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平:八年的“减负”历程,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
【编者按】
从1955年国家发的第一个“减负”文件,一个甲子年过去了,前前后后也几十个“减负”文件了。然而,“减负”顽疾深重,越减越负。
“减负”就像时代的列车,疾驶而来,有些人在车上有些人在上车的路上,但有些人守护者这辆车能够安全、时效、又能通向下一站!
时代性的迎来了“双减”,但王宗平的顾虑和思绪并未完全得到舒缓和消解,反而有了更多忧愁。请回头看看我们一路高声呐喊是为了什么、要到哪里去!我们小孩的健康和快乐从何处寻回又该从何处找到栖息,未来他们的模样我们今天能看到吗!如果不行那都皆因我们奋起无力、不够真诚!
如果我们不能够还孩子真正的健康和快乐,那我们也就不会拥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尚在征求意见中。不留作业、不统一考试、取消百分制等都是老话题!
学生负担重体现在:
四多:科目多、课时多、书本多、作业多;
三少:睡眠少、劳动少、户外活动少;
两重:书包重、近视重;
一差:体质差!
关键要降低教学大纲要求、降低考试难度!
编者说:
13年王宗平在关注学生“减负”问题时,就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从当时学生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总结性观察与研究。为学生“减负”的摇旗呐喊声从此拉开时代性序幕!
2014年:胖瘦是个人权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关键在减负!02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减负会与学生体质健康有关系呢,学业压力的来源就是学习成绩。在这样一个推动力下,学校、学生、家长成为一个牢靠的三角体密不可分,为成绩奋斗而誓死不渝成为“三位一体”的“总目标”。问题频出,“社会放大镜”不断在把孩子的健康问题摆在时代面前,我们真正的在追求在哪里?是什么?该如何办?
#减负,也永远在路上!# 自从1988年出台《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此后教育部一再重申减负,据说相关文件已经有50多份了,几乎每年两份。增加体育课时容易,减少语数外课时能够做到吗?!
编者说:
对于学生“减负”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我们国家的体制制度的优势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走向,包括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一样,我们注重什么我们一定程度上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不再让我们的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就会什么,成为教育的历史惯性,误导我们的每一位“天才!
前几天听了一位老师的观点说: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转变和避免,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考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一批又一批“完成学业的人”!而教育的本质是让人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想必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适应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发展吧!
减负,究竟该怎么改?: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之所以重,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因素。社会因素方面,受片面的人事制度和普遍存在“应试倾向”的考试评价机制影响,社会竞争异常激...文字版>>
编者说: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同病相怜”、就像“难兄难弟”一般,令多少人话到嘴边却“无语凝噎”。但尽管如此,王宗平还是乐此不彼,摇旗呐喊,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曾经和现在一样卖力,至于卖力讨不讨好留由后人评说。
从高校到高校,他提出过的教学改革方案:男女合班上选项课至今无人能给出更具合理的方式,有多半高校在应用,有部分初高中也在用。而2018年提出的新高考方案“3+1+2”被纳入新一轮高考改革之中,也被众多省份采纳应用。
从中小学体育到中考体育,他“东深西进”用行动探索中国学校体育的方向。他既是学习者也是奉献者,郑强教授支援贵州又改线山西,他支援云南。张桂梅的事迹令他动容,他想心扎西南服务西南的心绪我总能在他的言语中捕捉到······而我们却只能默默的支持他!
王宗平:【如何改变应试教育?】
毋庸讳言,当下的学校教育尤其中小学教育,由于高考指挥棒的魔力,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偃旗息鼓,校长、老师、家长、学生苦不堪言……
每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喊得最多的就是“减负”,可就是越减越负……
其实,要改变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考试,改变考试模式、改变考试内容、改变考试标准……
从目前上海、浙江两个地方的高考改革试点情况看,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减轻……
未来的高考:
必须减少“必考”科目,增加可供选择的“选考”科目,杜绝任何人任何名目的“免考”(减少必考、增加选考、杜绝免考)……
引导中小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相结合(适合的教育)……
考试题目,要真正引导中小学教育,着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亲和力、思辨力……
编者说: “减负”的话题就像系在他心头的“弦”
王宗平:#减负,我想说几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从1955年国家发的第一个“减负”文件,一个甲子年过去了,前前后后也几十个“减负”文件了。然而,“减负”顽疾深重,越减越负。
减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社会热火朝天,媒体铺天盖地,专家众说纷纭,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既怨声载道更乐此不彼。
减负,或许会成为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词语的代名词。
因为“减负”而受重创的社会(课外)培训市场2016年坐拥8000亿人民币,估计目前已达10000亿,约占2017全国 GDP 的1.2%(1/82)。
减负,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说来奇怪,就学业负担而言:现在比过去严重,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严重,城市比农村严重,大城市比小城市严重,家庭条件好的比家庭条件差的严重,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严重,小学、初中、高中一样严重……
发问:
1、奔波劳累于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孩子的年轻父母,他们多数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本身就是学校的老师、教授、政府官员,他们的教育理念怎么也和普通人一样这么落后,给“减负”添堵呢?
