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君

其他

国博展讯|岐阳世家文物首次在国博完整呈现

南3展厅时间:2024年1月25日起对公众展出岐阳世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策展团队学术顾问:李新峰、蒋玉秋、秦博策
1月26日 下午 6:26
其他

国博展讯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英模蜡像展”将于1月9日开展,多图带您先睹为快

蜡像艺术是一种超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素有“立体摄影”的美誉。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英模蜡像展”,从馆藏200余尊蜡像中,选取“双百”人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30位英模人物蜡像作品展出,介绍了他们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勇拼搏的感人故事,弘扬了他们不屈不挠、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品格。展览结合了艺术化场景设计、英模文物展示、英模名言电子阅读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了展览的可视性,丰富了展览的可读性,力求使观众能通过情景体验和阅读原文,更深刻了解英模人物所思所感及其思想精华。展览将于1月9日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和观众见面多图带你先睹为快这些英模人物你是否能认出TA是谁?【展览现场
1月5日 下午 6:28
其他

​国博“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开展!28张精彩照片分享

2023年12月9日,“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侧三层平台及环廊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沉浸体验是石窟艺术活化的具体举措,打开了石窟艺术全新的解析和观赏视角,也在技术和感知层面突破了传统不可移动文物展示的基础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外人文交流互鉴日益增进、民心互通不断加深。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向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弘扬工作,不断创新展示方式,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方式新载体。举办本次沉浸体验,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次沉浸体验展陈空间约1500平米,首次以盛开的莲花作为造型主体设计成巨型数字装置,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12月9日12时起对公众展出

“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宣传片来国博看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展再次来袭沉浸体验再放大招“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开展时间定啦!2023年12月9日12时起对公众展出开展当日参观方式,详见展览现场敬请您遵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哦~文明参观靠大家祝大家参观愉快国博“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剧透视频国博将再推“沉浸体验”,翘首以待!前两次剧透后许多网友都表示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进入石窟艺术世界【网友留言摘录】@JJ:这也太期待了吧。@九姑娘:期待此次沉浸体验。@娃娃:视觉盛宴!看起来沉浸式体验感拉满。@TING:超级期待,等待了好久终于要开了。@彩彩:这些年来去过克孜尔石窟、博孜克里克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大足石刻(宝顶山)、响堂山(3处都去了)、彬县大佛寺石窟、……十几年前移动网络还不那么发达,没有手机地图,所以有些特别偏僻的石窟没去成。还有一些石窟群不对外开放,咱也看不了,比如库车大峡谷的阿艾石窟,咱就从它脚下经过……@Enola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国博将再推“沉浸体验”,翘首以待!

这个沉浸式光影体验,香!“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在国博……初冬时节,暖阳照进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迎接冒着热气儿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沉浸体验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开幕

11月7日下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伟、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中共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在开幕式上致辞,共同启动展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在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开幕式由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主持。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改变了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使河姆渡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的一支。时至今日,河姆渡文化仍在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干栏式木构建筑起源、南方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等历史研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次展览通过“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涵盖丰富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展览生动呈现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引领观众走近河姆渡,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全方位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探索、保护历程,系统阐释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中华文明的风采。展览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承办,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执行承办。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遇见安溪,看匠心巧手塑造藤姿铁艺

深入展厅,近60件材质多样、风格多元的藤铁工艺品映入眼帘。展览甄选安溪藤铁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展出,这是安溪工艺人精品的一次集体展示。平凡的材料,经过安溪人民灵慧的巧手,焕发了新的生命。陈清河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遇见安溪 策展团队为你“划重点”

日前,“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启幕。作为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安溪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悠久、人文巨丽。在本次展览中,共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图片、13个视频集中亮相国博,立体再现了丰富多姿的茶乡文化图景。(展览宣传视频,制作:国博传媒)安溪的人文底蕴、特色物产、工美民艺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空继承和发展、又有怎样的城市精神和地域魅力?国博君近日采访了展览策展团队,透过他们的讲述,你或许就会得到答案!溪水流长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媒体关注 | 在国博,品安溪茶香藤韵

