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首创覆盖全国,“魔法箱”让孩子们不再沉迷网络,同步收获更多快乐
今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位于普陀区的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后简称“波克公益”)打造的一个“魔法箱”则恰逢其时,让未成年主动参与,精准聚焦提升未成年网络素养。
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青少年游戏素养公益论坛暨2024年游戏素养计划启动仪式上,这个“魔法箱”又收获了更多青少年社工的青睐——“具体怎么用?”“哪里可以报名学?收费吗?”
其实,这款“魔法箱”源自波克公益的“游戏素养计划”公益项目——以线下游戏共创工作坊为核心,通过“一个游戏素养工具箱”“一套游戏素养引导培训”以及“一整套游戏知识科普课程”家校社共同参与,引导青少年在“玩游戏”中自主树立正确网络观。项目全程免费。
游戏素养工具箱
“魔法”可传递
打开青春期少年心门
“我们常常去责怪游戏,怪它的‘引力’太大让孩子沉迷,却从来没有想过,是否也存在一种‘推力’推着孩子走向游戏世界,在游戏里找到‘避难所’。”共青团中央培训专家林士杰抛出的观点引人深思,也道出了这个“魔法箱”的吸引力所在——将孩子“拉回”有趣的现实世界,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看待网络游戏。
具体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打开“魔法箱”看到,一款名为《游戏英雄物语》的桌游盒子是其中精髓——在这套形似桌游的工具包里,涵盖了游戏说明、游戏道具。在青少年社工或家长的指引下,让青少年儿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沉浸式参与游戏制作过程,最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出一款独属于自己的游戏产品。
在这样一次“游戏共创”的线下桌游过程里,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沉迷网络游戏的以青春期的孩子们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较为敏感、叛逆。”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胥亮是一位有着十多年一线社工经验的“老法师”,在活动现场,他坦言说,面对家长抱怨孩子“难沟通”和孩子我行我素“沉溺游戏”的两难境地里,打开孩子的心扉不容易,但波克的这款“游戏盒子”给了他突破口——
“这是啥游戏?老师你确定今天要带我们玩游戏吗?”
“我自己可以做游戏?有啥主题?”
“我想做一款不充值的游戏,一直玩通关。”
......
胥亮惊喜地发现,只要他拿出这款“游戏盒子”给青少年上课,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在这个过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我找到了培育孩子逆向思维的方法。”胥亮举例告诉记者,比如,有的孩子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思考自己当初为啥会一直为游戏充值。“而这时,就是我们引导孩子去反思充值行为的绝佳时机,比起直接‘硬碰硬’的说教,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社工们在做游戏素养培训
这样的“魔法”传递起来飞快。自去年正式开启社工游戏素养导师培训以来,现已拓展到全国13个省市,累计开展150多场游戏工作坊,赋能超3000余位青少年。
“魔法”可升级
建构跨界合作的高质量生态
看似一个普通的桌游盒子,打磨起来却并不容易。从教育专家到社会工作专家,再到游戏专家,历经三轮专家意见征询、研发设计,才得以最终成型。成型后,又在一次次的社工引导培训中不断完善,迭代升级。
“我们根据社工的反馈做了游戏盒的几次升级。”波克公益游戏素养计划项目负责人徐立瑶举例介绍说,比如有社工反馈,游戏盒的主线任务有8个,太多了会导致引导时间过长来不及在一堂课内做完,主线任务就删减到了如今的5个等等。
更有社工借助“魔法”升级玩出了新花样——让青少年自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中致社区服务社的青少年社工朱荣磊就在使用这款游戏盒子的过程中找到了“游戏+法律”的价值。“通过这款盒子,上课的孩子们自主设计了一款‘反诈精英’的桌游,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同时也学习了反诈骗等普法知识。”
其实,“魔法”不断升级的背后,是一个跨界合作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质量生态正在形成——不仅限于一家企业推出的一个公益项目,而是集合了专业的青少年公益机构、高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整合力量。
一批先行限行的“游戏素养活动站”揭牌
表彰一批“最美游戏素养引导师”
比如,波克公益和上海市益扬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达成了战略合作,将社会工作和游戏公司的技术所长相结合,叠加赋能社会治理。“原先,我们社会工作和游戏公司的业务往来,就是去参访一下,然后大家各自继续各自的专业。但今天,我们通过这款创新的游戏盒子的链接,实现了资源整合,我们共同在做一件事。”在上海市阳光社区中心副总干事郭明看来,这是“游戏+社工工作”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的创新。
不仅如此,高校的专业力量也加入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工系就在波克公益设立了实习基地,产学研联动共同赋能青少年社工储备力量、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换新升级。
00后的刘敏敏今年读研一,她是首批来到波克实习的学生,“我对青少年社工的方向很感兴趣,在实习过程中看到了和课堂上完全不一样的技能,‘游戏盒子’真的让孩子们的想法输出停不下来,我想进一步解析这背后的奥义。”刘敏敏说,未来她的毕业论文也想以此为题,深入研究下去,并为下一步的青少年社工实践创新提供助力。“魔法”,正悄然在一代代传递下去。
记者:丁婉星
编辑:黄湄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