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王行最: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未来是一个INGO

2015-09-23 王会贤 公益时报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 中扶贫援助过的国家和地区


今年慈展会新设了国际展区,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里边混入了几家国内机构,其中就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中扶贫),展位上主要内容是其国际项目。7月底,中扶贫的缅甸办公室注册成立,8月,驻尼泊尔办公室成立。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国内公益组织的国际化之路已悄然展开。


9月19日,慈展会的中国公益事业国际化专题研讨会持续了一整天,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做完主题演讲之后,《公益时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谈谈中扶贫的国际化蓝图。


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


王行最介绍,中扶贫国际化探索的第一个阶段是从2005年到2009年,基本上是短平快的紧急救援的阶段,比如援助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等。从捐赠给受援国使馆,到与国际NGO合作。这期间,2007年,理事会确定了基金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二阶段从2009年到2012年,中扶贫开始跨出国门自己操作国际发展项目,并在2009年底专门成立国际部。


第三个阶段,2013年开始派工作人员驻扎受援国,长期开展项目,注册海外办公室。7月27日,中扶贫在缅甸拿到INGO(国际非政府组织)正式牌照,成为在缅甸注册的第100家国际组织,也是中国在缅甸的第一家。在尼泊尔是第214家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中扶贫驻尼泊尔办公室注册


从2005年至今,中扶贫的对外援助资金总额约8000万人民币,去年一年558万,不算太多。“国际项目的投入,现在每年占总支出的1%左右。以后要成为一个真正的INGO,可能会占到百分之三四十,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少得十几二十年之后。”王行最说,“我现在可以想象,以后中扶贫可能是这样的:国际国内各占半壁江山;或者以国际项目为主,这也是可能的;再或者分出两个机构来,一个做国内,一个做国外。”


“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说,国际份额大幅增加是必然的趋势。前几年,政府部门对NGO走出去大多还停留在政策探讨,现在有了具体的动作和支持。这个口一旦打开了,空间非常大。”


国际援助资金从哪儿来



▲ 微笑儿童埃塞俄比亚项目


中扶贫国际援助项目的资金,目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与其他国内、国际公益机构合作,比如在埃塞俄比亚的学校供餐项目,是和灵山慈善基金会合作的;第二是企业捐赠,比如援助海地地震时收到了李宁公司的捐款,苏丹项目有中石油尼罗河公司捐款;第三是公众筹款,尼泊尔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大约投入1000万人民币,60%左右来自公众捐款;政府的钱目前还没有,将来会有。


相对来说,国际援助筹资难一些,因为基金会筹资对象大多数是国内企业,让他们去向没有直接关系的国外地区捐款,是有难度的。很多公众也会说,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地区,凭什么给外国捐款,但这种意识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很多东部地区的个人,对尼泊尔地震救援反应很积极。在中扶贫为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发起的筹款中,24小时之内筹款121万,全部是公众捐款。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和企业也会更关心国外,以后筹资会越来越容易。当然,这也需要公益组织的公众倡导和教育。


现在还没有机构跟我们抢国际化人才


“以后每个驻外办公室可能需要两到三个人。”王行最说。现在,缅甸办公室除了一位国内派去的姑娘林媛,还招聘了一位当地人,项目正在流程测试阶段,今年12月份全面启动。


“尼泊尔现在固定人员是国际部主任助理邹志强,注册之前,尼泊尔旅游签证进去只能每年停留4个月,正式注册以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当地也要再招一到两个工作人员。”王行最说,“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目前还未注册,我们和当地的NGO有紧密的合作,以他们为主,我们派人指导和监测,一个人去两三个月。柬埔寨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可行性调研,调研报告交给了商务部审批,批准后才会进行项目设计、实施,所以现在还没有派人。”



▲ 微笑儿童苏丹项目


2009年中扶贫确定在苏丹开展项目,需要相应机构和专职人员,于是成立了国际部。当时基金会给了四五个编制,现在已经有7个人。原来的分工是有人做项目、有人做筹资,现在是按国别来分工,专人系统负责在某国的项目。国际事务目前在培育发展阶段,战略、筹资、开发等更多是由管理层来做。


国际部员工的待遇相对来说要高一点,“毕竟离家远行、艰苦地区,外交人员派出去还有困难地区补贴呢,所以待遇高一点也是必然的。”


“项目逐渐发展起来再招人,今年年底大概需要9到10个中国方面的员工。公益行业整体来说招人都不太容易,国际方面更难。”王行最说。但是,“其他机构还没意识到要招国际化人才,所以人才争夺上还不是很激烈。现在有不少在国外学国际发展的年轻人回国,专业对口,供给充足,因为需求方没那么多。”


呼唤政策支持快点来


社会组织援助有它的不可替代性。王行最分析:政府对政府的援助,容易被人认为有政治动机,而且多是大规模工程、设备,深入社区的相对较少,对方老百姓难以感受到;企业则以商业利益为主,加之我们的很多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缺乏专业性,需要跟专门的公益组织合作;民间组织主要的动机或者宗旨是利他性,其工作本身比较容易进入社区,其性质决定了它的公平公正性。


但中国的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困难有很多。发展时间短,力量弱一些是普遍情况,如果机构有能力也有意愿走出去,还会遇到战略规划、人才储备等问题。


外部来说,“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的缺失,造成国际化路上无章可循。”王行最说。首先关税就没有相关的规定,如果把资金拿出去超过5万美元需要到税务局申报;内部来说,NGO走出去自身能力不足,需要第三方机构的支持咨询和服务,这类机构的企业还非常少;资金来源有限,筹资有困难,政府的资源如果开放给公益组织,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来支持。



▲ 尼泊尔地震救援


尼泊尔地震救援是一个特别特殊的案例,公益机构能够响应的都冲出去了,我们也没有想到,以前没想过要在尼泊尔开展项目,现在办公室都注册了。公众反应强烈,政府也很支持,商务部、外交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单独提到中国公益机构的参与,随着NGO的活跃,政府也认识到了这股力量。这样的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多。



作者:王会贤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

微信编辑| 吴丽萍


【作者文章推荐】

慈展会:疯了的“互联网+”

你家乡的公益组织可健在?

我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百色助学网而论:“一对一”助学最坏最低效?

我看到的凉山 也许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社工、互助会、留守儿童、乡建”混搭的味道,你尝尝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