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系列④ | 冯逸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将举办,在紧张备战的团队中,有许多学习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过硬的佼佼者,他们的优秀既是各自精彩,各有各的秘籍,但同时也是相融相通,皆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和小青梅一起聚焦这些“挑战者”,跟随他们去“挑战”所有的不可能。
冯逸丰(左一)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2017级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保研至浙江大学
不疾不徐 踏实前行
“保研只是运气好。”采访过程中,冯逸丰显得格外谦虚。“上课认真听,多与老师交流,课后作业多思考,考前再梳理一遍知识点,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大概是冯逸丰本科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太多特别的技巧,只是日复一日的认真对待,年复一年的勤恳耕耘。白天上课,认真学好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晚上和周末到实验室做实验,冯逸丰的日子忙碌且充实。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在冯逸丰看来,本科应以学业为先,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进行科研。这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这一习惯对他后来的备赛过程也大有裨益。
一拍即合 并肩同行
得时无怠,时无再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冯逸丰参加了两届。大一时他作为小白积攒经验,而后与团队成员两年积淀,于大三时再次果断报名校赛。“如果想在‘挑战杯’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了解‘大挑’各种时间节点。”冯逸丰坦言,他会向老师或学长学姐询问“挑战杯”的各种时间节点,对什么时候报名、什么时候校赛、省赛、国赛了然于心,再与团队成员共同根据各个节点安排科研计划,取得应有成果。
提及团队成员,冯逸丰言语间饱含夸赞。得益于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冯逸丰与他的团队组建顺利,成员都来自同一个实验室,一路以来携手并进。“因为我现在在读研,有时实验进度比较赶,又碰上答辩,时间就会比较紧张,虽说有点压力,但看到团队成员都在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的时候就觉得我不能拖团队的后腿。”团队精神的种子,在科研土壤上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开出硕果。冯逸丰与他的团队,科研成果斐然,论文成功发表,为竞赛的获胜提供坚实支撑。
厚积薄发 收获颇丰
冯逸丰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专业性很强,他提到,“答辩现场的专家评审可能不是我们这块领域的,把学术话语转换成让大家都听得懂的话,将科研讲得通俗易懂,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技巧。”
“竞赛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到参与科研竞赛的最大收获,冯逸丰认为主要在于培养能力与开拓视野。在省赛备赛过程中,团委老师安排了很多次答辩练习,他的表述因而更为规范化,语言表达和文本修改能力甚至是PPT美化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回忆起省赛答辩现场,冯逸丰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对于团队进入国赛赛道,冯逸丰说,“我感到很荣幸,也为我们团队三年以来的付出感到开心,厚积而薄发。”省赛特等奖这份意料之外的惊喜,是时光回馈于他的礼物。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大一到研一,学习、科研与竞赛贯穿了冯逸丰的大学生涯。一路以来,他沉潜专注、笃行不怠,拥抱了充实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在这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中,始终坚定心中所想,在对未来的期许中,将旺盛的生命力转化为光与热,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即,预祝这位勇于拼搏的小伙子和他所在的团队取得好成绩,期待他们的精彩绽放!
素材来源 / 受访者本人提供
文字 / 林晓铃
编辑 / 刘思岑
审核 / 徐娜 金泽琪 臧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