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系列⑧ | 戴瑄辰:逐梦“挑战杯”,修学更修身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将举办,在紧张备战的团队中,有许多学习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过硬的佼佼者,他们的优秀既是各自精彩,各有各的秘籍,但同时也是相融相通,皆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和小青梅一起聚焦这些“挑战者”,跟随他们去“挑战”所有的不可能。
戴瑄辰
电子信息学院
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保研至苏州大学
稳定学习,严于律己
在学习方面,戴瑄辰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确保自身课程学习的稳定性,是日后能够参加科研竞赛的基础。他会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没有掌握的知识多问、多钻研,争取做到不遗漏。只要能够学会、学好,戴瑄辰从不怕花费时间和心思。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求自己竭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本科期间,他不仅取得了3.85的高绩点,同时参加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基于阵列式MEMS-IMU系统研究),也获得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省特等奖、第十一届蓝桥杯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组国家二等奖等好成绩。正是律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
除此之外,戴瑄辰专注于提升自我,不抱有功利心,正如他所说,“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修学的过程,更是一个修身的过程”。
处处学习,皆有收获
除了专业课学习,戴瑄辰将课余时间投入在科研竞赛,因为在他眼里,科研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戴瑄辰可以领略到领域研究前沿,开拓视野,对于其专业课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在此前的省级“挑战杯”竞赛中,戴瑄辰所在团队获得优异成绩。戴瑄辰说,自己在参加科研竞赛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目标、懂得了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例如“挑战杯”备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戴瑄辰所在团队的PPT、文稿、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与建议,他和团队成员一起,结合这些问题与建议将作品进行多轮打磨,他们在互相鼓励中进步、成长,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项目的成功也离不开校团委与学院的支持,校团委老师邀请校外知名专家为团队项目进行针对性指导,学院也请到许多校内老师对作品进行指导与打磨,帮助项目团队前行。在组员们遇到难题、瓶颈时,团队都会向老师们请教,老师也会为组员加油打气、耐心指导,为团队付出良多。
直面困难 自省改进
在项目过程中戴瑄辰作为程序编写负责人,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此前从未接触过惯性传感器,对惯性传感器的使用和编程不是特别熟悉。通过向指导老师咨询关于编程框架和传感器开发的问题,结合自身勤奋的练习、钻研,他不断提高对于惯性传感器的开发能力,最终完成了作品的程序开发以及应用拓展,克服了困难,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整个作品。也因为这样的经历,戴瑄辰对传感器开发的技术得到了提高,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对传感器市场也有所了解。
保持专注,学研平衡
在被问到如何保持学习与科研的平衡时,戴瑄辰一再强调,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专注,在学习时专注学习,在备赛时专注备赛,合理安排好各个时间段任务分配的比重,虽然很忙碌,但是因为是目标所在,所以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后,戴瑄辰给出了自己关于如何选择项目选题的宝贵经验。首先选题上一定要根据要求,选择专业相关内容,要做到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市场潜力。其次,当作品进入校级培育后,要根据自己组别的特点和方向进行深挖与探究。同时在制作项目文本和PPT时更要精益求精,每一个用词都要仔细斟酌。而这些都离不开对项目涉及到的技术实现手段、专有名词、性能指标、测试手段和流程、行业背景和产业现状等内容的深入了解。
兼顾比赛与科研固然是辛苦的,但是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回首再望,会发现那年奋斗时便是青春最好时。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即,预祝这位专注努力的小伙子和他所在的团队取得好成绩,期待他们的精彩绽放!
素材来源 / 受访者本人提供
文字 / 王芝萌 臧晨睿
编辑 / 刘思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