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说·伦理展馆 | “ 沉默的老师”,我们会记得您的故事
“死亡”
一个没人愿意提及的话题
却是无法回避和逃脱的残酷事实
多数人往往选择“入土”
期望得到最后的
平静与安然
然而
有那么一群人
婉拒了“入土为安”的俗约
选择“遗体捐赠”的方式
将生命最后的温热
毫无保留地奉献
神圣而光荣
“遗体捐献”,一个我们或许不时耳闻但却总觉得触不可及的词,在苏州大学医学部医学形态伦理展馆里默默存在着、不时上演着。
生命轮回,死的终结和生的希望始终相连,医学奔走在生死的栈桥间,感恩着来自一位位捐赠者的无私助力。
今天,小青梅会和大家一起,在刘朝晖教授的带领下,缓缓走进这片神圣的领域,走近生命的另一种谢幕——
刘朝晖教授
苏州大学医学部教授,苏州大学医学部医学形态伦理展馆工作人员。
十年,捐赠者从零星到有基本稳定数目
心怀感激
粗略算算,伦理展馆已有十年的历史了。2005年开始搬入,两三年时间准备。从医学标本的悉心制作,到捐献者资料的收集,此外展馆的装修、标本的摆放、遗体告别设施设备的购置,还有一些展示捐献者生平的纪念物的摆放设计。细微之处,无一不彰显对捐献者深深的敬意。
在这里,多数的负责人员是由医学部实验中心管理人员、解剖技术员和解剖学的老师兼任的。十年来,遗体捐献从最初的几例到如今每年基本都维持在七十几例,教授真切地说:“心怀感激”。
他们不仅是医学标本
更是医学伦理、人文教育的载体
伦理展馆不大,设置在医学楼403、404号楼之间,仅一楼200多平米的空间,分成内、外两间。
内间主要用于放置医学标本,包括解剖标本和骨架、骨的标本、人体组织器官的标本,此外还有一些胚胎学、组织学及病理学的标本。
外间则是举行告别仪式用的房间,捐献时需要在医学院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并将捐献者的姓名载入名录、事迹等根据捐赠者意愿进行表露纪念。
这更充分地体现了设立伦理展馆的初衷: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基本的医学知识教育,还进行医德、伦理、医学人文关怀的教育,将两者尽可能地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更注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为他们的医学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引导,引导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有着深切人文关怀的医学工作者。
刘朝晖教授讲解了遗体捐赠的基本流程:先由有意捐赠者在红十字会登记信息,捐赠者过世后家属通知工作人员去殡仪馆对接遗体,接着将其保存,举行逝者追悼会,再运至伦理展馆,灌注福尔马林进行保存,最后在医学院里举行告别仪式及纪念资料的整理。
每年清明节,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大红十字会成员和负责遗体捐献的老师、解剖系的老师、伦理展馆管理人员以及苏大的一些学生都会前往纪念园,站在镌刻着所有捐献者姓名的捐献墙前举行悼念仪式,和捐赠者家属一起缅怀。
遗体的捐献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体老师(“大体”为大体解剖学的简称),他们虽然冰冷,却贡献了最炽热的心灵、最好的解剖教育,沉默的老师啊,你们的名字会永远记录在册,你们的事迹我们会亘久铭刻于心。
特别地,今年上半年,有一位日本的老先生北川光男向苏州大学医学部捐献了他的遗体,这是江苏省首例外籍人士进行遗体捐献。同时他的夫人在参观苏大后,也表示会和丈夫一样将遗体捐献出来。
教授说,医学生在解剖课程时会到展馆内参观,有遗体捐献仪式时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告别仪式,培养他们的医学道德。另外,若有团体来进行参观的话,会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介绍。(如果有团队想前来参观,需要提前预约)
展馆不仅对苏大医学部的学生开放,也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对校外社会人士开放。大概估算,每年至少有超过一千名社会人士前来参观,其中不乏中小学师生假期组织参观,为孩子讲述生与死的意义。
教授最后提到,展馆主要是宣扬一种关于生死的理念,在社会意义层面上,则是希望能推动遗体捐献,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临终时坦然地拥抱死亡,并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贡献余晖。
若生命即将逝去
我们能为这世界留下什么?
或许这些“沉默的老师”
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秋叶为夏花的绚烂
燃尽最后的养分
而夏花啊
会铭记秋叶的故事
图文 / 马琦怡 季 雯
编辑 / 顾 琳
审核 / 吴雪雨 金泽琪
↓↓↓想抱抱,想举高高,想让你给我点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