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创”大赛: 一个令风投“砸”下560万的公益创业项目

2015-10-23 张明敏 公益时报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双创”一词来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2015年10月22日,“中国创翼”(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行,从2015年2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大赛以来,共有来自全国3050余个项目参赛,经过8个月角逐,最终20个项目进入决赛(10个团队组、10个企业组),赛事结束达成意向资金近3亿元。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当天活动。马凯强调,“希望各人民团体、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各自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创业、创新工作,共同助力创业,使创新者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中国创翼”大赛中除了传统商业创业项目外,也出现部分公益创业项目,虽然占比不多,但使得“双创”活动中流淌起公益的血脉。


决赛的公益创业项目


“盲人电子眼”项目第4个出场,但却拿到了560万的意向投资。而这一项目的设计者是个正在河北邯郸上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在众多的商业创业项目中,他却选择了公益创业项目。


2013年,还是河北省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一学生的李永乾,偶遇一位盲人拿着盲杖向前步行,前方已有一辆停驶的汽车挡住了去路,盲人继续前行,无意中将盲杖敲击到前方车辆招致驾驶员下车盘问。盲人生活的境遇令李永乾有些不悦,他试想着能否将盲杖进行改良,变换更多功能,从而增加盲人出行安全。


回校后,李永乾急忙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导师,导师提出在马路上先行调研。李永乾二话没说,立刻拉上几个小伙伴骑上自行车在河北邯郸街头开始转悠,路遇拿着盲杖步行的盲人就开始“跟踪”,并拜访邯郸全市的盲人机构进行资料收集。



经过与团队成员商讨,李永乾最终将方向定位为设计一款带有超声波、万向轮和GPS信号定位于一体的盲杖杆,解决盲人出行受阻的尴尬。


很快和李永乾同校的3个研究生、4个本科生组成的盲杖设计团队诞生了,李永乾给这个盲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盲人电子眼”。


按照设计思路,通过在盲杖上设定超声波传感器和GPS定位仪来解决原有普通盲杖技术不足。


“原有盲杖大多为一根棍子,完全伸出也只能接触方圆不到半米距离,但在盲杖上设立超声波接收器,能够使得盲杖感触范围一下子延伸到3米,在3米内就能告知盲人前方有无物体,有足够时间使得盲人做出反应,这样一来极大的保障了盲人出行的安全性。同时,我们与北斗卫星公司进行数据合作,通过GPS定位,能够使家属清楚的知道盲人所处的方位,这对于紧急情况救援很有帮助。”李永乾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当前大多的商业创业中,李永乾选择了公益创业,他的“盲人电子眼”很快被学校推选进入“中国创翼”大赛,直至决赛。


“国家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商业创业和公益创业应该同等重要。将平时学到知识贡献给创业项目并学以致用,是对自身一次很好检验。通过创业能够使得特定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也使得我格外幸福。当然,选择公益创业,并不意味着不计成本,也会将一定经济效益涉猎其中,大赛融资结束后,我想更多的是静观市场反应。”李永乾说。


12家机构560万意向投资给一家

公益项目也需要市场考量


10月22日,“盲人电子眼”项目第4个出场路演,最终融资获得了现场12家风投机构,共计560万的意向投资成绩,这个数字对于目前身份还是学生的李永乾来说有些出乎意料。


在他看来,大赛后融资100万就已经算得上达到预期,但作为项目后续研发以及投入则可能需要更多资金,560万的意向融资额度算的上一个胜利。


“100万是基本目标,项目可以启动,如果大于这个数字可能走的会更远,通过不断融资来推动这个项目进展,这样一来项目公益性也较好实现。”李永乾说。


即便现在的身份还是学生,却一点也没有输给职业创业者。但在李永乾看来,市场不会因为公益创业而对创业者特殊对待,同样需要接受市场检验。



项目研发进度、市场推广、股权结构比例都被他制定完毕。


按照李永乾的计划,项目研发将被分为一、二、三期进行,更多研发将在后续逐步推开。而股权比例,也已经按照自身持股比例、合伙人股权比例、机构投资者股权比例被划分清楚。“李永乾将在7人创业团队中股权占比65%”。而推广计划,李永乾希望通过首批融资金额将“盲人电子眼”项目启动,然后与地方政府、残联和社区合作,通过售卖、赠与体验同行的方式推广,免费发送“盲人电子眼”盲杖体验,同时进行市场销售静观反应。


作为场上为数不多的公益创业项目“盲人电子眼”项目的意向投资方,风投机构财商财富金融集团作为12家风投机构中的代表与李永乾签订了投资意向100万元人民币,希望推动项目前期启动。



胡林峰是财商财富金融集团创始人。他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盲人电子眼’项目投资,项目具有商业价值是一定的,但背后的更多公益价值我们不能忽略,通过商业手段融资来更好推动公益创业项目发展,这样能够使得公益创业项目可操作性更佳,可持续发展性更强。”


“‘盲人电子眼’项目我们将按照意向投资100万的资金,股权占股比例在20%,不会再大于这个数字。”胡林峰补充道。


公益创业更需“有名有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已经成为创业趋势,各地举全力支持,打造浓厚创业氛围,大有大举跃进之势。


但在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看来,一些“双创”项目更多有名无实,大多打着创业旗号,项目并不具备实操性。



作为专业性投融资机构,胡林峰创立的财商财富金融集团已与国内众多社会组织建立起合作联系,并利用商业机构的专业手段帮助慈善机构进行融资。


在他看来,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孵化器,商业、公益均有,但实质上可操作性上并不强。


“民政部门在各地建立起的社会组织孵化器,更多提供一个办公场所和一些基本团队启动资金,但作为公益机构更多还是希望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支持机构长期发展,但对于一个刚开始的机构,即便有着好的公益idea,向社会融资也不是一个简单事情。这样一来,注册为社会组织的机构为了自身持续发展不得不进行融资,而有一些为了迎合融资,就改变了机构的公益宗旨,最终变为披着公益名义的商业机构,有些甚至帮助旗下机构销售产品,这就变成了一个公益圈的圈层营销和人脉营销,完全偏离了公益的方向。”胡林峰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大众对于公益市场的融资并不是勇于买单的现状与公益机构的公信力、自身项目定位和公民社会发展有着很大关系,改变可能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胡林峰补充道。


“公益创业”VS“商业创业”


根据《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商业活动的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的公益创业组织占42%;商业活动的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下的公益创业组织占44%。有将近一半的公益创业组织商业活动收入超过50%,公益创业组织以市场化运作手段获取一定的利润,采用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其收入来源具有明确的商业性。



王方圆是公益组织北回归线爱心协会的发起者,2014年被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推荐参加天津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他看来公益与商业间的界限逐渐变得不再那么明晰。


“行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小,商业和公益也出现了更多更新的合作模式。只有更加擅长整合跨界的资源,公益机构才能探寻到更加可持续的模式,撬动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来进一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商业化运作与盈利可以使公益创业者摆脱对捐款的依赖,减轻政府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负。”王方圆说。



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具有市场导向性。“市场导向性”表明公益创业的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虽然公益创业和商业创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优先,但是公益创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以商业企业的方式运作并获取利润。公益创业把经营性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利润和盈余是组织及公益事业发展的保障,也是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张明敏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作者文章推荐】

习大大1000万美元捐赠促全球妇女发展

向“教主Baby”慈善婚礼看齐 瞧瞧明星婚礼“善”姿百态

一场保卫“星儿”的康复之战正在打响

志愿服务信息“国标”出台,志愿者快到碗里来!

你一定要知道的第四届慈展会那些事儿

这个基金的行政经费“有点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