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用自己的钱做公益 就是最高端的理财
看过《漫画大王》么?80后满满的回忆啊!
知道皮皮鲁、鲁西西么?知道舒克贝塔么?
没错,这些都是郑渊洁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的“漫画大王”,自1985年创立《漫画大王》月刊以来,累计出版超1.5亿册,2012年以2600万版税成为“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他笔下的《皮皮鲁总动员》在2006年名列全球第四名。同时他也是一名慈善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他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而2008年为贫困儿童创作的短文《红枣女孩》,博客上的点击超600万,从而引起东方卫视和希望工程的立项,募集了5亿元善款,创造了一个奇迹,从而获得“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
是不是仰慕已久,却从未谋面呢?
2015年10月23日,在湖北恩施板桥镇大木村小学启动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郑渊洁作为活动的爱心大使出席,让我有了这次机会能与其进行面对面专访。
聊了很多,关于他的成长经历,对教育的看法,以及对公益的理解。但与之交谈过程中,除了白发,你很难在他身上找到岁月的痕迹,幽默的话语,跳跃的思维,怎么都无法想象他已经60岁。也许就像郑渊洁自己所说,他的心理年龄,依旧停留在6岁的孩童时代。
这些年来,郑渊洁经常出现在许多公益活动现场,但说起为何做公益,这个老顽童又“不正经”了。
最开始,我“肉疼”
汶川地震发生后,郑渊洁收到儿子郑亚旗的电话,要求他为灾区捐款,这让郑渊洁为难了,他心疼他的钱,他也害怕这些钱无法真正到达灾区,到达受灾群众的手中。但是儿子郑亚旗却说,钱送不到,可以捐物资,你要以身作则。就这样,郑渊洁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肉疼”的捐款,38万元。
“肉疼”之后,是我一直求而不得的“幸福感”
“我搞文学创作30多年,有名有利,但我一直在追求的‘幸福感’却总是求而不得。但是当我把钱捐出去,我却真切的感受到了‘幸福感’,这件事对社会有意义,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被帮助的人,这种感受是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用自己的钱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财
对于做公益的理解和感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形容为“最高端的理财”,我却是第一次听到。对此,郑渊洁是这样解释的:“从第一次汶川地震的38万捐款,到玉树的100万,再到如今持续的捐赠,让我对公益的理解不断改变。有人问我为何捐款,钱捐了可就没了,为何不拿来理财?我的父亲是山西人,我的母亲是浙江人,我生来就是“钱商”和“票号”的结合,怎么可能不会理财,而用自己的钱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财。我觉得这些钱捐赠之后,对我而言不是失去,而是占有。因为这些钱是做公益,是对社会有意义,公众知道这些钱是我捐的,所以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永远都是我的,无风险!
我现在不光捐款、捐书,还在筹备成立“郑渊洁文学奖”,用我这些年赚的版税作为初始资金,交给专业信托机构,把每年获得的利润用于奖励在文学方面作出贡献的作家,就像诺贝尔奖一样,让这些钱可以循环不断的为社会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大家都会记得我,这是多么大的回报。
无风险,回报率又高,这难道还不是最高级别的理财么?
这就是他对于公益的态度,是否觉得有些许特立独行的感觉?没错,郑渊洁说:“我的性格与成长经历及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不希望和别人相同。”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教育观。
“长大最想当一名掏粪工”
时光回溯,郑渊洁的学生时代只维持到小学四年级,就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放弃,“被迫”加引号是因为对于这件事,本就不喜欢被学校束缚的郑渊洁内心是欢喜的。而在这短暂的学生时期,一次语文老师的命题作文“长大后最想当什么”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从小被父母灌输“不要做和别人一样的事”的思想,郑渊洁没有选择科学家、老师这些大众化路线,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了一篇“长大后最想当掏粪工”的文章,来验证父母传递的思想的真伪,这不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么。语文老师看过之后,推荐登上校刊,这令当时的郑渊洁既验证了“真理”,也爱上了文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郑渊洁说:“如果没有语文老师刊登我那篇文章,我就不会搞文学,我的处世态度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也许就没有现在的《童话大王》了。
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管理
谁的学生时代能够尽是表扬、赞赏呢?郑渊洁也一样,他并不是一个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他最愁数学,从小就愁,可是偏偏数学老师上课总提问他,他又总答不对,就会被训斥,越训斥越紧张,越紧张越答不对,成了恶性循环,有一次被数学老师当众训斥说郑渊洁连2岁的孩子都不如,自此郑渊洁和数学彻底说拜拜,只要有数学课,他便找各种理由请假,在考试中更是故意把会做的题答错,来拉低整体分数。对于一个孩子,无所谓对错,这是幼小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这种教育体制。郑渊洁说:“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只看成绩,而不注重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只是一味的要求。教育的根本应该是一种正确的引导,是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不是强迫与管理。孩子学的好不好,与老师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要学会鼓励孩子,赞美孩子,教育是否成功,标准不应该是孩子成绩好坏,而应该是孩子对于这门课程兴趣是否提升。”
作品就是我的态度
说起郑渊洁的作品,陪伴了很多人成长,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这些经典形象家喻户晓。但这些作品都代表了郑渊洁的态度,对于教育的态度展现的非常明白,就拿皮皮鲁来说,其实在最开始设计角色时,就是以郑渊洁本身为原型,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老师喜欢的学习好的乖孩子,总是会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勇敢的孩子。这就是郑渊洁想要透过人物角色表达的一种态度,对孩子,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好坏的唯一衡量标准,父母和老师应该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学会欣赏孩子,尊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的成长。
家设私塾,自编教材教孩子
既然对教育不认可,他做了什么?没错,他干了一件疯狂的事,他认为获取知识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孩子们不快乐,教材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让他无法理解,于是他的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便再没进过学校,郑渊洁自编教材,将知识编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在家开设私塾教育儿子,为了从小陪养孩子的平等意识,他让儿子直呼自己名字。这在很多人眼里,确实有些难以理解,但想想郑渊洁的性格,你也就觉得他干这事儿很正常了。但郑渊洁说:“这事儿,其实可复制性不高,因为首先父母双方要有一方能有充足的时间来教孩子,我本身搞文学创作,一门心思在家,时间我有;再者我本身就是和儿童文学打交道,我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所以我将知识变成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点重要的,我本身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老顽童,所以才会这样,如果想这么做,就首先要和我一样。”
请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请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关于这个话题,是当我问到郑渊洁如何提升孩子创新能力的时候他的回答。他说,想要创新,首先就要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思维,就要有对事物的独特想法,这些都来自好奇心,但遗憾的却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累积,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更多的是通过知识、经验,而不再留有孩童时的好奇心,觉得太幼稚,所以我们越长大,越缺乏创新。想要让孩子有创新,就请留住他们的好奇心。这个回答说实话有些意外,本以为会是一些书籍的推荐,一些课外活动的推荐。但没想到只有这么一句,不过细想也对,如今60岁的郑渊洁,不就是保留着童心,才天马行空创作这么多作品的么,再看看在人类前进道路上创造重大突破的伟人,爱因斯坦、爱迪生、哥白尼等等,哪一个不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哪一个不是被当时的人们认为太幼稚、太天真?可最终他们改写了历史。所以,给予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保留一份可贵的好奇心吧。
如今60岁的郑渊洁,依旧保持每天早起进行创作的习惯,希望能有更多作品回馈读者;对于公益,他说会一直坚持做下去,虽然现在中国公益事业并不完善,但希望能够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感染身边的人,感染他的众多读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公益事业当中。
作者:菅宇正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作者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