2、2014年9月,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宗旨的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先期进行试点的上海、浙江已经完成了一个改革周期,这两个地方的孩子有没有真正“减负”?能有个第三方机构实事求是地进行一下评估吗?
3、“减负”果真有成效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释放出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真的就有可能发展了吗?学生的快乐和健康真的就有保障了吗?学校的体育、美育、劳动、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等真的就可以跟进了吗?
建言献策中考
【“减负”的逻辑倒推!】
这里不说为什么要“减负”(遵循教育规律、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降低近视率等等)。这里说说家长为什么反对“减负”?减负就是减少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时间就影响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影响小升初、中考、高考、上名牌大学,影响未来人生,所以“高考”是关键,高考的制度无法改变,但高考的内容是可以改变的。试问,那些国际学校、私立民办学校,他们学生的家长反对“减负”吗?
减负,为何遭到了激烈反对
王宗平:【减负:存在“三多三少”、推动“三减三增”】
近日,《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指出,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表现在学生身上主要是:
“三多三少”,即作业过多、培训过多、竞赛过多,睡眠过少、锻炼过少、实践过少;期望在推动“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
“三减三增”的同时,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扭转、纠正“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与过于功利化的教育政绩观”。
浙江发布中小学生减负四十条 对过重学业负担“零容忍”
王宗平:【一增一减一保,呵护一生健康】
1、婴幼儿:增加亲情看护,
减少智力启蒙,保障母乳喂养;
2、学前儿:增加习惯养成,
减少识字计数,保障游戏活动;
3、小学生:增加户外运动,
减少学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间;
4、中学生:增加体育锻炼,
减少校外补课,保障劳动教育;
5、大学生:增加社会实践,
减少上网时间,保障体育活动;
6、青年人:增加亲情交流,
减少加班熬夜,保障身体活动;
7、中年人:增加体育锻炼,
减少应酬频次,保持食动平衡;
8、老年人:增加旅游休闲,
减少看管小孩,保持体力活动;
9、病残人:增加亲情陪护,
减少过度医疗,保持良好心态。
王宗平:【时隔八年,惊人相似】
今年(2020)两会吴志明委员牵头的提案,与2012年两会杨桦委员牵头的提案,如出一辙!
相同点:
1、都是为了”减负”,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控制近视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都是提出在中考、高考,把体育纳入”必考”科目;
3、都是提出体育与语文、数学的主课同等分值。
不同点:
1、时间不同,一个是2012年,一个是2020年;
2、牵头人的背景不同,2012年杨是体育圈内的,2020年黄是体育圈外的;
3、民意倾向不同,2012年赞成的多,2020年反对的多。
本人观点:
1、理论上说,无论中考还是高考,病残学生一定是免考的。只要是正常的健康的人,考体育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目前整个社会不认可”体育好”也是一种能力;
2、因为2016年教育部的文件有规定,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的中考,已经必考体育了,只是分值低、标准低,满分的学生多而已。但高考必考体育,难度很大。别的不说,就高考报名年龄,国家放开了,理论上讲70岁的老人也可以参加高考,难道也让他必考体育吗;
3、本人在2014年9月国家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时,就写文章提出,在”3+3”高考模式里,把体育作为第二个”3”里面的选考科目之一,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4、本人2018年3月起,通过微博、微信、接受媒体采访、自己写文章,在自己最早提出的、2019年4月23日同时被第三批高考改革试点的八个省市采用的”3+1+2”高考新模式中,再次呼吁把”体育”纳入“2”的选考科目之一,同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可是,本人孤军作战、孤掌难鸣、人微言轻。
但本人坚信:道路是曲折的,高考体育选考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
本文根据“南理工王宗平”新浪微博整理
往期 · 推荐
图片|网 络
编辑|代三壮
审核|王宗平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 | dongshangyjzx@163.com
寄语:读书、运动、思考、行动、无论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