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做点无用又有趣的读书人的事——单向街公益基金会成立

2016-06-17 王会贤 公益时报

从左至右艺术家、基金会理事 徐累;单向空间创始人 于威;《公益时报》总编辑 赵冠军;基金会创始人 许楠


昨日午后,在爬山虎覆盖的单向空间花家地店,单向街公益基金会正式起航。免去了一群人按启动球之类的仪式,单向街和基金会的掌舵人、捐赠人、公益领域嘉宾坐在一起聊了聊这个基金会怎么做。


惟愿向更多同行者敞开大门

对于很多爱书者,单向街是一个桃花源。从2005年成立到现在,这个桃花源有过地点的辗转,也有过认识上的变迁,从与世无争的“避风港”到拥抱“我们的黄金时代”。


北京单向街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许楠


基金会理事长许楠作为主持人介绍说:“2005年,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被经济理性所统御的年代,单向街书店从偏居一隅的圆明园附近冒出头来,找到了自己的起点。13位创办人倾囊相助,建造了一座群贤毕至的桃花源。十年以来,这间特立独行的书店衍生出自己的品牌矩阵——单读、单谈、单选、单厨和微在,像一艘乌托邦式的舰艇,在商业的大潮里漂流,接受着新的考验。而没有被时间、空间所改变的是,这里依然是一个公共交流的阵地,以阅读、思考和智力为轴心,坚持出版,举办上千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沙龙,被称为‘京城思想策源地’。”


“理想”可能是读书人最不需要的形容词,因为这个标签就贴在他们身上。然而单向街公益基金会的成立,的确又给这座漂流的乌托邦,增加了一些个体之上的理想色彩。


许楠说,如果说在商业中进行实验、寻找突破,是一种复杂社会中的生存意志,那么在精神世界中的跋涉,本质上始终是明确的、多元的、开放的,是本雅明意义上的单行道。因此,我们最新的尝试,是成立一家自己的文化公益基金会,向社会和公众最大程度地开放单向街的资源,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运转的公共平台,凝聚关心文化事业的各方力量,投入到我们真正尊重、欣赏并且相信的事业中去。


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将持续、深入地推广阅读文化,扶持文学、艺术领域的优秀创作者,资助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倡导不流于消费时代的精神价值;它将筹集和管理各界人士捐赠的善款,搭建一个透明、有公信力同时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公益平台,并以成为华语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公益基金会为愿景。


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单向空间创始人之一 许知远


单向街创始人许知远说,“做点无用的事”。“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可能是我见过最“无用”的基金会启动时的门面担当项目,然而当那些视频中的普通人说“我最喜欢的书是XXX”、然后把他喜欢的文字读给你听,现场的观众都不自觉地扬起嘴角、微笑起来,像有人在你心里点了一盏暖暖的小桔灯。


“单读视频计划”导演;“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项目总监 刘宽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公益阅读视频拍摄计划,是基金会资助的第一个项目,基金会将邀请作家、艺术家、导演、演员以及社会各个行业的人,在镜头面前讲述、朗读他们的阅读史,逐一记录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基金会理事长 董国强


不仅有知名人士,这些人还包括了给书店送快递的小哥、门口便利店的老板,书店的保洁阿姨……花家地单向街的洗手间就在书店里边,位置明显却完全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真的是好“大胆”。我当时想,做保洁的阿姨一定是极用心的,直到在视频上看到她,讲她在书中读到的“80后的共同困境”,是一个可爱的保洁小妹。读书,让所有人之间存在了一条看不到的连线。


“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在一次与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进行的公益合作中,单向街把弗兰兹·卡夫卡的这句名言印在地铁4号、14号线里。它击中了许多在地铁里穿行而过的人,他们在眼花缭乱的品牌广告中发现那几幅黑白的画面,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吟诵过的诗,找回了不知何时已经遗忘在书本里的爱。



单向街公益基金会是5月9日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说起文艺界的基金会,让人不由得想起上一个冬天火热启动的暴风摇滚公益基金会,项目已经运行到“5月31日暴风摇滚公益扶持计划首批扶持乐队出炉”的阶段,基金会仍未正式注册。


但无论如何,可以看到文化艺术领域在商业、政府两种途径之外,越来越多地以公益的方式,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我们相信,走的人多了,公益的“第三条路”也会越来越宽。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王会贤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作者文章推荐】

你支持学校给孩子开设公益课吗?

专家谈社工性侵女童:行业自律与发展速度脱节

公安部儿童失踪紧急发布平台推出后 民间平台还有发展空间吗?

汶川地震捐款去哪儿,谁打了谁的脸?

回流儿童 留守儿童中的更弱势群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