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澎湃政务】王宗平:几十块的工资,一辈子的情怀

王宗平 动商研究院 2023-04-27



动商人物·王宗平


王宗平·动商研究中心主任

王宗平, 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动商”理念倡导者,新高考“3+1+2”模式的最早提出人。发表论文120余篇,全国各地讲座100余场。现任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气血方刚,志在千里

小时候在苏北农村学校上学,代课教师每月16元和民办教师每月24元,是我对工资的全部记忆。我和马云俞敏洪他们一样,经历过三次高考之后于1983年考入南京体育学院,每月有30元的伙食补助和30斤的粮食供应,远高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原来体育专业学生有额外的体能消耗,国家考虑的真周到啊。


9月1日新生报到那天,当我一大早独自一人带着简单的行李乘着长途汽车,经过5个多小时从海安到达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再由学兄学姐接上校车经过中山陵来到南京体院,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南京是个好地方,毕业我要留南京。进校一周后,听说全校只有1个教授7个副教授,我又暗下决心,毕业要去高校,也想当个教授。



愿你飞向向往的生活













南体83级全年级就一个班51个同班同学,其中13个女生。四年大学生活,专业上勤学苦练、同学间情同手足自不在话下,但由于本人的羁傲不逊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加之之前在社会上“游荡”过两年,一些糗事后来都成了同学聚会时的笑料和互揭的“伤疤”。值得高兴的是,如今毕业31年了,在天南海北的51个同学都健康地活着并彼此保持着联系。


勤耕不辍,爱生如子

也许因为是班长也许因为田径专项成绩突出,1987年我被分配到南京理工大学体育教研室任教。我6月30日毕业,7月2日就报到了,开学后9月10日发工资,当人事干事从学校劳资科领回本单位所有人员工资,再装进牛皮纸信封分发到每个职工手里的时候,发现同年入职的5个人54元、81元、108元、135元、162元不等,原来是早报到早领工资,见习生每个月54元,早报到半个月也有27元。一天还没有工作一下子白白多领取了两个月的工资100多元,这还了得,只好请大家吃饭,一次不行两次以“息事宁人”。当然,除了工资之外每个人还有10元奖金,不过按照惯例新来的奖金减半。后来还得知,当时不管是北大南大还是北体南体,也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同一年毕业的工资基本都是差不多的,不像现在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工资相差好几倍,学生和家长想方设法上名校、读热门专业,使得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REC


年轻人心气高干劲足,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事干,工作第一年除了承担每周12学时的体育课外,还担任了学校田径队的训练任务,早上六点出操,出一次早操5毛钱,白天给学生上体育课,下午四点开始训练直到晚上六点才回家,一年下来超工作量酬金也就90多元。定级后的第二年,工资涨到了67.5元,中国的工资其实是公开的,每逢领工资,同事之间除了比较多少外,还会看谁家的水电费扣得少,因为水电费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当月的生活质量。

有一件事情对我后来的工作影响很大。春节寒假回老家,父亲问我在大学干什么工作,我说当老师,父亲接着问当什么老师,我说当体育老师,父亲说当体育老师还要跑到南京去当吗?我说是当大学体育老师,父亲再问当大学体育老师与中学体育老师有何区别吗?我说不一样,父亲继续问……,记得当时好像没有完全说服父亲,但从此我立鸿鹄志,一定要当一个与众不同的体育老师。


有了初心,前进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我白天不是上课、训练,就是跟着大一新生学《新概念》和《高等数学》,晚上和周日看书、写教案、写计划、写论文。













愿你飞向向往的生活



时常在体育课上留意写字好的同学带回筒子楼的家里晚上饱餐一顿,给他准备好的格子纸和复写纸,让学生连夜帮我抄誊论文,六、七千字的论文往往抄到凌晨三、四点,我也只能陪在旁边看看书打打瞌睡,然后煮好面条另加三个鸡蛋让学生吃了才肯放他回去;时常把一起带队训练的老同志请到筒子楼的家里,一瓶分金亭加四个卤菜,四个人连酒带菜20块钱小酒咪咪,借此机会一方面讨教经验,一方面联络感情;在从教的那些年,我发掘了一些在体育运动方面极有潜能的普通学生,并重点帮助他们制定训练计划,督促他们在课业之余不放松训练。


REC


我时常把训练很晚的学生带回家改善伙食,记得有一次,一个88级的东北吉林的黑小伙子叫杨洪志,身高190公分体重190斤,我们两个人一只5斤重的老母鸡会一顿扫光;时常在重要比赛赛前一个月,买来白糖分发给队员充当营养品;时常在周日,把4、5个队员带到家里一起包饺子……,他们当中有个89级的学生叫李志平,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也幸亏我每到寒暑假回老家延续上大学前练就的“投机倒把”赚点外块,要不然凭我不足70元的工资是玩不转的。


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0年5月,也就是我工作快三年的时候,“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在苏州大学举行,我所带的队员获得的分数占整个学校田径队总分的58%,为学校最终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立下汗马功劳,为此学校奖励我个人400元,我哪里敢独吞,与我一起参与训练的其他4个同事人人有份每人80元。也许是因为我的成绩也许是因为我的“境界”,6月我获得了工作后学校的第一个奖项“青年教师教学进步一等奖”奖励100元;8月学校授予我“劳动模范”称号晋升一级工资6块钱。由于我在教学、训练、科研上的持续发力,1991年又先后荣获省部级的教书育人优秀奖、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尤其是获得的“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被当时《新华日报》报道说这次获奖人中有一名年轻的“助教”,当年的副省长吴锡军还在教师节来学校亲自为我颁奖。各种奖项的奖金200、500、600的加起来都远远超过了我一年的工资收入,同时太多的“优秀”也让我锋芒毕露,引起了同事的关注和关心,为了让我“夹着尾巴做人”,1992年学校选派我参加江苏省委“扶贫工作组”去淮阴涟水工作了一年,还享受了每个月180元的生活补助。


REC


1993年回到学校到2000年年底,我完成了一个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的“华丽转身”,但本人一直认为,中国的职称晋升,更多体现的是工资待遇。


再后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等显示度比较高的奖励和荣誉,既给了我精神上的鞭策也给了我物质上的补充,王泽山、陈坚、刘炯天、陈俊、曹福亮、万建民等两院院士以及黄莉新、曹卫星、沈健、郑亚、尹群、付梦印等政府官员和学校领导的名字都与我名字一起经常出现在同一件批文里。



愿你飞向向往的生活













真正的学者,应致力于社会启蒙、社会引领、社会反思,其影响和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须聚沙成塔、跨界呼吁、借力发力、量变质变,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变革,基本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进入新时代,国人的健康素养和体育意识尤其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亟待提高,现在的我正热衷于本土理念“动商”的研究和传播,试图用中国理论来解读中国的体育实践、回答中国的体育问题。


REC


维系生活的可能是工资,但支撑事业的一定是担当,即便是工薪阶层,同样既要有个人理想,也要有家国情怀!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ID | dongshangyjzx

-南理工动商研究中心-


作者 | 王宗平

编辑 | 刘晓丽

文章来源 | 澎湃新闻

投稿邮箱 | 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