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艺术家镜头里的香港是什么样子的?
给你一台摄像机,让你用几十分钟的时间反映一个城市的变化,你将会用什么样的画面去呈现这里的社会、人和他们生活?如果你即将去香港,并计划去“大馆 Tai Kwun”转转,也许你会这里的一个最新开幕的展览“莎拉.摩里斯(Sarah Morris):谁是谁(Who is Who)”中找到答案。
展览名字“谁是谁(Who is Who)”更多指向了一个身份概念,连接的是个人和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从社会层面去解读身份,是个复杂的命题,这其中既包含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包含社会群体价值的体现。在这样一个不断加速的全球化社会环境里,人的身份在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陷入更深的迷茫。“谁是谁”也许并不是要提供一个寻找身份的路径,而是通过敏锐的视角去呈现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状态,也许,这比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更加重要。
莎拉·摩里斯在她位于纽约的工作室里
© Sarah Morris
“莎拉.摩里斯:谁是谁”涵盖了艺术家的最新电影《ETC》,以及一幅全新委约的场域特定壁画《力宝[保罗.鲁道夫]》。
作品《ETC》是由西九文化区M+与大馆联合委托创作,于2024年1月26日至3月17日在M+幕墙放映。在大馆当代美术馆,电影首次配合英国艺术家 Liam Gillick 创作的音乐作品,以4K高清画质放映。
莎拉·摩里斯
《ETC》电影截图,2023年
图源:大馆
《ETC》拍摄于香港经历隔离时期过后的2023年春天,拍下了本港多个著名景点或鲜为人知的地方。片中出现了不少人物,包括建筑师木下一(James Kinoshita)、女演员何超仪和传奇平面设计师石汉瑞(Henry Steiner)。其中石汉瑞在1979年为汇丰银行设计了一张名为“易通财”的电子提款卡(ETC),即今天自动提款卡(ATM)的前身。
莎拉·摩里斯
《ETC》电影截图,2023年
图源:大馆
电影标题《ETC》便来自于“易通财”的英文简称,突显了香港的世界商业中心地位。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艺术家将城市的电子和数码生活形象化。这部长片将日常生活融入复杂的历史之中,反思城市空间的使用,并兼容宏观和微观的视角,邀请观众进入碎片化的叙事。
西九文化区M+与大馆联合委托莎拉.摩里斯创作这件作品,在当下这个时代,对香港来说,意味深长。这座既可以让你感受世界最快发展速度,又可以体验最市井和日常慢生活的城市,在“老地”和“新境”之间切换,折叠的时空反映出的是这座城市身处在后殖民时期的复杂性。
莎拉·摩里斯
《ETC》电影截图,2023年
图源:大馆
莎拉·摩里斯1967年出生于英国,198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政治和社会科学专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1990年,她在参加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独立学习项目期间,担任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的助理。
莎拉·摩里斯的艺术生涯始于平面绘画,之后进入电影创作。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后波普主义倾向。源于她的学科背景,其作品对复杂的意识形态、社会机制的表现尤为关注。
莎拉·摩里斯
"Solitaire [Spiderweb]",2021
莎拉·摩里斯通过绘画探索城市空间中的符号学,她的彩色大型绘画让人联想起20世纪早期的硬边几何抽象,但摩里斯的作品远不是形式主义的习练,在色彩丰富的抽象绘画作品中,摩里斯构建了一个奇妙的空间结构,并有着具象化的指向。从跨国公司的标识、城市交通系统结构到地图、GPS技术以及城市内流动的人口,都可以以抽象的形式进入摩里斯的画面空间中。摩里斯认为,她的绘画是一个庞大的自我生成系统的一部分,保持开放,允许解释、运动和变化。
莎拉·摩里斯,“人民银行【洛杉矶】”
2004,布面家用光漆,289×289cm
图源:莎拉·摩里斯个人网站
她的绘画网格会让我们联想到现代城市建筑外部犹如镜子一样的落地窗立面,但在摩里斯看来,她所描绘的并不是建筑本身,“一直以来,都误认为我的这些画是关于建筑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些画本身所要表现的几乎都是虚拟的地方,它们就像是通过GPS看世界一样。我对二维码很感兴趣,我很想搞明白二维码是如何通过一种虚拟的形式把我们与真实特定的物体联系到一起的。我认为,这些代码就像一个传送门,把我带到某个时空中。我想,绘画的功能也在于此,这些画是一个个入口,它们来源于建筑,但却不止步于具体的建筑。”莎拉·摩里斯说。
莎拉·摩里斯
曼德勒湾 [拉斯维加斯],1999,213.4×213.4cm
© Sarah Morris 图源:古根海姆美术馆