唐代青釉双系罐、明代安溪窑青花山水人物题诗瓶、清代安溪木雕凤凰花卉木纹堵板、现代藤铁工艺品云锦瓶……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物局联合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图片、13个视频亮相国博,让观众感受安溪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和特色风物,领略安溪的城市精神和地域魅力。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涌现了以一代名相李光地为代表的鸿儒名贤,留下了诸多人文遗迹和历史佳话。这里是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名茶铁观音的故乡,有着“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的美誉。展览分为“溪水流长”“茶韵香悠”“藤姿铁艺”“民俗乡情”4个单元,精心遴选160余件(套)展品,涵盖瓷器、竹器、金属器、藤器、乐器、水晶器、服饰、书画、文献等类别,并通过场景装置和多媒体展陈方式,带给观众丰富的观展体验。“溪水流长”单元展示安溪历史影像和精品文物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社会生活等方面,讲述千年古县安溪的动人故事。“茶韵香悠”单元展出多个朝代、各类材质的安溪饮茶器具,介绍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并展现安溪铁观音独特的制茶工艺。展厅内可以看到“摇青”的特色工具,还能闻到淡淡的乌龙茶香。“藤姿铁艺”单元甄选安溪藤铁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展出。藤铁工艺品既有竹藤编的柔美灵巧,又有钢铁的坚韧耐用,造型灵动精巧,体现了安溪艺人的匠心。安溪地处厦门、漳州、泉州接合部,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民风淳厚,人文荟萃,是全国知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民俗乡情”单元展示安溪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民间习俗、闽南风格的特色建筑、悠扬婉转的戏曲乡音,传递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策展人高秀清说,安溪背依凤山,有“凤城”之名。古时的安溪钟灵毓秀,如今,安溪在新时代取得新的发展。展览以“凤鸣于溪”为题,既是对安溪发展、腾飞的真实写照,也寄寓着对安溪的美好祝福。(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6月28日第07版,记者邹雅婷)【展览信息】(海报设计:郝俊山)展览: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展期:2023年6月20日启幕,展期3个月地点:国家博物馆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开幕

(视频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6月2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福建省文物局联合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国博启幕。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连接城乡的枢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安溪县人民政府举办“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就是以此为契机,从一个切口展现新时代古县新貌及县域治理的经验。安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涌现了以一代名相李光地为代表的鸿儒名贤,留下了诸多人文遗迹和佳话美德。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其成为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名茶铁观音的故乡。传统手工技艺竹藤编技艺,也闻名全国,并发展为继茶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民生支柱产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符号。本次展览共分为“溪水流长”“茶韵香悠”“藤姿铁艺”“民俗乡情”四个单元,精心遴选160余件(套)展品,涵盖瓷器、竹器、金属器、藤器、乐器、水晶器、服饰、书法、文献等类别,系统展示安溪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展现自古及今的安溪人民编织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衷心希望广大观众能通过本次展览,深度领略安溪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魅力,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展览亮点(一)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人文精神之根,彰显出区域历史的积淀,代表着乡土文化的认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联手地方为广大观众呈现的又一地域文化展,力图在国家博物馆这一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透过展览让广大观众深度领略安溪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魅力,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二)安溪物华天宝,民风淳厚,人文荟萃,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一代又一代安溪人创造、传承着与生活和情感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展现出安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风貌。展览通过系统展示安溪历史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让广大观众体会到安溪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和独特风采,领略安溪的城市精神和独特魅力。(三)展览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多种展示形式,致力于唤起观众的兴趣与共情。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图片、13个视频、2个多媒体互动项目,突出其人文底蕴、特色物产、工美民艺在不同历史时空的继承和发展,让观众全方位感受安溪文化。(四)展览形式设计为烘托展览主题、讲好安溪文化故事增色添彩:展厅中采用绿色、黄土色作为体块穿插,阐释安溪的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展览空间、平面设计过程中,从安溪地方特色“藤铁与茶文化”提取元素,将线形与当地特色土楼元素有机融合,映射从古至今安溪人民编织的美好生活。展览内容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溪水流长”。安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面积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地域最大的县份。安溪地处戴云山脉,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植被良好,养分齐全,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是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名茶铁观音的故乡。青阳冶铁遗址,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东南地区冶铁手工业的独特面貌,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清代前期,安溪文教昌盛,涌现了以一代名相李光地为代表的鸿儒名贤,留下了诸多人文遗迹和佳话美德。第二单元“茶韵香悠”。安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地表土质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安溪茶史悠久,创制乌龙茶、发现铁观音、茶树短穗扦插无性繁育这三大创新,奠定了安溪在中国茶史的地位。近年来,安溪大力弘扬茶文化,做强茶产业,提升茶科技,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重点产茶县,安溪茶业正延续海丝文化的历史情缘,成为一张茶香氤氲的中国文化名片。第三单元“藤姿铁艺”。安溪被誉为“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中国藤铁产业基地”。安溪的藤铁工艺产业起源于竹藤编技艺,其发展历经“竹编——竹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四个阶段,产业由小到大,不断突破创新,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为造福百姓的民生支柱产业,也推动了曾经生计艰难的贫困县,华丽变身为全国“百强县”。看似平凡的竹、藤、木、草、铁,经过安溪人民灵慧的巧手,变成富有艺术创意的家居用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装点和美化着现代生活。第四单元“民俗乡情”。安溪地处福建厦门、漳州、泉州接合部,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民风淳厚,人文荟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生活在这里以及走向世界各地的安溪人共同创造、传承了与生活、情感、信仰等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展现出安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风貌,并成为维系安溪与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布展花絮展览信息(海报设计:郝俊山)展览名称: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开幕时间:2023年6月20日展出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讣 告

