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体育课的精彩
随着老师大声喊出的“预备开始”,场馆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运篮球声。奔跑中,孩子们一会儿上抛后接球转落地运球,一会儿绕杆运球,一会儿运球接力,一会儿运球投准,一会儿运球搬物,一会儿1对1运球突破挑战,一会儿3对3对抗挑战……加油声、欢笑声,声声入耳。
这是活动,是比赛,还是游戏?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是,这是重庆八中李荣磊老师正在上的一堂初中篮球运球教学常规体育课。
现在,许多体育课被老师们上成了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技术课等,导致许多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重庆市教育科学院根据体育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出发,提倡在课堂中以“玩”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内驱力,“玩”出体育课堂的精彩。
我们所界定的“玩”是以活动、游戏或辅助手段等外在形式,激发内在的兴趣欲望,让学生自由、愉快、创造性地参与体验学习体育项目,以达到体育教学在快乐与满足的体验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玩”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情感发育、道德养成的重要载体。体育项目的形成最初就是基于生活、生存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游戏,体育实际上就是“玩”的艺术。“玩”就是体育的灵魂。当然,“玩”不仅仅是单纯追求愉快开心,还应做到寓教于乐、苦中求乐,体验过程的艰辛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
“玩”的要素包含平等的权利、公平的机会、道德规则意识的体现、参与的获得感、相应的仪式感、团队的和谐氛围、活动协商机制、团队中的角色与责任意识等。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玩”会影响学习和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不让学生“玩”,不准学生“玩”。孰不知,“玩”不仅能强身健体、辅德益智,还能播下热爱体育的种子,是学生人格完善的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玩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在“动”的状态中学到的东西要比“静”的状态下更多更快。实际上,没有孩子快乐参与,就是“玩”之无物,学之无物。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 “玩”好?于光远认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要玩得有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曾经一位体育老师告知学生:下节课我们学习耐久跑。学生们一听,全都发出了怎么又是跑圈圈的“哀叹”。老师说,这节课我们改变形式,同学们自己或成立小组,设计跑的方案,然后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展现出来。于是,学生们有的设计到校外跑,有的是在操场开展游戏跑;有跑各种线路图的,有跑定向越野的,有寻宝的,还有各种比赛的……学生们把怎么快乐怎么上的想法都提了出来。随后,老师根据课标要求选择其中一两种实施。课上,学生全都主动参与,积极行动,一个个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我们所追求的“玩”,不仅仅是要动起来,更是通过科学分析,系统构建,有目的、有计划、有理论、有实践地达成教育教学目的,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生根。玩的形式,既可以根据学生、学校、教师实际而开展,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与心理需求和运动能力,还可以是情境化、比赛化、合作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在内容选择上尽量丰富、多彩。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玩的潜力,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发现、激发和培养。
在“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玩的内容与设计。玩的内容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有效设计与改编,比如,田径教材可以改编成趣味田径,球类教材可以调整难易度实施比赛化与趣味化,武术教材可以生活化和情境化,体操教材可以游戏化与生活化等。项目可以是孩子们自己创编的内容,也可以是社会喜闻乐见的内容改编与创新,还可以是民族民间趣味活动的继承与创新。
二是“玩”的保障与评价。保障与评价需要精心设计与科学评判。首先,要建立规则意识,游戏的规则意识不得随意改变和突破;其次,要有组织纪律意识,一旦宣布就必须按要求进行;再其次,要有团队意识,大部分游戏都是小组或班级进行,必须要有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最后,场地器材也是重要因素,既要保障安全,还要有趣实效,能有效激发孩子参与。
三是体育教师的观念与素养。在实施“玩”的诸多要素中,体育教师是核心和关键。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等,都是保障学生能够玩得起来的关键要素,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来源:体卫艺)
推荐阅读
图源|网络
微信ID:dogshangyjzx
投稿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