式展现隋炀帝巡幸扬州的景象。
隋炀帝陵考古成果展用文物、场景、多媒体等相结合的展览语言,重现讲述了隋炀帝墓的发掘缘起和科学发掘的过程,展示了隋炀帝墓出土的重要文物。
展览共展出隋炀帝墓出土文物170余件套,其中有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隋炀帝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玉璋、编钟、编磬、萧后冠饰等珍贵文物,同时也展出了隋炀帝墓和萧后墓出土的其他精品文物,如鎏金铜铺首、青釉辟雍砚、灰陶双人首蛇身俑、双人首鸟身俑、青瓷碗、铜灯等。
究竟是隋炀帝陵还是隋炀帝墓?
关于隋炀帝陵遗址公园的名称,很多人都有疑惑。因为无论是考古发掘的定名——隋炀帝墓,还是全国重点文物评定,以及媒体的宣传中,隋炀帝墓和隋炀帝陵这两个名称均有出现。对此,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给予了解释。
徐国兵说,一般而言,古代皇帝的墓葬被称作“帝陵”,不过隋炀帝陵墓的情况较为特殊。一方面,唐宋时代的文献资料都称其为“隋炀帝陵”,但至少从明代开始,也经常称作“隋炀帝冢”“隋炀帝墓”,不同的称法并行不悖;另一方面,隋炀帝的陵墓没有陵号,也未发现陵园设施,墓葬中随葬“随故炀帝墓志”,这些都与一般的帝陵有所区别。
“所以,我们在前期考古发掘、参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过程中,都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使用‘隋炀帝墓’的称法。”徐国兵说,考虑到遗址公园开放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涉及遗址公园时统一称为隋炀帝陵遗址公园,这与早期文献记载以及隋炀帝的身份都是吻合的。
记者 王鹏 王璐
新媒体编辑 王欢
校对 孙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