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创系列五 | 爱佑益+:70家公益机构、3000万资助,你心动了吗?

2016-06-25 皮磊 公益时报



相信这周连续关注我们的小伙伴已经对“公益创投”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个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机构——爱佑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爱佑)。


上月末,由爱佑主办的“慈善+”2016跨界公益论坛在北京举行,爱佑在论坛中发布了2015年度报告。报告显示,爱佑公益创投项目(“爱佑益+”)矩阵正逐渐形成由多维度资助、公益社群和公益人才培训所组成的完善体系。


据记者了解,2016年“爱佑益+”计划资助70家公益机构,其中包括20家比较成熟、专业方向比较清晰、处于战略转型期的机构以及50家初创期的机构,预计投资达3000万元。怎么样,心动了吧?那么,什么是“爱佑益+”,其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依托自身经验和资源




爱佑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施行后国内首家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爱佑已经打造了孤贫儿童医疗救助领域与公益创投领域两条慈善生产线。


“从自身发展战略来看,早期爱佑也考虑过要做资助型基金会,但由于成立初期项目的可选择空间不大,基金会并没有走这条路。”爱佑公益创投项目投资总监张琳告诉记者,“到2013年中国的公益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优质的NGO和公益组织,同时很多机构表示在组织管理、项目发展以及资源等方面有了瓶颈。另外,当时社会上也有一些声音,包括民政部,大家希望爱佑依托自身10年来积攒的经验和资源,和外界多一些互动及共享,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结合这两方面的考量,2013年爱佑开始尝试做公益创投。”


2013年6月,爱佑启动了公益创投项目,2014年9月正式定名为“爱佑益+”。该项目意在搜寻具有潜在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依托爱佑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资源拓展、战略指导、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和IT)辅导、品牌活动等多方面支持。



图片来自公益万项


2015年1月,爱佑投入1000万元成立“公益创投引导基金”。截止到2015年年底,“爱佑益+”共资助了包括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罕见病发展中心、科学松鼠会等在内的30家公益组织,总投资约为1500万元;首批资助机构人员规模平均增长超过40%,收入平均增长超过120%。


“今年爱佑预计投入3000万元,计划资助70家机构,包括20家比较成熟、专业方向比较清晰、处于战略转型期的机构,以及50家初创期的机构。”对于资助资金的来源,张琳谈到,“资金来源部分是基金会的非定向资金,另外还有一些专项基金,其中包括基金会原有捐赠人的捐赠,以及一些对公益创投感兴趣的新的捐赠人的捐赠。这两部分各占50%左右。”


量身定制的资助模式



IPE致力于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IPE)是爱佑公益创投项目“爱佑益+”资助的第一家机构,也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案例。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2006年6月成立以来,IPE开发并运行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2013年8月,爱佑和IPE签订了资助协议。当时项目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帮助IPE做战略梳理,协助其制定战略规划,二是帮助其提升组织能力。


“基于对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优势和外部环境的研究,通过反复沟通,我们和IPE达成了共识:三年内集中在数据公开业务(以污染地图为核心)和绿色供应链两个核心方向上做出深度影响力。”据张琳介绍,此前IPE共设置了五个战略发展目标,但根据其自身的人力资源等情况,实施起来有一些难度。


为协助IPE开发的蔚蓝地图APP顺利上线,爱佑为其提供了15万元资金支持,为机构购买法律服务提供保障。此外,为帮助机构更好地发展,爱佑还为IPE引进了多家资助方。“我们为机构引进了SEE基金会。SEE与IPE签订协议,承诺在5年之内提供2000万的资助。而且,通过对机构背书,对接阿里云资源,解决了数据崩溃问题,为机构数据库搭建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组织能力建设方面,项目组对IPE的人力资源、财务、IT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帮助其招聘人力资源总监、财务负责人,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部门,并帮助其梳理业务需求,对搭建新数据库和业务系统提供建议。“2013年,IPE只有11人的团队,基本只有项目人员,缺乏财务、人力、品牌等岗位,没有中层管理团队的状况。到2015年其员工数量达到28人,职能部门基本健全。其收入也从2013年的31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263万元。”




事实上,一家公益组织要真正成为“爱佑益+”的资助对象,需要经过项目筛选、初步尽职调查、项目立项、尽职调查、拟定初步投资方案、投委会/捐赠人决议、签订合作协议、项目跟踪管理等八个流程。“爱佑主要关注孤贫儿童医疗救助领域,在具体的分支领域不具备更权威的指导性,我们目前也没能力去做过多细分专业的引领或推动。因此,基于爱佑自身的能力,我们会优先考虑机构的专业性,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基础,但机构的组织能力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资源出现缺乏的公益组织,我们会用整个管理体系、后台支撑的模式帮助机构进一步发展。”张琳告诉记者。


首发公益机构评估模型



目前,“爱佑益+”对公益组织的资助采用的是“3+X”的模式,“3”代表3年,也即爱佑承诺的资助期。不过,项目的资助合同是每年签订一次。在每一年年初,爱佑会与机构进行沟通,确定资助重点,并在年底进行评估。如果年初确定的资助重点已经完成,或者机构的成长已经实现,下一年的资助重点会进行调整;如果没有完成,爱佑会分析其中原因,确定是否继续在这个方向进行支持。张琳表示,各家机构的状态和需求都不一样,有的是在人力方面,有的是在品牌方面,还有一些机构需要战略调整;在最初的尽职调查、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之前,包括整个支持过程,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额度,他们都会和机构进行沟通和确定,“就整体而言,我们会承诺3年的支持,但这是有条件的,如果出现重大的误差,我们也会提前终止对整个项目的资助。”


在“慈善+”2016跨界公益论坛上,爱佑首次发布了《“爱佑益+”公益机构评估模型》。据了解,该模型是爱佑基于自身运作经验,并参考国内、美国以及欧洲主流的公益组织能力评估模型,与安永(全球领先的审计、税务、财务交易和咨询服务机构之一)共同合作开发的投前、投后整套评估模型,以此进行项目筛选、项目持续跟踪、投后能力建设效果评估,并根据模型的持续积累不断地优化资助选择和资助方案制定。



“爱佑益+”项目受益机构CEO课程培训


张琳表示,由于爱佑做的主要是机构的能力支持和能力培养,依托这个评估模型,他们可以在各个阶段对机构不同的能力模块给出相应分数,并从中看出变动的情况,每一个资助行为和最终产生的结果之间会有比较清晰的展示链条。此外,公益创投项目每年会制定关于被资助机构成长以及项目自身创新两方面的绩效指标,并在项目结束后向捐赠人提供成果总结。


“目前我们资助的全部是非营利机构,没有计算投资回报率,但是会统计被资助机构产生的社会效益。”张琳认为,对基金会来说,公益创投项目能够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为基金会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如果仅在单一领域发展,我们对其他行业的认识不会得到提升,在选择范围以及新项目立项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大的局限。另外,对捐赠人而言,在公益升级的过程中,他们也希望看到效率更高、不同模式的公益项目出现,而不是都集中在传统领域。”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皮磊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作者文章推荐】

● 驿站养老好不好?59岁的她把三位老人都送到了这里

● 公益创新?有时候我们应该向这些大学生学习

● 支教不只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改变的力量

● 不明觉厉!这家基金会把项目做到了监狱里

● 北京市启动失智老年人防走失手环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