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件事,我真的想骂骂宫崎骏

丹妈 媛媛 丹妈读童书 2022-04-25

这么多年,我一直非常喜欢宫崎骏的动画,也在公号上分享过很多相关文章。先声明下,接下来要探讨的话题,丝毫不影响我对宫老爷子的欣赏和敬佩,以及对他作品的喜爱。丹妈一如既往还是他的重度脑残粉。


今天想要和大家聊聊的,源于很早之前看过的宫崎骏与儿子的纪录片——



当时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是“战争”,一场父与子之战


在这部记录片中,一向在世人面前笑容温暖



经常在动画里描绘温馨有爱的家庭关系:



对小羊玩偶都关怀备至、世界观里明明应该都是爱与尊重的宫崎骏,


(宫崎骏认为万物皆有灵,所以每天把它们搬出去“放风”,怕它们无聊)


在儿子宫崎吾朗的眼中,却是个“0分爸爸”?!


• 对儿子的打击总是毫不留情


“说真的,别做了,不适合他。

 没有灵魂的画,不画也罢。

 那家伙连画画都不及格,怎么可能制作动画”


• 每次进到吾郎办公室就指指点点——“做的真粗糙”



• 甚至曾经2年不和儿子说话。



一对父子是如何走到这样水火不容的地步?这还要从儿子出生说起。


纪录片里提到的是宫崎骏的第一个儿子:宫崎吾朗


(宫崎骏给儿子取的这名字也是挺可爱——翻译过来就是宫崎家的儿子)


吾朗出生时,宫崎骏还只是一名26岁的动画公司职员,当时的他,带着爱的视角,用画笔记录下了很多吾朗的萌萌瞬间


▼ 早上起床在爸爸被子上爬来爬去


这张好像是在便便,旁边的爸爸,是担心吾郎拉不出吗?


小小的吾朗枕着爸爸的臂弯睡觉


吾朗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和爸爸一样,他从小就喜欢画画



动画片就更别说了,宫崎骏曾经说过,自己当时制作了一部以熊猫爸爸为主角的动画——《熊猫家族》,初衷就是为了逗5岁的小吾朗开心~


(优酷有这个片,整部片就是一个小女孩,不断在叫一只熊猫“爸爸”“爸爸”)


但那个像剧中孩子一样,每天都等着爸爸下班的吾朗,在小学以后,却几乎不再能见到自己的爸爸……



因为在制作了几部卖座动画后,宫崎骏开始崭露头角,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常常天亮才能下班。


如今回忆起那段总被爸爸放鸽子的时光,吾郎的内心依然是有说不出的遗憾:



为了填补这块缺失,他开始在爸爸创作的动画上找寄托


高中时,吾郎和妈妈说起自己的“动画梦”,然后曾从事动画行业的妈妈,却冷静地告诉他:“这是需要天赋的残酷世界”。


(宫崎骏的妻子太田朱美)


我想妈妈这样有点打击人的话,大概也因为当时丈夫宫崎骏正面临自己事业上的低谷


处女作《鲁邦三世》公映失败。



在那段日子里,宫崎骏没有片约,只能拿着当时还只是一个构思的《龙猫》《幽灵公主》,到处找电视台推销,但在当时机器人、科幻片盛行的时代,《龙猫》这样偏家庭乡村的剧本,却被许多人认为“土”。


还好,宫崎骏没有放弃,在好友的帮助下,才制作出了大获好评的《风之谷》。



但爸爸的成名,却给吾郎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也让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远



吾郎迫切想要独立于父亲,于是放弃自己的动画梦,成为了一名建筑师。




但大概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4年后,本来已不属于同一世界的两个人,在1998年,又宿命般地汇合了。


当时57岁的宫崎骏,准备建立一个展示吉卜力的儿童美术馆,吉卜力的社长,也是宫崎骏的多年好友铃木先生,找来了吾郎一起参与。



美术馆做着做着,吉卜力工作室发生了一件事。


做《地海传说》动画的团队陷入了僵局,而吾郎正是《地海传说》的小说迷,他自告奋勇地向铃木递上了几张自己的动画草图,并热情地说了关于制作这部动画的想法。



铃木发现吾郎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提议他来当《地海传说》的导演,童年的梦想就在眼前,虽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但吾郎还是欣然接受了。



