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玉环这位“三牛”医生,“牛”在哪儿?请看!

台州发布 2022-01-20


“噢,郑启东,老黄牛。”

“郑启东,玉环二医的一个金字招牌。”








今年49岁的郑启东

是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

健共体集团内二科主任

今年是他从医第27年



3月初,郑启东团队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成功开展玉环市首台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取得了新技术的突破。


一例又一例高难度手术成功开展

郑启东团队每年成功救治

危重症患者200余例


郑启东是一位怎样的医生?


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党委书记费伦说:“习总书记近期提到‘三牛’精神——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这‘三牛’,用到郑启东身上,很贴切。”


他是患者眼中的好医生


“郑医生很好,统统都好。”说这话的是患者王金叶,最近她因心脏不舒服住院。


王金叶今年73岁,住玉环玉城街道,家附近就有一家综合性医院,但她看病总是舍近求远,坐三十几分钟的车到玉环二医找郑启东。


王金叶第一次找郑启东看病,是在8年前。“那时拉肚子很厉害,在其他医院住了10多天,没好,还瘦成了皮包骨头。后来亲戚推荐了郑医生,他帮我找到病因,原来是得了40多年的甲亢引起,对症下药后很快就好。”此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王金叶,成了郑启东的“粉丝”。


在王金叶看来,郑启东技术好,为人好,对患者贴心。她细说了自己碰到的几件事。


“夏天看病,我6点半到医院,郑医生已经在诊室。我年纪大了,不会使用门口的自助挂号机,他经常帮我挂号。”


“我患有糖尿病,需要半年或三个月复查,身体没异常时,我无关要紧,懒得去。郑医生就会打电话给我女儿,提醒复查时间到了。女儿再过来催我。”


“有一次我做完检查已12点多,郑医生的诊室还有好些人,只见他一只手拿着面包,一只手在写字。他为了把患者看完,啃点面包当午饭,我看了都心疼。”


郑启东是该院内二科主任,是主任医师。偏偏,大多数患者不喊他“郑主任”“郑医生”,反而直接喊他“启东”或“阿东”。


3月中旬的一天,记者约了郑启东采访,诊室门口的一位女士知道后,赶紧过来和记者说:“启东是一位好医生。我老公的命就是他硬抢救过来的。”


女士叫吴燕虹,家住楚门南门居。她说:“老公45岁那年,古历八月十六早上6点左右,在家突然晕倒,我送他到当时的老医院,感觉人不行了。这时路过的一个年轻医生挺身而出,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那个场景,吴燕虹、郑启东至今记忆犹新。



郑启东1972年出生在玉环清港,1994年8月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他清晰地记得,参加工作一两个月后的一个早上,6点多,路过住院部门口,看到一名患者正从黄包车上被抬下来,不省人事,他蹲下身初步判断后,第一时间进行急救。随后其他医生赶来,一起做心肺复苏个把小时,才把患者救回来。患者被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很低。


事后,郑启东才知道救的人是同学的父亲。后来,他还送患者到杭州做手术。


“我叫他郑医生,就见外了,叫启东,亲切一点。”在吴燕虹眼中,郑启东既是女儿的同学,更是老公的救命恩人。



他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院长吴叶健,调到这家医院近一年,他对郑启东的印象是敬业、爱岗,“是一个坚持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早上门诊8点开始,而郑启东总是提早一个小时开诊。他说,患者太多,不早点看,来不及。下班后,回家吃个饭,锻炼一下,然后又回到病房巡视,对病情较重的患者,亲自过问才放心。”


程坚是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医务科副科长,也是郑启东团队中的一名医生。“主任被我们称为‘劳模’,全年无休。有时候主任做的事让人难以理解。”他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之前,他参加一个业务学习会,回到玉环已是凌晨3点多。我们以为他当天,至少当天上午不会来医院,谁知早上7点左右,他已在诊室。事后知道,他没回家,直接住在医院。我们问他‘累吗’,他说‘出去那么多天,患者等急了,累也要坚持一下’。”


第二件事。“有次他在坐门诊,邻居急匆匆跑过来说‘你爸中风了,赶紧去看看’,而他简单了解后,又继续看病,直到把所有患者看完,才匆匆赶去看父亲。后来我们问主任‘你怎么能做到那么淡定’,他说‘兄弟姐妹已经着手送医院,就放心了,而眼前的患者就医心情也很迫切,我走开了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任’。”


第三件事。“有位糖尿病足老年患者,脚上烂得很严重,长了很多蛆,接诊的年轻医生觉得这病棘手又医不好,建议转院。主任默默收下这名患者,他对我们说‘这样的患者,往往是家里没人管或不想管,才导致了这个后果,如往外推,等于把他往死路推’。他拿起镊子,在患者的脚背一条一条夹出蛆,有50多条。本来需要其他科室配合的事,也做了。”


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纪委书记陈玲敏刚参加工作时,分到内科病区,和郑启东在同一个科室。她说,郑启东的敬业、爱患者精神一直让她佩服。