治丧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010-6511908613661018805传真:010-65118915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拉斐尔“来啦”! | 国博大展•布展剧透

透更多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展预告!透过眼睛,猜猜他们是谁?|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透过眼睛,猜猜他们是谁? | 国博大展•布展剧透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大波名家自画像,即将来袭!透过他们的眼睛猜猜他们是哪位鼎鼎大名的艺术家文末留言,说说你的答案~4月21日14:00在评论区公布答案
2023年4月2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展预告!

透没错,“拉斐尔”会来!展览已启动布展布展剧透敬请保持关注~拉斐尔·桑齐奥《自画像》(图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国博讲堂”系列讲座预告,聚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快来预约!

14:00-16:00主题:笔墨的意义:元代文人画及其艺术表达主讲人:金晓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2023年3月10日
2023年3月6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在丹青中与古人跨时空对话

王笑妃。参观现场配图源自国家博物馆)相关展览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期:2022年9月29日开展,展出中地点:国家博物馆
2023年3月1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新!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新,明天(2月21日)起恢复对公众展出,“宋元海丝宴”亮相展厅。宋元时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巅峰,也是福建泉州港海外交通的鼎盛时期。“宋元海丝宴”,以南宋福建泉州石狮籍美食家林洪著作《山家清供》为还原蓝本,兼收闽南名菜,集山珍、海味于一席,融海丝、商贸、宗教等元素于一体,将菜品、宴席与宋元器皿、场景、乐曲、诗词等融合,展现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独特的美食文化。“宋元海丝宴”是兼具世遗文化传承和闽南菜特色的文化主题名宴,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2021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共有22个遗产点,其中“海丝航标”万寿塔、六胜塔以及石湖码头3个世遗点就位于泉州辖下的石狮市。立足于活化海丝世遗和创新闽菜文化的高度,通过文化赋能而策划推出的主题名宴——“宋元海丝宴”,2022年6月获评地标名宴并入选“全国地标美食名录”。如今,作为优秀地域饮食文化的代表,“宋元海丝宴”在国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览中惊艳亮相。见证海丝之路上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宋元商船,寄寓宋代文人浪漫情怀的美食宝典——《山家清供》,依托古籍精心复原的16道闽南特色馔品,彰显宋元美学特征的宴席场景再现……凡此种种,让观众仿佛置身那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时代,赴一场视觉上的“海丝盛宴”……展览现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展出的南宋福建泉州石狮籍美食家林洪著作《山家清供》(摄影:新京报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费丹旭《探梅仕女图》

《探梅仕女图》绘一女子春日探梅之状。梅树临溪而生,枝干夭矫,其上白梅初绽,有如积雪。女子柳眉细眼,体态婀娜,左手扶树干,右手攀梅枝,姿态生动有趣。此图选取寻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以伶俐少女扶树摘花之态,塑造其俏皮活泼的性情,表达了真实而朴素的情感,显现出画家以画笔捕捉动人瞬间的过人技巧。清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来国博看中国 | 食味中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翻开《诗经》,《豳风·七月》有一句“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字面意思就是“酿好这春酒,以祈求长寿”。《毛诗传笺通释》说:“周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一般认为“春酒”是冬酿春熟,以此得名。在中国古代,酒器有尊、壶、缶(fǒu)、罍(léi)、觯(zhì)、爵等。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就能遇见这些酒器。一般来说,尊、壶、缶、罍这样比较大的是盛酒器,要喝的时候再分装到觚(gū)、角这样比较小的饮酒器里。左:商代青铜角。青铜角是一种饮酒器,主要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商代晚期的一些墓中,角和爵相伴出现,他们功能相近,规格大小也相仿,但角无柱无流,在口沿两端铸成长锐之角。宋人《博物图录》始将此类青铜器命名为“角”。右:商代“父丁”铜觯。觯为饮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早期,可分为扁圆觯、圆觯、椭方形觯三种型制。(摄影|蒙太奇)
2023年2月18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闭展调整

