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体育,势在必行
中小学体育课有点太温柔
课堂上多大量才适合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倡导每一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应该使学生运动中心率达到140-160次/分钟。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时间不超过10分钟,剩余的30分钟应该是学生持续运动的时间(其中必须有10分钟的专门体能训练)。
像这种大强度高密度的体育课,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很过瘾。现在中小学生普遍耐力水平差,主要原因是连续练习时间较少(只有超过5分钟的练习才能达到有氧训练的目的)。如果体育课这样上,初中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长跑项目,学生定会闲庭信步,就算最可怕的引体向上也可能不在话下。
当今体育课为什么量上不去
首先:教师讲解过多,要求过细,善意的中断了学生训练强度。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不是培养运动员,不应该过高的要求学生。
其次:是老师怕承担责任,学生万一有个三长二短的自己脱不了干系。其实,从生理上讲,学生是可以承担大强度的,只要做好准备工作,是没有问题的。笔者长期担任初三体育教学,可以说有体育中考开始,20年以来从头到尾都是高强度,课也上的酣畅淋漓。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有思想准备,也没有遇到阻碍。
再次:体育中考标准低惹的祸,一般都认为初一、初二老师和学生可以放松放松,初三紧紧就可以了。低标准使体育中考的作用大打折扣。
竞赛要成为教学必要环节
卢元镇教授说:“竞赛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性,由这一过程中形成兴趣,养成习惯”。大强度的课堂教学,尽管老师会精心准备,但过程还是枯燥乏味了点,竞赛可能就是调味品,
首先:竞赛是中小学生兴趣所在。刻苦的练习,通过比赛找到不足,更重要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成就感。
其次:是一节课的完美结局。在竞赛中学生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再次:当前,各种俱乐部进入学校,运动员从学校产生是现代体育人才培养方向,教学中通过竞赛设置让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
结语
👉卢元镇:学校体育写进法律,不存在重视与不重视问题,只是“遵法”与“违法”问题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 健康调研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抽查复核工作的通知
• end •
作者| 邵小兵
编辑|周慧雪
图源|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
微信ID | dongshangyjzx
投稿邮箱 | dongshangyjzx@163.com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