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遇见安溪 策展团队为你“划重点”

国博君 国博君 2024-01-08


日前,“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启幕。


作为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安溪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悠久、人文巨丽。在本次展览中,共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图片、13个视频集中亮相国博,立体再现了丰富多姿的茶乡文化图景。


(展览宣传视频,制作:国博传媒

安溪的人文底蕴、特色物产、工美民艺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空继承和发展、又有怎样的城市精神和地域魅力?国博君近日采访了展览策展团队,透过他们的讲述,你或许就会得到答案!


溪水流长 | 以物为证 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


安溪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积淀,是千年古县、文物大县。展览第一单元以“溪水流长”为名,展出安溪历史影像、文物等资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安溪“三铁三世遗”的文化名片最为知名,其中“一铁一世遗”,即青阳下草埔古铁矿冶炼遗址。此遗址是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冶铁场地,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东南地区冶铁手工业的独特面貌,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冶铁,安溪因地处闽南,境内多山,盛产高岭土,古窑址数量众多,在福建省古代制瓷手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内容设计卢宇介绍,安溪窑烧造时代从宋代至清代,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中部和东北部的魁斗、龙门等12个乡镇,数量达200处,其中宋元时期的有36处。



宋元时烧制青瓷器的龙门桂瑶窑、南宋时烧制青白瓷器的魁斗窑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代表性窑址。出土的瓷器器型、花纹等与“南海一号”出水的外销瓷器相一致。部分陶瓷专家认为,魁斗窑是宋代民间瓷器外销的重要产地之一,印证了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相互交融的辉煌历程。





茶韵香悠 | 香远益清 茗茶谱写的文化名片


安溪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地表土质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安溪茶史悠久,本单元通过六朝以来和安溪茶有关的系列文物和文献,展现安溪的千年茶史及其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安溪茶业先后为中国茶史做出了三大贡献:一是发明‘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二是发现培育铁观音茶树品种,三是发明‘短穗扦插’茶树繁育技术。”本单元内容设计张志民介绍:作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的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也因其独特的价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茶界“双世遗”,是安溪对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独特贡献,也是对安溪茶人长期以来勤劳和智慧的礼赞。




在展厅现场,特别展示了乌龙茶(铁观音)制作关键环节使用的制茶工具——吊筛、揉捻机、焙篓等,再辅以制茶的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安溪铁观音叹为观止的制作技艺,观众可从中理解安溪铁观音融“品种香”“地域香”和“工艺香”为一体的玄妙所在。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物质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在漫长历史中熠熠生辉。千百年来,安溪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自然积淀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俗。茶,渗透到安溪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礼俗和日常的交际之中。除了对此部分介绍展示,单元末尾还设有一方茶席,以“与谁同坐”名之,通过其中的影像资料,观众可了解铁观音的由来,理解历代安溪茶人“福泽黎民”的追求。



藤姿铁艺 | 妙手匠心 藤铁穿编的艺术传承


安溪被誉为“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中国藤铁产业基地”。安溪的藤铁工艺产业起源于竹藤编技艺,其发展历经“竹编-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四个阶段,产业由小到大,不断突破创新,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为造福百姓的民生支柱产业,也推动了曾经生计艰难的贫困县,华丽变身为全国“百强县”。



在“藤姿铁艺”单元,甄选出安溪藤铁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展出,这是安溪工艺人精品的一次集体展示。一件件看似平凡的竹、藤、木、草、铁,经过安溪人民灵慧的巧手,把坚硬的钢铁和细软的藤条,刚柔并济、巧妙结合,变成富有艺术创意的家居用品,产品既有竹藤编的柔美灵巧,又有钢铁的韧性耐用,堪称“铁骨柔情”。


安溪的藤铁工艺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安溪人民勤于劳作、勇于创新的明证,从传承千百年的竹藤编手艺,到成为安溪经济支柱之一的现代藤铁工艺产业,实现了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竹藤编工艺品,浓缩了安溪竹藤编的发展历程,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之衔接呼应的藤铁工艺品,多姿多彩,反映出安溪工艺美术家们的娴熟技艺、创作巧思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向往。植根乡土,随时代茁壮蔓生的藤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装点和美化着现代生活。”本单元内容设计栗河冰介绍。



民俗乡情 | 精神纽带 文化塑造的人文风土


安溪地处福建厦门、漳州、泉州接合部,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民风淳厚,人文荟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展览“民俗乡情”单元,展示安溪极具独特的风土人情、闽南风格的特色建筑、丰富虔诚的民间信俗、悠扬婉转的戏曲乡音,传递浓浓的人文情味。





“安溪是泉州地区土楼数量最多、建造年代最早、造型最为丰富的县份,约有一半以上的土楼分布在境内。”本单元内容设计黄茜介绍,安溪土楼多建于明清时期,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方形土楼是安溪土楼最主要的形式,数量约占总数的60%以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楼有聚斯楼、映宝楼、泰山楼,体现出独特的建筑艺术,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土楼内留有多处制茶遗址,土楼后裔也多分往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一带,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更是安溪悠久茶史的见证。



因敬畏天地、“敬祖慕宗”等意识,安溪宗教及民间信俗丰富,拥有众多的祖庙文化资源。这些民间信俗随着安溪人的足迹传播到台港澳、东南亚以及其它国家,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维系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除了民间信俗,安溪民俗文化也极为丰富,安溪高甲戏、木偶戏、南音、茶歌对唱、鼓吹音乐……传递出安溪的文化表情。在展厅一隅,屡获国家级奖项的高甲戏《玉珠串》正在“上演”,剧中角色透过荧幕相继登场,“失珠、寻珠、得珠、追珠、弃珠、辨珠”等一系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将安溪高甲戏“能美能丑,亦庄亦谐”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居山近海的地理特点,爱拼敢赢的性格特征,孕育出安溪人向外拓展的精神风貌。安溪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重要祖籍地。目前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有100多万、台湾同胞280多万。他们身居异域他乡,既为当地作出贡献,也情系桑梓故里,致力家乡建设,成为安溪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代代安溪人接续奋斗,如今安溪在新时代焕发新貌,实现了由贫困摘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国百强的三大历史跨越,正如凤鸟展翅,即将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实现腾飞。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人文精神之根,彰显出区域历史的积淀,代表着乡土文化的认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来国博,看中国。通过展览,我们得以再一次认识安溪,品味其充盈沉淀的丰厚的历史文化,感受铁观音的茶韵香悠,藤铁工艺的绚丽多姿,以及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丰厚和淳朴。属于安溪的故事还有很多,期待您前来观展,感受茶乡风情!




【展览信息】


(海报设计:郝俊山)


展览: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

展期:2023年6月20日启幕,展期3个月

地点:国家博物馆 北9展厅



“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
策展团队


学术顾问:张润平

策 展 人 :高秀清

策展助理:王 希

内容设计:卢 宇  张志民  栗河冰  黄 茜

展陈设计:孙 祥  郝俊山  王维雍

布展协调:陈 凯

文物加固:廉成海  王 浩  蔡利涛

新闻宣传:陈 拓

馆办联络:卢 宇

展览搭建:任胜利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李华新  张雪娇  邓 帅

英文翻译:陈一祎

藏品保障:任静依  姜 鹏  李 靖

文物保护:王 博

数据支持:李 洋

设备保障:马 征

安全保卫:魏 铮  陈 庚 

后勤保障:郭 婧  李 岩


编辑 | 陈 拓

摄影 | 王 超

审校 | 李秀娜

张 应

终审 | 高秀清

刘 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