各位观众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近期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专题展览进行调整提升展览自2月16日起停止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给您参观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暂时别离的日子里我们准备了文物的高清美图请您线上欣赏↓【相关展览】【相关阅读】国博邀您云看展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宋代《春社醉归图》《田畯醉归图》

《春社醉归图》与《田畯醉归图》是同一图式置于不同的场景之下,并且使用不同的笔墨技巧,因而显现出不同意境的两件作品。二图皆绘一名醉翁在他人搀扶下,骑牛行于春日乡间小路上。只见其须发皆白,醉眼迷离,头戴无脚幞头,其上簪了两朵牡丹花,颇富喜庆之态。此二图虽画名不同,但都反映了宋代自上而下对农事的重视,体现画家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宋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春山可望 | 在国博观古代书画展,占得春先

立春刚过,冰雪渐融寒气未消,冬意尚存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大地回暖,迎春花开二候,蜇虫始振,草木萌发,渐显生机三候,鱼陟负冰,冰雪融化,鱼跃河面“三候”过后,万物复苏气机变换、时序变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人感时应物、寓情于景创作有大量脱胎自然的作品来国博看中国这里,撷取“中国古代书画”展览中四件展品邀大家品味画中春意
2023年2月11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戴进《春耕图》

《春耕图》绘水暖风轻、桃红柳绿之时,农人扶犁扬鞭、叱牛春耕之景。画中从坐于树下休憩的男子,到田间弓背的老人,再到送茶饭的孩童,乃至两头耕牛,无不极具生活情趣。全图既展现了乡间桃花源般的美景,又蕴含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同情,同时也寄寓了画家对五谷丰登、社稷安泰的期盼。明
2023年2月2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李嵩《花篮图》

图中花篮内主花山茶绚烂盛放,水仙、绿萼梅、蜡梅与瑞香四种辅花亦各逞娇颜,这一作品或为庆祝春节或元宵节而绘就的“隆盛篮”图景。此图艳而不俗,生机盎然,不仅是宋代画史上的重要作品,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的花事与民俗,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宋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汪承霈《九州如意图》

《九州如意图》绘浑仪、铜符、如意、鲜花等七种祥瑞之物,寄意美好。画作以代指九州、四极的浑仪为中心展开,并以铜水盂与配有万字符的如意与之组合为“九州万物同如意”,又以铜符、拨浪鼓与之合并为“四极元功播瑞符”,巧妙地呼应了乾隆皇帝的御制句意,展现出画家对“九州如意,百福繁生”的盛世图景的赞颂。清
2023年1月23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马远《梅间俊语图》

《梅间俊语图》是以梅花风骨烘托高士情怀的作品。图中梅树自山石间斜探而出,枝干夭矫;树下两位高士对坐论道,另有一位童子面露困倦之态,似乎展现了二人俊语机锋往来,不知不觉天光流转、云移月堕的情境。此图彰显出画家的风雅趣味、高逸审美和奇巧哲思,个中韵味悠远隽永,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宋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刘松年(传)《溪山雪意图》

《溪山雪意图》以长卷的形式,绘高士玉堂观雪、文人寒江咏雪、旅者山径踏雪之景。图中景随人变,人随景移,步步深入,将画中人于雪天之中的不同感受逐一刻画而出,令观者移情于画,仿若身临其境。全图以一卷画作呈三种境界,堪称雪景图之上品。宋
2023年1月3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宋代《寒鸦图》 清代《临李成寒林图》

《寒鸦图》与《临李成寒林图》是原迹与临本的关系,两图尺幅近乎一致,构图、造型也别无二致。前者绘积素遍野、千林叶落、寒鸦群集之景,造型准确生动,笔墨干净利落;后者对前者摹写极为精致,一石一水皆能一一对应,获清初鉴藏家孙承泽“画境无不悉合”之誉。此二图能并传于世,不仅见证了宋画技艺的传承有绪,也见证了其历久弥新的影响力。宋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宋代《寒林归鸦图》