“记忆中,那是1998年,郑启东刚进修回来,一个后半夜,病房收了一位下壁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他给予药物治疗后,就搬了张凳子坐在患者床前观察病情,一刻也没离开,直到天亮。”



采访中,记者问及这样做的原因,郑启东轻描淡写地说:“那样患者放心,我也放心。”


“13867682688。”郑启东发给群众的“健康服务卡”,写的不是荣誉头衔,而是私人手机号码,24小时开通,随时准备回答健康咨询。


“郑启东非常热爱事业、任劳任怨,一个人能撑起半边天,不容易!”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主任、上海胸科医院博士生导师刘旭教授对记者说。


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2019年8月,医院引进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仅一个月,郑启东就能带领团队独立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这一年,郑启东47岁。


做心脏介入手术,要穿着二三十斤重量的铅衣,一天下来,挑战不小。为何“奔五”了还去学这项技术,不让年轻人去挑战?


郑启东这样说:“我是团队的主心骨,自己做好了,才能把年轻医生带好。此外,我要实现20年前的梦想。”


1998年,郑启东争取到机会,参加上海中山医院、胸科医院心内科进修班。在上海学习的一年,他开阔了眼界。“心跳慢的人,可以做介入术;心跳快的人,可以做消融术;血管堵了的人,可以放支架……”


进修医生很难上手术台,郑启东用勤奋感动了老师,学到了不少本领。当时老主任管得严,他就“贴”上年轻医生刘旭,学会了动脉穿刺怎么穿、导管怎么放。


由于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郑启东学成归来后,一些项目无法开展,他将其中一项,即心脏起搏器安置这一技术付诸实施。“急诊心梗患者抢救需要争分夺秒,当时的基层医院技术有限,心跳慢了、慢了,药物无效后就没救了,作为医生往往感到无奈、惭愧、痛心。有了心脏起搏器,至少能暂时保命,命暂时保住了,才有机会转入上级医院,或请专家过来手术,挽救生命。”


得知DSA设备可以审批购买,2019年,郑启东又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进修,专攻心脏介入手术。当他把消息告诉上海进修遇到的“良师”刘旭时,对方狠狠地批了他,“这把年纪了才想起来做,你20年前干嘛去了。”郑启东苦笑,“不是不想,而是条件受限。为了这个梦想,我可是等了20年。”


万事俱备,东风也有了。郑启东开始施展他的才华。



“设备是2019年8月底投入使用,到2020年12月底,医院总共开展了介入手术1400多例,其中心血管介入术1100多例。”费伦说。


“他每次出去学习进修,都能为医院带来新项目、新技术。”吴叶健说。


郑启东主动与杭州、上海医院的进修老师联络,先后引进了浙江医院唐礼江、上海胸科医院刘旭教授等名医团队。在上级医院专家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在玉环率先开展了肾脏穿刺活检、IVUS/FFR指导下复杂冠脉介入诊疗等新技术应用。


2019年10月,上海交大“国家房颤中心”在玉环二医成立分中心,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接受刘旭教授及团队同质化的导管射频消融介入微创手术。


截至目前,郑启东带领团队已成功开展各类心脏介入诊疗手术1380余例,月均介入手术量位居全省二甲医院前列。


其实,在郑启东身上,还有很多的创新发展,敢为人先。


郑启东所在的内二科,主要收治内分泌代谢病、心血管病、肾病等患者。这些疾病,预防意义重大。管好慢病,可节约不少医疗资源。


有一次,郑启东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看到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项目当时在三甲医院开始推广,便萌生了组建的念头,于是说动玉环卫健局、医院相关领导一起去争取。而项目负责人上海瑞金医院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一听是二甲医院,当场表示没兴趣。当郑启东介绍他的团队从2006年开始如何管理慢病后,并保证“我能坚持做好”后,对方才勉强同意。


其实一开始,郑启东心里也没底,觉得难度较大。MMC考核要求很高,管理患者人数多,随访率要达到50%以上,每年的达标率达到50%。但他坚信事在人为。


2017年11月,郑启东牵头组建了全国首家二甲医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宁光院士和时任玉环市市长吴才平共同为中心揭牌。随后,郑启东指导基层分院成立了3家MMC分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MMC“1+X”代谢病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他共标准化管理代谢病患者5384人,MMC综合管理质量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国1000多家医院第二,仅次于本部上海瑞金医院,“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综合达标率由基线的7.2%提升至28.9%,糖化达标率由基线的21.2%上升至58.7%,两项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他是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建立MMC“1+X”模式后,郑启东指导基层分院与总院执行同一套管理规范,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制定糖尿病等代谢病“双向转诊”标准流程。


郑启东团队率先探索实施的MMC“1+X”模式被写进了“国家代谢病管理指南”。宁光院士两次在全国大会上重点推介玉环二医MMC“1+X”做法和经验,为其基层慢病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点赞,中国疾控中心和省内外40余家医院相关专家参访玉环二医MMC。


2006年开始,郑启东在全市率先建立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率先开展“功能社区健康管理”;率先引进糖尿病DIMS系统,为6000多位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完成“糖网筛查”1.2万余人次。此外,郑启东还带领团队成立全省首家“智慧化高血压诊疗中心”“亚太痛风联盟-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管理中心”等。


