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博观展记 | 在绘画经典里感悟千年文脉

文旅中国 刘源隆 国博君 2023-02-2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盛世修典正是续存民族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手段。回溯历史,从《诗经》到《乐府》,从《史记》到《四库全书》,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作出了独特贡献。耗时17年之久的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无疑是当今盛世展现中华文明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 展览现场 本端记者 卢旭 摄


不久前,“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一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占地面积最大的展览,展陈面积总计约6000平方米。展览分为“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板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12000多件作品中精选1700多件出版打样稿进行展出,涵盖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要画作,如《女史箴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等。


旷日持久锲而不舍汇经典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封面图


中国历史上,对绘画作品的大规模整理只有四次,从唐代的《历代名画记》到宋代的《宣和画谱》,再到清代的《石渠宝笈》。至当代,就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起始于宋画。


2005年,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批示,浙江大学与浙江文物局启动《宋画全集》编纂,希望集纳全世界公立文博机构所藏存世的宋代绘画,以高清印刷的方式奉献给世人。要将分散在全球100多个收藏机构的中国宋代绘画一一拍照收录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宋画的存世量,有专家认为不过1500张,也有专家认为不超过2000张,但不论怎样,“稀少”是大家的共识。


存世稀少,流传分散……种种因素叠加,宋画不论在哪家博物馆收藏,都会被视为“镇馆之宝”,不轻易示人。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宋画作品:《北齐校书图》《湖庄清夏图》《雪山楼阁图》……即使是翻拍的照片,也被藏在了“深闺”。负责对外联络的《宋画全集》执行主编许洪流迎难而上,已数不清多少次沟通才成功采集到画作的照片。


在汇集宋画的同时,唐画与元画自然而然进入视野中。2010年9月,编纂团队打算拓展实施“大系”项目。对此,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再次作出批示。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详细听取关于“大系”项目的汇报。8月,他又在有关“大系”的书面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


17年来,从《宋画全集》扩展到《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和《先秦汉唐画全集》,传世珍品由“画”入“书”、由“书”到“展”,经历了创造性的转化。到今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即将结项,共出版了5集60卷226册,收录了来自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12405件套中国绘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最高标准与最新技术 


“让我叹为观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在拿到《宋画全集》时,对于其中照片的清晰度以及印刷的精美程度赞不绝口。


“书能做到这个程度的话,对我们搞研究的人来说,几乎不需要打开原作了。”这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肖燕翼看了《宋画全集》样稿后给出的评价。


达到此种程度的出版效果,离不开高清的摄影,以及精细的印刷。


“大系”大部分作品使用了全球最大幅面的8英寸乘10英寸反转片拍摄,这样尺寸的胶片若将局部图放大到原画的1.5倍、1.7倍,甚至可以看到面对真迹都难以看清的细节。这一标准对作品收集范围、拍摄精度、印刷装帧质量和出版规模的要求之高,至今仍居于业界一流水平。


在国博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高清还原的巨幅画作《千里江山图》长卷就被放大了两倍,不仅色彩更加鲜明动人,人物、景物都清晰可见。


“中国绘画里,除了整体感、气息,很多笔墨细节会决定一件作品的真伪和艺术水准。因此‘大系’拍摄的标准是整体大胶片、局部大胶片,能非常全面和细致地捕捉到信息。”金晓明说,“就因为对方不理解我们的拍摄标准,我们先后4次登门拜访‘隐于深山’的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拍摄五代董源的《寒林重汀图》。”


2006年,金晓明和摄影师扛着沉重的设备,到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由于对方提供的底片不符合“大系”要求,而对方又不同意重新拍摄,历经3小时谈判未果。项目组没有放弃,第二次按预约又去,依然没有成功。回到杭州,项目组又反复去信表明心意,日方才同意为《寒林重汀图》拍摄一张整体图,于是有了2007年第三次黑川之行。为项目组的精神所感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所长同意帮项目组在理事会会议上讨论他们补拍局部画面的请求。直到2008年7月,项目组四赴日本,终于将所需局部拍摄完成。


在印刷上,项目组针对墨色斑驳灰暗、画面起皱甚至碎裂的图像,在拼图、匀图、调色过程中,多轮校色,反复打样,一件作品有时会花上个把月时间,有时还要赶到馆藏地或展览现场去比对原作;通过反复比对,在20多种纸样中选定了一种具有卓越色彩还原能力和独特手感的纸张,图像放大180倍后依然清晰平整,而且纸张还被设计了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重量。


数字化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及由之而生的系列展览的亮点。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设置了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天花板上水墨倾泻而出,地面上波光粼粼,水流舞动,那些古画中的鸟儿不时飞动……展览中所见的所有绘画元素,都出现在体验空间中,将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交融,得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谱写中华美学精神的新篇章 


今天,“大系”有了成果,但并未抵达终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与普及正围绕“大系”同步开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金晓明告诉记者:“最近十多年,学术界对早期古代绘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历代绘画大系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有一位研究者仅以“赤壁”为题材,就在“大系”的资源库中找到了数十幅画作,又如上海著名书画鉴定家陈佩秋在《宋画全集》出版后,借助全集倾力于宋画研究与鉴定,为很多画写下批注。


“‘大系’的资源将成为滋养后世的一方沃土和挖掘不尽的宝贵矿藏。”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表示,学术资源的汇聚必将带动学术力量的汇聚,“大系”成果将让中国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它最终将成为一座纪念碑,标志着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和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耶鲁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班宗华激动地表示,“大系”这套令人惊叹的精美书籍,对于世界最重要的艺术财富之一的保存、研究以及传播,正在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


“大系”项目组通过5G、VR、AI、云计算、动作捕捉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部分名画的沉浸式艺术体验;通过“每日中华名画”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大系”项目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艺术科普,让更多的民众感受传世名作,至今已推出近800期,单期最高点击量为220余万次。正如已故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荣休教授方闻所期盼的:“大系”必将大大提升大学生和一般民众对视觉艺术欣赏和研究的水准,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


就在10月,“大系”衍生的文化工程纪录片《盛世修典》已在浙江卫视与各新媒体平台正式播出。纪录片中的一段旁白颇为震撼,令人久久回味:“当年北宋画院十八岁的学生王希孟,一定不会想到,他短暂的一生画下的唯一画作,今天成了小学生美育课堂的教材,回到人民手中的《千里江山图》,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文化报》2022年11月6日第1版。此处转载略有调整。)



展览信息



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展期:2022年9月29日开展,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6、7、8、9展厅、序厅、南三层平台,及走廊公共区域


相关阅读


一眼千年看“大系”,三集《盛世修典》纪录片特别推荐
国博观展记 | 千年风采 一日尽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惊艳观众
50秒快闪视频,带你感受“盛世修典”的精彩!
来国博看中国 | “盛世修典”诞生记&看点,两分钟快进看视频
关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观众们有这样的反馈……
国博上新大展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开幕
国博展讯 | “盛世修典”展览9月29日下午对公众开放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国博开幕



编辑 | 李秀娜

审校 | 吴 爽

张 应

陈 拓

吴 比

终审 | 孙晓珺

施马琪

胡 妍

刘 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