但也就是这个提议,让原本多年形同陌路、但相安无事的两父子,一下成了敌人——宫崎骏强烈反对儿子当导演,也就造成了我在开头提到的,2年不和吾郎说话的局面。


说实话,从做父母的角度,丹妈也能理解宫崎骏的反对 ——


似乎就像每个为孩子毕业后该何去何从、有过分歧的家庭一样,


孩子总想远行闯荡,看看世界。


可父母却只想孩子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曾青春过的爸妈们,也理解年轻人那份对梦想的憧憬,但作为被生活苦苦碾压过的中年人,都太了解那梦想背后的代价——


铃木先生曾向外界解释过:“老爷子不想儿子走上这条路,是怕孩子太辛苦”。


一部动画电影,从构思到制作完成,常常耗时数年,手稿都是轮万计:


•《龙猫》的故事构思了13年;


•《起风了》中4秒的地震镜头,整个工作室画了15个月,



不到2小时的动画,是由17万副手绘画,一帧帧拼出来的。



多年的高强度工作,让宫崎骏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长期手绘造成的过度疲劳,导致他现在只拿的住最软的铅笔。


心里上的苦,身体上的累,外界的压力……这些,真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承受


当年为了动画,忽略了家庭、孩子,宫崎骏在年老时说起这段往事,也有过后悔



从父母心疼孩子的角度,宫崎骏不希望儿子走他的老路,也是人之常情。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他眼里,吾朗并没有做动画的天赋。


《地海传说》首映时,宫崎骏看了20分钟就出来抽烟,形容起自己的感受,是“度日如年”。



但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宫崎骏的完美主义,曾经在动画上经历过多次失败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观众的要求只会比他更苛刻。


宫崎骏曾私下对铃木敏夫说过:


“我做到死也没关系,但不要让我的儿子当导演。因为只要当一天导演,不管你的作品是成功还是失败,一辈子都会跟着你!”


他担心孩子太累,更担心累无所成,还要承受一世骂名,败掉吉卜力这块招牌。


作为一个“星二代”,吾朗身上背负的绝不仅仅是实现自我的责任,还有追上爸爸,传承爸爸,甚至超越爸爸的大众期待。


最终,《地海传说》如他所料,成了吉卜力工作室出品最烂的动画:



剧本的原作者厄休拉写了篇很长的观后感,但全文总结起来大概就五个字“这拍的是啥”?




不仅如此,宫崎骏看不上儿子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吾朗并不太能延续宫崎骏那种温暖向的风格。


在制作《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时,原著中的女主从小失去父亲,吾郎便自然的代入了自己童年失去父亲陪伴的阴郁



但宫崎骏却完全不同意这样消极的人物形象。



毕竟在宫老的动画里,即使是《龙猫》这样“母亲病重,一家人只好搬到乡下没人住的破房子”的剧情,小梅和小月这两个孩子依然是超级暖萌乐观的形象。



但吾朗画不出宫崎骏的风格,就代表他一定不适合做动画吗?


孩子初来乍到,特别是在父母熟知的领域,做得不如父母,不同于父母,


身为前辈,我们就一定有资格说孩子不行吗?!


在查阅过很多资料后,我倒真觉得不尽然——


吉卜力工作室虽然很牛,但一直面临一个经营上的困难,没有继承人


宫崎骏曾经带过的徒弟都哪去了呢?真相是大多因为不被他看好,自己单干了。


做得有没有宫崎骏好,我们不好评价,但也都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 细田守


做过两年《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导演,干到一半被宫崎骏炒了,自己干之后出了不少年轻人爱看的好作品。



而下面两位,男同胞可能比较了解,年轻时都做过宫崎骏的画师。



• 押井守:享誉世界的优秀动漫师,代表作《攻壳机动队》《空中杀手》



• 庵野秀明:作品不同于宫崎骏的独特个人风格,《新世纪福音战士》《哥斯拉》


(宫崎骏唯一比较满意的,是《侧耳倾听》监督近藤喜文,但在98年就患病去世了,据说工作强度和压力太大也是导致他患病的直接原因之一)


所以做不出和老爸风格一样的动画就一定没前途?


