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挑战者”系列⑥ | 邹文婧:在科研与竞赛之间,是清华直博生的“硬核”实力

青年传媒中心 苏州大学团委 2022-08-27

往期推荐

1、“挑战者”系列⑤ | 吴晓晓:潜心笃志 无畏远方

2、青年大学习| 2022年第五期来啦!(附苏州大学上期参与率排名)

3、“挑战者”系列④ | 冯逸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将举办,在紧张备战的团队中,有许多学习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过硬的佼佼者,他们的优秀既是各自精彩,各有各的秘籍,但同时也是相融相通,皆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和小青梅一起聚焦这些“挑战者”,跟随他们去“挑战”所有的不可能。


邹文婧

机电工程学院

2018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

保研至清华大学

科研学习,互相成就


“在大学,留给自己安排的时间其实是很多的”,邹文婧同学会将自己课堂以外的空闲时间分给科研,“主要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来保持学习科研之间的平衡”。

她一般会利用课后的空余时间进行科研探索和竞赛提高,而课程较多或是考试临近的时候,就会多分一些时间给学习,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任务完成以后就可以继续进行科研竞赛的探索。

在她看来,科研与学习相互成就、互相补充。学习是科研和竞赛的基础,而科研也是一种学习,在科研和竞赛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果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课堂上邹文婧学习了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图形的绘制,这为她在微流芯片设计时绘制结构打下坚实基础,利用CAD、ProE等软件进行微流芯片尺寸优化的过程也让她对软件使用更加熟练。

一路风雨,回首彩虹


科研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无数障碍与挑战。在“挑战杯”备赛期间,邹文婧团队也遇到过问题。例如,制作微流芯片时,团队一开始设计的微流芯片结构复杂、尺寸较小,总会出现堵塞现象,阻碍实验进度。后来,在团队指导老师杨浩老师的指导下,邹文婧团队阅读了相关文献,了解到防黏附溶液的预处理方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于是,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他们通过对微流芯片进行防黏附处理、调整微流芯片结构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科研虽难,但风雨之后便是彩虹。对邹文婧而言,努力拼搏的过程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她参加科研竞赛最大的收获。最初,专家问辩环节是邹文婧团队较为薄弱的环节,于是团队的项目成员就结合自身所长,分工梳理问辩可能提到的问题,在团队中模拟互相提问、互相打磨答案。在不断的互帮互助中,团队的答辩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挑战杯比赛的过程中会有挫折和挑战,但回过头来看克服重重阻碍的过程是精彩的,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无悔于青春,无悔于大家的付出与汗水。”

专注自信,保研经验


关于保研,有着成功经验的邹文婧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是自信,面对来自五湖四海各大高校的同台竞技者,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和所获得的成果足够自信,因为这些果实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得到的,值得大家的肯定。而要积累自己的科研成果,首先就要有相关领域知识积累。一开始她是通过文献阅读的方式了解细胞机械特性测量方面的相关知识、其他科研团队在这个领域的相关工作,以及该方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然后进行一次次的实验改进,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想法。比如邹文婧团队在实验过程中测量了大量细胞的杨氏模量数据,从而证明了细胞机械特性可以作为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有效指标,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申请专利、软著。

第二点是专注,在邹文婧面试时,多位老师都问到“详细讲一讲你在大学期间做过的一个项目或一个课题”,这恰恰体现了老师看重学生是否能够在一个课题足够专注、足够深入。何为“专注”?何为“深入”?在她看来,一是坚持,研究方向不在多而在精,遇到问题不因畏难而半途而废,以勇气和毅力坚持到底;二是沉下心多动手,不能把研究停于表面,而应该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大学生活,无限可能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也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她激励学弟学妹们要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不断超越从前的自己,踏踏实实努力前行,在人生中打开一扇通向更高之境的大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即,预祝这位自信从容的女孩和她所在的团队取得好成绩,期待他们的精彩绽放!



素材来源 / 受访者本人提供
文字 / 温婧如
编辑 / 石鑫
审核 / 徐娜 金泽琪 臧晨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