《寒林归鸦图》是一幅以荒谷斜岗、寒林暮鸦烘托隽永意境的画作。画中云天开阔,陂陀起伏,其间七八株古树护卫着一座茅舍,舍门洞开但未见人迹。古树上方,鸦群组合成美妙的弧线,给寂静的荒野增添了活力和生机。全图以草桥无人、茅堂岑寂描绘静景,以山溪潺湲、寒鸦飞旋刻画动态,动静相生,给读画者带来了即刻的慰藉和感悟,耐人寻味。宋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宋代《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描绘雪后川峦壮美之景,被专家定为国宝级画作。画中枯枝寒林、桥梁屋宇、湖水堤岸皆被落雪覆盖,烘托出天寒地冻的主题;山腰隐藏寺庙一座,给画面更添肃穆沉寂之感;山下有屋舍院落,一人开门赏雪,为清冷的画面注入一丝生机。全图构图严谨平稳,咫尺之间,气象万千,无论是否为范宽真迹,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宋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宋代《蛛网攫猿图》

《蛛网攫猿图》绘幼猿欲攫取枝头蛛网之状,乃国家一级文物。图中选取幼猿探头伸臂、将攫未攫的瞬间动态,将其天性野趣描绘得栩栩如生。猿在古时被视为有君子风范,蜘蛛则是喜庆的象征,故而此图或有吉祥之喻。而乾隆则认为图中展现了虫与兽的“不仁”与“仁”,是“以画训人”。有趣的是,宋人发现猿有食蜘蛛治病的习性,故而画中情境或许也是对自然生活的真实再现。此扇面不足一平尺,或蕴藏多重深意,引发观者见仁见智的思索,展现了绘画的无穷魅力。宋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盛世修典 | 夏珪《风雨行舟图》

《风雨行舟图》以三重景致烘托风雨交加的氛围。前景写陆上风摇古木、云掩烟村,中景作江中风急帆饱、舟行如飞,远景绘云天苍茫、远山连绵,对幅有宋高宗“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行擘岸风”的题跋。全图借用风雨来袭的自然变化表达笔情墨趣,令观者从中解读出关于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宋人小品绘造化之一瞬、自然之一隅,而能蕴藉万物的特色,其间妙思,引人共鸣。宋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盛世修典”诞生记&看点,两分钟快进看视频关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观众们有这样的反馈……国博上新大展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通知

各位观众: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即日起暂停接待参观。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国博观展记 | 在绘画经典里感悟千年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盛世修典正是续存民族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手段。回溯历史,从《诗经》到《乐府》,从《史记》到《四库全书》,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作出了独特贡献。耗时17年之久的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无疑是当今盛世展现中华文明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一眼千年看“大系”,三集《盛世修典》纪录片特别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金秋十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热烈展出。一幅幅国画瑰宝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大系”团队17年间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和汗水?由浙江广电集团出品,联合浙江大学精心打造的三集文化工程纪录片《盛世修典》播出。“大系”展有何过人之处?纪录片为你全方位解密。一起来看!第一集《汇聚》“大系”团队如何排除万难,实现《女史箴图》的数字化首尾相连?《五牛图》回归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爱国人士张伯驹捐献《游春图》的过程又有多少曲折?……纪录片第一集《汇聚》以“大系”142家海外文博机构3200余件(套)海外藏品数字化汇聚的编纂历程凸显画案故事,用国宝名画的钩沉索隐,揭秘国宝级绘画聚散离合的沧桑,倾诉文运与国运的同沉共浮。彰显“大系”项目所承担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使命。第二集《赓续》《溪山行旅图》为何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最高的一座山峰?它的作者名款究竟藏在何处?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赓续至今的山水运动承载着中国文人怎样的情怀?深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溪岸图》对研究中国山水画脉有着怎样的意义?梅花诗画中蕴涵着怎样的道德观?……纪录片第二集《赓续》呈现“大系”对散见于世的中国绘画汇源穷流、梳理考订,呈现中华文脉与艺术精神的源流演变,结合中国绘画的风格与世变及其对周边艺术的影响,讲述国宝绘画所呈现的中国文化语境特有的观念、认知与审美理念,彰显“大系”的意义,坚定文化自信。第三集《弥新》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如何助力当代研究者发现距今九百年前的鸟类杂交最早记录?马远的《华灯侍宴图》中的宋代德寿宫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何以交相辉映?大系里蕴藏的传统美学基因在当代如何焕发活力?古建筑、古石窟、古壁画怎样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纪录片第三集《弥新》呈现“大系”将“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共享”的指示精神付诸实践,通过数字化高科技手段为汇聚的国宝建成了“新家”,为国宝珍品建立“基因序列库”。“大系”不仅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在文化强国、国家软实力提升、浙江宋韵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活了起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金名片。展览信息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期:2022年9月29日开展,展出中地点:国家博物馆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国博观展记 | 千年风采 一日尽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惊艳观众