事实证明,当然不是。


就算到了今天,宫崎骏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那段无人问津、被人嫌弃的日子,也很坦诚地承认:“没想过自己会成功“ “不成功也完全可能“



但为何面对现在一样看上去也“不一定会成功“的儿子,他却如此的刻薄与决绝呢?


一个作品行不行,孩子行不行,自然有市场去考验。


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的只是建议,分享,引导,但却并没有任何资格,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和阅历,去决绝地判断一个人未来到底会不会成功呀~



纪录片里还有个小细节,我觉得咱们做父母的看了会有些启发


宫崎骏觉得吾郎的人物形象画得有点问题,想借设计图看看。


(这一幕挺搞笑的,可能是公共场合的原因,宫崎骏叫吾郎“导演大人”,而两人叼着烟的样子真是一模一样,性格也是一样的犟!)


吾朗不给!两父子就这么默默对峙着,最后不欢而散……



身为大师,父亲的话肯定是有些道理。


但像所有叛逆的孩子一样,吾朗内心焦虑,但还是决意不改。



制作人铃木听闻,赶紧过来看看,而当他提出要提前看吾朗的分镜时,吾郎却立刻答应了。


不过看完分镜后的铃木,却说出了比宫崎骏更严苛的评价:


“这根本没法上映”

“人物形象还要再丰满”



第二天,铃木开门见山的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了吾朗。


同样这么打击人的话,宫崎骏说出来,吾朗拼命抗拒。而铃木说出来,吾朗不但全然接受,还非常感激:



被铃木逼着面对了现实后,吾郎反而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立马开始着手修改。



得知儿子转变后,刀子嘴豆腐心的宫崎骏托人送来一幅画,亲手示范了“如何为角色注入生气”,一下就解决了吾朗头疼了几个月的问题。


(女主身体前倾,辫子上扬,大步流星的走路姿势,仅仅是一幅画,就能感受到人物生气勃勃的活泼感)


为何一样的建议,外人说的就听,爸爸说的就不听


因为同样是给建议,一个人是否接受的基础,常常来自于“你怎么看待我”——


• 铃木对他的态度是“有天赋”“再看看”,他的建议则会被吾郎视为“帮助”。


• 爸爸对他的态度是“不相信”,他的建议就只会让吾郎感觉“我确实不行”。



吾郎宁愿自己独自要紧牙关,把牙咬到掉,也不愿意被爸爸看不起。



这世上,又有多少父母,在用这样自以为“为你好”的方式,把孩子推入孤独的深渊。



即使吾郎三四十岁的人,依然会因为:

“我喜欢你,你和我关系好,我就听你的”

“你老否定我,我讨厌你,你说的再对我也不听”


那更别说,我们自己那些才几岁、十几岁的孩子。



说了这么多宫崎骏和儿子的故事,最后丹妈想来讲讲宫崎骏和自己妈妈的故事。


在一次拍摄中,一向乐观满满的宫崎骏在音乐下,想起自己临终前的妈妈,突然哽咽了起来。



相比儿子吾郎,宫崎骏在成名前,也是一个从小就不被看好的孩子:


出生后因为胃肠虚弱,被医生断言活不过20岁,


在哥哥眼里,曾是几个弟弟中最让人担心的:


而妈妈在宫崎骏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病毒感染,几乎瘫痪。


到晚年时,宫崎骏说妈妈和自己沟通不多,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婆。



但她的一生,却对宫崎骏产生了非常多正面的影响。


宫崎骏动画中许多女主都有着妈妈年轻时活泼、坚强、勇敢的影子——


《风之谷》中不向命运低头的娜乌西卡那


《龙猫》中一边与病魔抗争,又一边时刻牵挂孩子的小梅妈妈


当年一直想做属于自己的电影,也是因为母亲在病床上一心盼望能亲眼看到儿子的作品。


能拥有宫崎骏这样优秀的儿子,宫崎骏的母亲,一个从儿子6岁自己就瘫痪在床的妈妈,连一个拥抱都无法给孩子的妈妈,似乎并没有做什么,也无法做什么。



她能做的,只是在宫崎骏被医生断言活不过20岁的时候,从未放弃过这个孩子。



她不懂动画,更没有什么关于“如何在这个世界获取成功“的具体经验。


她能做的,只是一再的告诉宫崎骏:“我想看看我儿子做出的动画,会是什么样”。


妈妈在世时,宫崎骏想最多的是“我究竟如何才能让她快活地活着呢?”


