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对话解读 深究 “专业性”到底有多重要

2017-05-23 文梅 公益时报

2017年5月19日,三一集团董事梁在中和壹基金秘书长李劲进行了一场跨界对话,来自重工制造和慈善公益两个截然不同行业的负责人,就自己所在的领域,对“专业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解读


媒体记者认真聆听“跨界对话”

“专业性”是每个行业发展必需的特质

 

梁在中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专业性无处不在。这种专业性处处体现在三一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全世界每个企业都有客户管理的工作,但是面对的客户不同,客户的需求也不同,如何用同样的理论关注客户各个维度的需求,如何把各个维度调整到一个适应于工程机械企业的形式,其实就是专业性的一种体现。

 

他举例说,三一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客户服务和针对汽车行业的客户服务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使用的理论一样,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和方法则不一样。工程机械行业的客户主要以小企业主为主,而汽车行业客户主要以消费者为主。当进行营销和客户管理的时候,采用的话术是完全不同的。站在客户管理角度来说,要关注客户本身的诉求,从不同的维度去打动客户,不断提高专业性要求。

 

李劲说自己在大学本科时学的是工程机械专业,所以梁在中的观点他不仅理解,也深表赞同。同样,他认为专业性的现代公益组织,其整体架构也并不亚于一个成熟完善的商业企业。同时,现代公益组织的专业性体现在,具备专业的架构、专业的团队,依靠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开展工作,并受专业伦理的指导。

 

李劲以灾害救助为例,介绍了专业性在其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救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通常大家谈论更多的是对灾情的响应速度,但李劲认为专业性的第一点是标准化,在紧急救灾方面有一个国际上的标准《环球计划——人道主义宪章与人道救援响应最低标准》,是国际红十字会联合上千家非政府组织制订的灾害救援最低人道主义标准,救灾阶段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否符合这个最低标准,比如受灾老百姓一天需要进食多少热量等,这就是专业性的体现。

 

比如壹基金的温暖包,主要针对儿童,不同季节有不同组合,夏季水灾地区儿童需要驱蚊剂,冬天需要有护手霜。另外还需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参与性”,在设计相关公益产品的时候是否考虑和询问过儿童的真实需求,这是流程上的专业性,但这一点往往被忽略。


李劲说,很多人认为公益行业是一个志愿行业,没有什么门槛,但其实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救灾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志愿者刚开始满腔热血,但到了灾区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团队配合及一些技术上的帮助,他可能觉得自己的热情被浇了一盆冷水。所以,这个部分需要融合,既要有发心,也要在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完善。

 

听闻李劲以救灾为例所阐述的“专业性”,梁在中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补充。他说自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作为志愿者参加过救灾,比如在救灾现场,志愿者的服装、设备等的穿戴、使用是否专业,都会直接影响到参与抢险救灾时的安全与稳妥,所以关于“专业性”在救灾抢险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体会还是很深的。

 

“专业性”价值何在

 

在这场跨界对话中,梁在中用三一集团近年的一组商业数据为例,充分说明“专业性”最直接的价值,就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造财富。比如:经过五年的深度调整后,三一主要产品销售回暖,业务转型取得实效。三一重工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32.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46.81%。2017年一季度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93.76亿元,归母净利润7.5亿元,仅一个季度就实现了去年净利润的366.51%。

 

就梁在中阐述的“专业性价值可以直接转化为商业利润”这一说,李劲表达了不同观点。他说“企业的专业化越强,企业销售肯定也越好,利润肯定高,拥有者的回报就好,这是特别正向的一个反馈。”

 

“但在公益方面好像不是这样,这是我们比较痛苦的地方。”李劲说道。“公益行业和商业企业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公益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是不同的人,首要客户是受益人,公益机构的存在是因为受益人的权利和需求,但是购买者是捐赠人。产品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的分离让公益机构的专业性认可度面临很大挑战,因为购买者并不享受这个产品,如何让他们知道壹基金的产品会让受益人更好的获益,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李劲认为,对于公益行业来说,专业性的核心就是如何衡量变化,也就是指标的构建和使用,这是公益领域最高级别的专业性的体现。


媒体记者再追“专业性”

 

“三一集团董事梁在中与壹基金秘书长李劲的跨界对话


前来参会的媒体记者都对这场颇有思想性和创新性的“跨界对话”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展开提问。

 

南方周末:请问三一基金会未来如何应用专业性来做战略规划?

 

梁在中:“2013年底,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推动科学公益”为使命资助了很多项目,希望应用“三一”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捐赠人和被捐赠人搭建有效的资源使用平台。为了帮助公益行业更好地达到资源配置,三一基金会希望对每一个项目开展专业评价,每个项目不管资金配置是多少,都是一个标准的50页左右的论文型的尽职调查,从项目本身到项目的创始人,到项目的团队、能力模型,再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要进行全面调研和了解。最后即使项目不是三一基金会资助的方向,三一基金会将作为连接其他大型基金会和其他大捐赠人的平台,用“科学性”为这些项目背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

 

公益时报:有业界人士提出---“过于专业的人做公益有可能因其思维的固化与窠臼,造成公益创新之路上的障碍”,两位怎么看?

 

李劲:“这其实是怎么看待和解释专业性的问题,把“专业性”当中所包含的既定标准和因循守旧、固守窠臼划为等号是不适合的,标准是要固守的,专业是有门槛和壁垒的。如果你有专业性,你做的事情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你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你在一定的标准之上做事情,你在这个标准上做的越高越好,这是我对专业性的理解。”

 

梁在中:“现在对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广了,除了你懂这一行业的东西以外,还需要有多样性和对跨界的要求。专业的人固步自封不行,非专业的人替代专业人去做一些事也不适合。在企业管理里也有这种概念,没管过人力资源的人,在设计具体流程制度的时候也要插手,但要全面主导就不适合了,但是把经验输入到制度和体系的设计里非常受欢迎,这都是一种平衡的关系。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文梅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商学院校友做公益=砸钱?看一个阶层的选择与探求

记者手记:直击中国慈善榜现场


官网:www.gongyishibao.com

微博:@公益时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