很难想象,凝萃着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绘画珍品、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传世瑰宝,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形式重聚一堂,让人尽览风华。我们仿佛听见古老的颜料、纸绢和石壁在一起吟唱着穿越时空的乐章。9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用一场精益求精的展览,让世人惊艳它的华美与神韵,激荡起心中的文化温情。千年风采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国博邀您云看展 | 国博这些藏品,实力回答古人关于吃的“能好怎”

凉风渐来,秋意愈发浓重金黄的落叶萧萧而下,一早一晚,衣服也添多了起来食味人间,在充满食欲的秋季,自然也有各种民俗饮食活动,如“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本期国博君就带您欣赏国博与“吃”相关的藏品向各位展示古人关于“能?好?怎?”的终极思考以一场“烹”然心动的文化飨宴,熨帖人们放松的心情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都能吃吗?汉代“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关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观众们有这样的反馈……

盛世修典,国宝重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积17年之功,汇聚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以成果展的形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广大观众见面,数以千计的历代绘画珍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集中亮相,自开展以来受到观众欢迎。千年风采一日尽览展览惊艳观众已经退休的徐女士与好友常到国博来参观,看了“盛世修典”展览,她印象深刻,“觉得展出挺全面,挺系列的,这个展览很有脉络感。”“我还在展厅里拍了感兴趣的画作的二维码,回家可以慢慢听。”一对来自山西的夫妻观众参观了“盛世修典”展览后感叹
2022年10月4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盛世修典”展览9月29日下午对公众开放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将于2022年9月29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诗意满怀,奔向未来 | 国博110周年征文