在人生最难的时刻,是妈妈的期待,支撑着他走了过来。



而被母亲如此条件爱过的他,为什么就不能在儿子面前改改自己的那张“刀子嘴”呢?


在《虞美人盛开的山坡》首映成功后,宫崎骏终于说出了一句带点认可意味的评价:“我啊……开始有压力了…………就说这些”



记者告诉吾郎之后,他窃喜又傲娇地回了句:“臭老爹,可别死了”



这一幕其实挺搞笑的,但我看着却还是有点难过:


• 很想问问宫崎骏,如果有一天真的突然离世,会后悔没有和儿子好好和解吗?


• 也很想问问吾郎,如果有一天爸爸走了,会遗憾没能当面得到爸爸一句真正的肯定吗?


姜文曾在采访中曾被问到自己人生最失败的是什么,他说起的是自己怎么都得不到母亲认可的事:



而在母亲去世后,两人永远地失去了和解的机会·



而范晓萱在《奇遇人生》的拍摄中,说起最近妈妈对她的一次“迟来的鼓励”,痛哭流涕:



有一天,我妈突然打电话给我,


她说,“嗯,最近我都在那个网路上,看你又上什么节目,然后我又再把那些MV啊,你表演啊,上节目还是什么之类的,我把那些又看了一遍,”


然后她说,妈妈想跟你说:“你真的很棒,那个时候妈妈没有支持你,妈妈给你说对不起,妈妈现在看,你真的很棒诶


妈妈最后怯生生地问她:“不知道这个鼓励,会不会来得晚了一点……”


范晓萱说自己当时很意外,但其实内心超澎湃的。


她很冷静很肯定地回答妈妈:“妈,你给我的肯定永远,永远不会太晚”



她还很激动地告诉妈妈:“很感谢你愿意告诉我,你给我的肯定,因为那个对我来讲,真的很重要


(原谅我再加一张动图,这段采访真是看一次哭一次)


如果这个世界还有比实现不了梦想更惨的事,那一定是永远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在看纪录片时,我和编辑媛媛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很想做一件,你觉得一定会失败,会很辛苦的事,你会支持吗?“


一直很喜欢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如果喜欢花,就去当园丁。

做自己喜欢的事,

没有恐惧,没有比较,也没有野心,

只有爱。


如果想让一个孩子成功,想让孩子快乐,更重要地应该是过好自己,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


不刻意地去制造恐惧,设置比较,在孩子经历外界的挫折和打击时,我们持续地给予爱与肯定。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身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



            丹妈碎碎念  ●        


很长的一篇文章,最近有在试着去写些很深入的文章。虽然很费精力,改了又改,但是写出来,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这篇快写完的时候,我很开心地看到新闻,说宫崎骏正在和吾郎合作一个动画,今年会上映,不知道这次,这两父子能不能真正的冰释前嫌。


春节时,我们几兄妹闲聊起孩子们的未来,做医生的妹夫很斩钉截铁地说“绝不会再让孩子做医生”。


只是细聊起来,妹夫倒不是怕孩子做医生辛苦,而是觉得国内医疗环境差,好医生在付出和回报上不成正比,他只是不想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


但其实妹夫每次说到自己的工作,是对自己作为医生很自豪的。


那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脑中却没有答案。回来之后,再看了一遍宫崎骏和儿子的这个故事。


我突然想到了答案,我想告诉妹夫:“也许,孩子最后想做医生的原因,也正是他不在意自己会得到多少回报,受多少委屈,他真正想得到的,真正让他感到快乐的,也正是你当医生的那份自豪感呢 ”


自己曾经走的很辛苦,还失败了的那条路,孩子依然要重蹈覆辙,我们应该支持吗?不知道身为父母的你们,会怎么看这个话题,很想听听你们的答案呢。


👉之前写过的教育文章:

内驱力 ● 这事不重视,孩子以后越学越费力!

专注力 ● 专注力差,这个方法越早知道越好

易烊千玺|2岁起就上10多个培训班的孩子,现在怎样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