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糟糕的信仰”,危机的重生 --纽约詹姆斯·富恩特斯画廊新展

2016-08-27 赵燕楚 99艺术网

在纽约下东区的詹姆斯·富恩特斯(James Fuentes)画廊中规模不大的群展“糟糕的信仰”(“Bad Faith”)中,来自几位声名远扬的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象征性的叙述着八,九十年代社会的种种危机。艾滋病的突袭,保守的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美国和俄罗斯的冷战,新派的自由政治,和新时代背景下的个人身份,“Bad Faith”试图重新将这些激起种种社会动荡的大事件在时隔几十年后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也试图表达着这些社会和政治问题无法归避的就地重演。展览中的作品似乎并不是对于上个世纪社会问题的回顾和怀旧,而旨在与当今的社会状况建立一种联系。身份,健康,政治,经济的危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事件的掩盖下一遍遍的定期重播,展览中这些几十年前的“先锋作品”又怎不是对现今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冲突的远见和写照?




矗立在展厅中的两座精致的雕塑为煞白的空间带来了些生气。内兰· 布莱克(Nayland Blake)的作品一向游离在各种类别的身份的中间地带,他时而把自己刻画成黑人,时而白人,时而同性恋,时而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似乎从来不画出那道分界线把人们分为特定的类别, 也不愿把复杂的人类身份贴上概括性的标签。布莱克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去连接不同的种族和团体,他说:“我希望能够让不同身份的人们去认识到彼此的存在,并提醒他们所拥有的共同性。”





展览中唯一的一件具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如同奥古斯丁的乔·达拉山多”(Joe Dallesandro as Augustin) (1991-94) 刻画了一个衣着18世纪华服的男子悬挂在一个棕色布袋之上,如浓木偶戏中任人支配的木偶,滑稽中透露着一丝无可奈何。布莱克的另一件雕塑作品“卧室里的哲学的桌面制造”(The Tabletop Production of Philosophy in the Bedroom) (1991-93) 立体的呈现出18世纪剧场似的场景,描绘着情色文学大师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 1795 的作品 《卧室里的哲学》(Philosophy in the Bedroom),布莱克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诠释着书中对“身份”的批判。《卧室里的哲学》中对放纵性欲以及挑战禁忌的崇尚,和对“废除一切宗教”的热衷,展示出了萨德对于标签化的身份归类的不屑一顾。




展览中朝北的墙上,巨幅壁画“不付订金”(No Money Down) (1986/2016)中流畅的几笔黑色线条霸气的抢占了展厅中最大的画布。杰西卡·德蒙(Jessica Diamond)一向著名于她简介醒目的壁画,通常由简练的单色线条和语句组成。然而这些看似类似泼普艺术的画风的作品实则却致力于批判越发商业化的现代社会。比如“不付订金” (1986/2016) 就是对以资本主义为导向的现代社会的批判。作品中“用200张信用卡买一个房子”(Buy A House With 200 CREDIT CARDS)的字样展现出了Diamond对于房地产行业中的种种商业手段对人们生活的误导以及恶意欺骗,隐射出了由于金钱游戏引发的2008年次贷危机,也似乎在间接的说明着人类历史中由于对金钱的贪欲而引发出的一次次悲剧的重蹈覆辙。




此外,彼得·哈雷的三幅绘画作品 “黄色的牢房和管道”(Yellow Cell with Conduit) (1982),“影印箱中装着火”(the photostat Inside the Box is Fire )(1981), 以及“柯达硬调片分区”(Kodalith Sub-Division )(1987), 共同诠释着哈雷最为著名的主题“Cell”(监狱似的方格,牢房,密室)。作品中的规整的几何图样,讲究的用色,以及饱含深意的结构组合似乎在向长盛不衰的“极简主义”致敬,然而监狱一样的边框将五彩的颜色卷固其中,似乎又隐隐的发出对“一体化”的社会体制和单一的”主流人群”的反讽的信号,进而在呼应极简主义风格的同时,隐晦的对气压抑和刻板的特质提出质疑跟挑战。哈雷作品中抽象的,千篇一律的方格正如同20世纪末的社会体制,陈规蹈矩的社会格局中充斥着对外围文化的排斥,毫不包容的将“多样性”和所谓的“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拒之千里之外,生怕他们来扰乱稳固,经典,井然有序的“大家庭”。



哈雷的很多作品多多少少都致力于把内容和主旨放回到画面的结构中去,试图让作品表达某种思想的同时,不丢失艺术本身的画面感和对结构的探索。正如同毕加索和马提斯将内容结构化的巧妙沟通,哈雷曾表达出他对毕加索和马蒂斯作品的欣赏,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出结构中可容纳的实在的“事物”,而不仅仅是无主旨的“抽象”。“抽象”的画面只是他想要描绘的事物的一种载体和最终呈现出的表达形式,而他的作品本身重在“意”不在“形”,每个方块或者线条都承载着厚重的具象事实,正如同他说的:“我从没有真正的理解过什么是纯粹的抽象。”


看似关联不大的作品在洁白四方的空间里似乎在互相交流着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灾难,有病痛,有欺骗,有愤怒,每件展品都如同代表人一般诠释着不同的主题,然而这些丰富的故事似乎又不约而同的被某种力量禁锢束缚着,如同挣扎在哈雷画面里方格状的“监狱”中,拼尽全力的喘着气,却仍旧奄奄一息。一个个故事交融在四方的空间里,不仅互相交换着讯息探讨着上个世纪它们共同见证的故事,而且激活了当下的时间和空间,似乎在说明着这些动人心魄的悲剧的就地重逢,说明着又一轮危机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滋生。


本次展览无疑是一记警钟,把那些逝去的,麻木的,然而残酷的,不应忘怀的悲剧重新邀请回匆忙涌向未来的当今。在纽约繁华的市区中心,不大的空间里,几十年前的伤痕重新开始隐隐作痛,似乎预示着一度缝合的伤口又要重新发炎,化脓,时刻可能破裂开来。有限的空间自然限制了展览的广度和深度,然而广泛的主题切实的按到了我们尽力去忽视却无法痊愈的伤口,把20世界末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些话题重新搬到21世纪的舞台上来。虽说是点到为止,但此次展览无疑是一次有效的“警示”,用艺术作品重燃不久前经济,政治,社会,身份等一系列的危机,警告着人们那些被我们忽视和忘却的悲剧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回归”和“重生”。

(图片均来源于:詹姆斯·富恩特斯(James Fuentes)画廊官网)


来源:99艺术网纽约记者  作者:赵燕楚



精彩继续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第一个申遗成功的美术馆,水分有多大?成功申遗,凭何?



艺术博物馆经济学:当代艺术引发的“蝴蝶效应”



一季糟糕的苏富比拍卖会怎样颠覆了整个拍卖行业?



本世纪最深刻的艺术话题:我们是谁? —— “镜像思维”中的身份认知



一个拥有自己主题曲的艺术团队——20世纪初期的日本达达



当你买下一件影像艺术,到底买下了什么?



tt.深度头条▕ yg.本周展览预告▕ ts.特色栏目▕ sc.收藏有门道

市场部 010-51374005-852 艺术家 010-51374003-860

拍卖部 010-51374001-815 展览部 010-51374001-8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