作者张满与国博一起向未来何以中国,何谓国博。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博”,属于国人自己的国家博物馆,下藏国之史,上承民之梦。去一个地方,怎能不去博物馆转转,了解当地一方水土;来到中国,总要来国博看看,这绵宕千年的深沉低语。2021年的4月1日,我正式入职国博,如今方届一年。我不知是否每个国博人于此的相聚,都是出于自觉的选择或命运的馈赠,无论哪种,因着某种偶然与必然玄妙的交织,欣喜地接到通过考试通知的一刻,已然跻身国博的一员。我珍视并执着于人生的每一帧光影与轨迹,国博,无疑是极耀眼的一束。迎着晨光,从快1路的前门站下车,一下子便站在了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从前门穿过天安门广场,数百米的距离,每天早上我都愿意放慢脚步,仿佛这里缩地成寸,每一步都跨越了时空超凡的尺度,不由你草草经过,自经得起反复推敲。开启一天的工作,却是告别阳光与“黑暗”为伍,但这深沉底色虽然庄严却不凝重。在恒温恒湿的地下库房,很少有人单兵作战,文物安全要求我们至少两人同行。在这里,你大可在精神上做一个独行侠,但同时你笃定地知晓,身边永远有你的同侪你的战友你的师长。你投入工作忘了时间,猛地一恍神,哎?人呢。排架的深处探出头来,他,就在那儿。不到库房的日子,则告别深情的格调,面对着大大的玻璃窗,指尖翻飞,在键盘上敲击着文物的信息,那时,又仿佛不仅可以触摸到久远的尘埃,更是为历史延续了一丝全新的血脉。这是一个文博工作者的诗意表达,这是国博平凡的一天。古人讲三十而立,年逾三十,却不敢轻言自立,因缘际会得以浸润在百年国博的胸怀里,或许我也得以因此完善作为个体的人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便是在国博工作最大的“福利”罢!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的历史时刻,一个写满国史的百年智者盘点着自己的沧桑历程;作为一个国博萌新,如果说我与国博间有任何形而上的连结,那或许便是:在这个奋斗的时代,一起向未来!(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全文丨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们:你们好!来信收悉。我曾多次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知国博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国博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习近平2022年7月8日
2022年7月9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7月2日起对公众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再开新展!全方位展示国博考古的发展历程,文物精品纷呈,品类众多,信息量和知识量巨大,“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7月2日起对公众展出。约起!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国博考古已走过百余年春秋。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发掘同时,在河北钜鹿开始的古城发掘,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长足发展,蓬勃葳蕤。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设立专门机构,开一时风气之先。先后主持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山西绛县周家庄、西吴壁、江苏泗洪韩井、陕西宝鸡吴山、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广东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和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努力从陆地、海洋和空间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紧跟时代要求,重塑工作格局,优化组织机构,在原综合考古部基础上成立考古院,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是服务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参与开展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在巩固做好传统优势考古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向西北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倾斜,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工程,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先后开展了新疆乌什吐尔、玉孜干遗址的考古工作,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交流互鉴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展览框架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一、初期草创(1921——1949)20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开我国历史考古风气之先。此后数年,又相继在河南信阳、湖北枝江开展古代墓葬发掘,前往京、冀、晋、蒙、豫、鲁、新等地开展文物调查等工作。二、筚路蓝缕(1949——2003)1956年设立考古部,后几经撤立,于1979年稳定下来,并逐步发展壮大,以渑池班村遗址为“试验田”探索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影响深远;成立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总揽并牵头实施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国博考古开始在多个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三、与时俱进(2003——2012)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田野考古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晋南、关陇、苏皖等地,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水下考古工作迅速发展,足迹遍布国内沿海多个区域,积极拓展肯尼亚拉穆群岛等国外水下考古业务,承担培养国内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的任务。遥感与航空摄影中心也在晋、蒙、陕、新等区域开展工作,为探寻古代遗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续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科技考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四、时代新章(2012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国家博物馆紧跟时代脉搏,着手格局重塑,流程再造,组织重构。2018年成立考古院,下设民族与边疆地区、田野、科技、环境四个考古研究所,以及公共考古办公室。强化了考古院在博物馆中的职能和作用,逐步形成了考古工作的新格局。国博考古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指导要求,砥砺奋进,不断谱写中国考古学发展新篇章。展览亮点一、展览全方位展示国博考古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大,展品数量丰富。用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展示百余年来国博考古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呈现国博考古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的努力及成果。二、展览信息量和知识量巨大。展览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学语言、考古学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向观众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悠久灿烂的中国故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三、展览文物精品纷呈,品类众多。如江苏省泗洪县韩井遗址出土的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研究商代前期礼仪制度的青铜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反映秦国早期礼乐制度的秦子鎛;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出土的目前考古仅见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车戈;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遗址出土的东西方文化合璧例证——蓝釉杯;钜鹿宋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棱式执壶;“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碗礁一号”等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等等。四、展览立意深远。旨在通过展示国家博物馆百余年在考古工作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让国家博物馆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人民大众共享,努力使考古学这一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社会。从而更好地讲述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为中华大地注入更为强大的自信心。展厅一瞥(以上摄影:余冠辰)【展览基本信息】展览名称: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展览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展期:2022年7月2日起对公众展出编辑
2022年7月1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即将展出

创建110周年,倒计时100天!【组图】看!这是将迎来创建110周年的@国家博物馆百十芳华,云端绽放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文化+科技 智慧博物馆论坛拉开国博创建110周年系列学术论坛序幕

日前,“智慧博物馆——科技让我们遇见更美好的未来”主题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系列学术论坛的首场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士王贻芳,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院士陈军,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魏大威,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莎莎,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苏森、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等出席。王春法致开幕词并做主旨演讲。他认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快速更新迭代的历史性时代,建设智慧博物馆符合民众的需求,更高度符合国家的战略部署,是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工程。今天通过各位专家对智慧博物馆的研讨,进行经验分享,交流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从而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事业迈上新的台阶,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更加迅速地活起来,让文物所蕴藏的文化价值能够充分地展现和展示出来。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0多位专家参与论坛发言,就智慧博物馆前沿理论、实践探索、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主题演讲及研讨。王贻芳介绍了高能物理所利用专长开展瓷器鉴定、文物成像、壁画保护等工作情况,提出加强行业合作,利用学科交叉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美好愿景。陈军从长城测量讲起,畅谈实景三维与文化遗产的结合及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博物馆精细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清华大学吴建平院士专程发来祝贺视频,祝愿国博越来越好,文化科技融合不断探索发展、不断总结创新,让博物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丁鹏勃做论坛闭幕总结。她表示,智慧博物馆建设是信息时代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博物馆人的责任和使命。本次论坛达成三点共识:一是夯实智慧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基础,看清发展路径,尽快构建业内广泛认可的智慧博物馆研究体系;二是加快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做好科技支撑,强化前沿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场景中的应用;三是优质融合技术与理论,形成智慧博物馆建设与管理思维。此次论坛圆满成功,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2022年是国博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的收官之年。在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正朝着智慧化大步迈进的今天,国博牵头召开智慧博物馆论坛,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新契机,剖析博物馆智慧化的时代价值,探寻让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充分传达出来的新路径,构筑博物馆运营管理新生态,引领博物馆行业迈向全新发展之路。发言嘉宾及演讲题目(图文源自国博官网)(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在这里,遇见国博↓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对公众展出