莎拉·摩里斯显然是将她的画作设置成为了一种视觉游戏。观众的经验指引思维走向现实中所见过的建筑外型,但她真实的意图却是这些建筑背后的东西——正如我们在大都市里看到那些摩天大楼时,也许会去想,谁坐在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人有着怎样的生活……而这些由网格构成的抽象世界,其实都在影射现实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中的生产关系。
莎拉·摩里斯“tawmina【阿布扎比】”
2016,布面家用光漆,214×214cm
图源:莎拉·摩里斯个人网站
不仅是绘画,她的电影的核心也是对城市和社会的关系结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关注与表现。比如在她“里约热内卢”系列的作品中,描绘了这个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矛盾的层次。她将城市海滩、水果摊、医院、标志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足球场、工厂、贫民窟与市长办公室和狂欢节游行的图像并置在一起,在魔幻的图像组合下,是对一座不断扩张的城市的记录。
莎拉·摩里斯
“里约热内卢”电影截图
2012,HD Digital,88.33 mins
图源:莎拉·摩里斯个人网站
绘画和电影在莎拉·摩里斯的创作中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形成互文,但又不同。所以在她的大部分展览中,绘画与电影通常一起出现。如2018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了莎拉·莫里斯大型个展“奥德赛”,完整展出了艺术家当时的全部影像作品,并将之置于由绘画、素描和一件专为UCCA大展厅设计的巨幅墙上绘画组成的宏大背景中。再如此次大馆将其最新电影《ETC》与一幅全新委约的场域特定壁画《力宝[保罗.鲁道夫]》一同展出。
“莎拉·摩里斯:奥德赛”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18
图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源于对城市和社会结构的兴趣,摩里斯创作了一系列以城市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是绘画和电影成对出现,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呈现了她在对城市、对人的观察过程中所持有的独特视角。摩里斯的作品不是旅行日志,而更像是一种对肖像的描摹,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虽然是最普通的人,但反映的却是一个群体对时代的集体性回响。
莎拉·摩里斯
2014年11月 [里约], 2014, 布面漆画, 122×122 cm
Courtesy Air de Paris, Paris, © Photo Marc Domage
以点见面地找到表象背后的种种关系,依靠的是对大量信息进行同时处理的能力,以及拥有敏感的洞察力。这两者的结合,往往会带来1+1>2的效果,比如她在2008年创作的“北京”系列绘画和电影。电影中,广场舞队伍舞动的彩带与奥运五环,普通人的生活与国家意志,在巧妙的组合关系中达到了统一。摩里斯用轻松的手法,将庞大、复杂的命题进行了解构,将景观和事件的持续发展相结合,引导观众去思考在碎片化的信息背后,所构建起的整体结构究竟是什么。
莎拉·摩里斯
“北京”电影截图
2008,35mm / HD Digital,84:47 mins
图源:莎拉·摩里斯个人网站
莎拉·摩里斯“环”
2008,布面家用光漆,214×214cm
图源:莎拉·摩里斯个人网站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摩里斯在每一个新系列中,都有一种技法与审美进步同步的感觉。她在绘画实践中实现的视觉平衡感可以在她具有催眠感的电影中找到对应。这些电影通常基于一个固定的城市或人物。初看时,会有种纪录片类型的误导性,但内核其实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幻想或是卫星服务器拍摄的视角。所以,在她的工作中,通常会以某个具体的时间和详细的地理坐标为起点。
莎拉·摩里斯
“樱花”电影截图
2018,HD Digital,50:06 mins
图源:莎拉·摩里斯个人网站
在谈到绘画和电影创作过程和感受的不同时,摩里斯说:“这些画非常缓慢,在工作室里持续地进行着——它们以缓慢、单调的方式不断地自我更新,这是一种体力上的挣扎,可能也是一种痛苦,因为它们都是基于非常具体的数学计算和图表。但我拍电影的时候,节奏很快,有很多即兴创作。在电影中,它会从世界上的某个坐标开始,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比如,你把自己置身于中东的一家炼油厂,会发生什么?你把自己置身于白宫内阁室会发生什么?你把自己置身于跟布拉德·皮特同一个电影拍摄现场,会发生什么……不管我捕捉到什么,都会有一种眩晕感,这可能是因为图像总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在传播的原因。”
莎拉·摩里斯
“奇怪的魔法 (Strange Magic)”电影截图
2014,HD Digital,45:08 mins
图源:莎拉·摩里斯个人网站
最后,坐标香港,摩里斯会用一种怎样的视角和表现方法来呈现这座城市?《ETC》也许会给你提供一个看香港的不一样的角度。
撰文、编辑:王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