对慢病而言,预防大于治疗。郑启东每周抽出一次时间下村开展健康宣教。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去。他走遍了港北区域所有村居(社区)、老年大学等,每年开展健康教育50多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这一习惯,他坚持了10多年。


“经常有同行问我,你们的MMC那么厉害,哪些经验可学?我说,其他都可以学走,唯独我们主任的老黄牛精神不好学。” 程坚说。


程坚200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该院内二科工作,熟知主任的一言一行,“他365天,24小时随叫随到。他妻子的手机号码、家里的座机号码都留给我们。”


郑启东再三交待,夜间遇到棘手病情要第一时间联系,如果他的电话打不通,要打给他妻子,再不行就打家里座机。


“这3个号码,之前要求我们都能背,在开例会时经常考我们,背不出、背错了肯定挨批喽。”程坚说,“以前,我平均两三个星期会有一次半夜打主任或他妻子电话,他几分钟就赶到医院。”



去年,费伦注意到郑启东经常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边走边看,然后打电话,后来了解到是利用走路时间打随访电话。


“哪些患者随访时间到了没来,护士统计名单,我打电话提醒、沟通。从门诊到病房路上可以打四五个,回家路上打十来个,一个月下来能打二三百个。”郑启东说,时间挤挤用。


每天晚饭后的一个小时,郑启东约上妻子章剑去附近的绿道慢跑、做做拉伸运动。可这个时间,他也不放过,边跑步边听医学视频的讲解。


“我经常对年轻医生讲,患者把命都交给我们了,一定要用心去做。术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很重要。通过网络平台,听听国内专家讲要点、注意事项,可以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郑启东说,医生是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多学习、多钻研,就能成为一位好医生。


同事郑华,是心脑电图室主任。“郑启东爱学习、爱琢磨,也影响着我。患者心梗,心电图看到的只是哪个部位梗了,他会把术中的造影图发到工作群,和我们分析哪个血管梗了。好几次的争论,他赢了。”


早上7点不到出门,晚上经常11点后回家,看着丈夫忙忙碌碌整天不着家,章剑偶尔有埋怨,但更心疼,“我经常和他说‘不要那么辛苦,身体搞坏了划不来’,但他总说‘我不觉得,不要把辛苦强加给我’。可能他乐在其中。”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郑启东说,这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牛”的快乐

黄保才


医者仁心,仁者爱人。郑启东选择医生为终身职业,把中华民族“仁”的精神和普适的“博爱”情怀,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他成为“三牛”医生,最发自内心的动力源泉。


行医27年,一年365天,几乎无休。他的时间是被患者的病情拴住,哪怕片时回家小憩,吃个饭,散个步,睡个觉,他也牵挂着患者,以致科室同事都被要求背记三个电话,自己和妻子的手机号码,还有宅电。他的微信已有近五千个好友,患者占绝大多数。这一切,都为方便联系,让自己能够及时去处理患者病情,或者释疑解惑。



仅仅从医生职责来理解郑启东的日常,已远远不够。作为医生,面对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做到了;作为党员,他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眼中的“人民”,就是一个个患者。他所能做的,都是具体而微的事,为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这一点,他也做到了。患者众口一辞的口碑,就是见证。


医者仁术,技无止境。“术业有专攻”,郑启东在专业领地的追求,有座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他与时俱进,进修培训,拜师学艺,潜心钻研,掌握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用来造福患者;他克服基层医院条件有限的困难,将一个慢病管理中心,做到全国首屈一指;他很有前瞻眼光,深知让群众少生病,自我健康管理很重要,于是身体力行,走村串户,像个传道者一样开展健康宣教,时间不够,“挤挤用”。他的精湛医技和先进健康管理理念,备受国内一流专家称道,就是明证。


与郑启东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家人,对他的奔忙与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可他说,别把辛苦强加给自己。对此,他妻子的理解是“他乐在其中”。这是“牛”的快乐:每当病人以性命相托,郑启东不负信任,解其“倒悬”之苦,以还其健康之乐为乐;每当群众践行健康理念,患者少了,病情轻了,这即是他的至乐。



郑启东当“三牛”医生,一切都习惯成自然,毫不刻意造作,二三十年,随着时间流淌,水到渠成。他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治病救人,悬壶济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如果说坚持,那就谈不上“乐在其中”。做一件事情,干一份工作,心里秉持着一种信念,再苦再难,也不足挂齿。郑启东“牛”,除了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还有“厉害”之意。这是一般医生乃至职场人士难以企及,但足资学习的。



浙江新闻联播头条丨台州:跟着总书记学思维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03-28

你知道吗?有一支国家队正在台州集训,备战2022年亚运会

2021-03-28

台州9县市区9条旅游精品线路,带你领略“沿边百村”风情

2021-03-28

台州新添3处省级“红色地标”

2021-03-28

台州2地气温冲上30℃!但别急着脱衣,下周雨水要包场?

2021-03-28


作者:颜敏丹 张荣 陶子骞

编辑:张婷

校对:柳祥宝

审核:黄元杰

来源:台州新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