浦峰感恩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办了这个大展!今日(6月29日)“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在国博北10展厅对公众展出。观众参观展览。图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即将展出

喜迎二十大,感受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国博邀您云看展|打开任意门,再度画里穿越到明清国博邀您云看展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浅予深深 长乐未央 | 国博110周年征文展示

创建110周年,倒计时100天!【组图】看!这是将迎来创建110周年的@国家博物馆百十芳华,云端绽放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国博展讯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列支敦士登展出

的“两弹一星精神”展,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岁月。国家领袖的高瞻远瞩和当机立断,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全情投入,举国体制的全力支持和优先保障,铸就了这段英雄史诗。编辑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以磐石般的坚守,祝福@国家博物馆 创建110周年

【引子】石头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天然瑰宝,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人们常常以安如磐石、珞珞如石、金石之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石头之坚韧。我们是坚守在库区的博物馆人,在我们库区周边散落有许多美丽的天然之石,工作之余,同事们散步时偶尔捡回几块陈设于案头,时时赏之,以石自喻,比心之坚,丰富一天天坚守的日子。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特成此文与大家分享库区周边石之美,并以此祝福国博如磐石之坚,屹立天安门门广场东侧沉稳而厚重,如石之百态千姿,异彩纷呈,蒸蒸日上。地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45亿多年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史。石头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据库区当地的老人回忆,以前固安此地有过河流、有过深坑,有过地质变化,所以此处才有丰富的石头资源——这里也有厚重的历史,我们博物馆人的职业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认真研究一番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历史与文化是软实力,也能催生战斗力。库区不断加强安防建设的同时,把库区文化建设作为安保队伍学习进步的校园、活跃思想的乐园、温馨丰盈的家园,以创新的思想打造库区基础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走文化育人之路,以石之坚映照保安队伍作风硬朗、坚定信念、团结友爱、不惧困难的特点。在库区日常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过程中,每月最后一周都会进行“党小组学习”,库区党员和积极分子在认真学习党中央精神和政策的同时,也会重点结合本职工作以及日常所见所闻请大家座谈分享,其中便包括“文化”方面专题。在文化分享中,同事们将精心挑选而来的石头亲切地称为“库石”。这些石头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不息的力量与信心,不断启发、锻炼和鞭策着大家。传统上,人们赏石尤以大家米芾的“瘦、透、漏、皱”作为标准。库石因曾常年被河水冲击而涤出印痕,甚至生出孔穴,其形不仅有石瘦”有“墩”,而且具有丰富的纹理,细细看来颇具意趣,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库石体量均不算大,形态丰富,从不同角度欣赏,皆可从人文底蕴、哲学理念、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有所感悟和思索。这些库石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或许散落在群山峻岭之间,或许突兀在荒野,或许滚落过河溪,经历过无数的风吹雨打,终成肌理缜密、坚韧纯净、秀丽可观之石。所谓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石肤砺腻兼具,砺者如见岁月沧桑,耐人寻味;腻者滑如凝脂,荡人心怀,观之时常令人若有所思——库区真的很美,石美,人更美。库区安保人虽远离家人,但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劳动,一起工作,朝夕生活在一起,已建立起了深厚的同志情、战友谊,一人有难大家分担,日子在这种互相分享中变得甜蜜起来……库区成立近两年之际,同事们将玲珑剔透、石纹奇特、色泽秀丽的库石,陈设于茶几,布置于花廊内,一起品鉴,交流心得,相互勉励,感受石头带来的充满活力的节奏和向往美好明天的希望。以石之喻,比心之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创建110周年之际,在馆领导、部门领导的带领下,正在摸索中发展的库区将不断再接再厉加强安保队伍建设,积极对库区进行合理化整改,发掘更深层次的库区文化,逐步形成具有较高安全管理水平且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库区风貌,以此致敬创建110周年。(本文作者刘桐系国博安保部固安库区科工作人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标识【相关阅读】在国家博物馆触碰梦想
2022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