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科学的发展史上 ,因果推断研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早期的统计学关于因果推断的理论和方法为列联表、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尽管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是两个众所周知的不同概念 ,但是 ,利用统计推断得到的事物之间相关关系常常被错误地用于解释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目前 ,在上面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中 ,常忽视了原来模型提出时对因果机制的假定 ,仅是将关于相关的参数当作因果关系进行解释。Rubin ( 1974)提出了因果作用模型 , 与 Lew is ( 1973) 的虚拟事实( Counterfactuals)的哲学理论相似 ,又称为虚拟事实模型。( 令 Ye ( u ) 和 Ye ( u ) 分别表示个体 u 在暴露和非暴露情况下的响应; 个体的暴露的因果作用定义为 ICE= Ye ( u ) - Ye ( u ) ; 总体平均因果作用定义为 ACE= E ( Ye - Ye ) ,其中 E ( ) 表示总体的所有个体的期望。Holland( 1986)清楚地论述了因果推断的各种统计模型 ,提出了统计的因果分析的三个看法: ( 1)统计研究原因的结果 ,而不是研究结果的原因; ( 2)原因的结果总是相对其它原因而言; (3)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原因的 ,个体属性不能当作原因。Pearl( 1995)提出了因果网络图和外部干预的概念 , 将因果机制的知识和观察研究的数据结合 ,提出了因果推断的网络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