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中的儿童哲学
最近我在看蒲蒲兰出品的《绘本为什么这么好》,收获颇多,给你们种草下。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作者:朱自强
定价:156元(上下两册)
这套书作者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自强老师。
这是他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从探讨“绘本是什么”出发,揭示出“绘本究竟好在哪里”。
用通俗的语言、严谨的思辨和大量案例剖析深度诠释了绘本的魅力。
可以说既有专业性,又具通俗性。
我知道咱们公号很多读者都是绘本爱好者,但不一定每个都能读懂绘本,或者知道藏在绘本里的奥秘,为了帮助大家开启了解绘本的阅读之旅。
所以我和出版方蒲蒲兰申请到书中部分章节内页的在线分享的授权。
也许你读完后,会忍不住感叹,哇,小小的绘本,竟然可以这样解读?
哲学既然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表现人的生活的文学自然也会表现哲学问题,甚至会先于哲学研究来表现哲学问题。
童书也不例外,因为它揭示着儿童的心灵世界,所以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哲学。
涉及哲学内容的童书基本有三类:
● 一类是用文学 (包括绘本)的形式直接面向儿童来谈哲学问题的童书。
如奥斯卡·伯瑞尼弗撰文、雅克·德普雷绘图的《我与世界面对面》,就被视为“哲学启蒙绘本”,目前,引进的这类绘本较多。
● 另一类是故事里蕴含哲学问题的童书。
这类童书里的哲学问题未必是由儿童表现出来的,如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里谈到的《大熊,不对了》《绿野仙踪》《许多个月亮》。
● 还有一类是直接表现儿童哲学思考行为的童书。
比如迪米特尔·茵可夫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系列。我想选择很有代表性的 四本绘本 来谈谈绘本中的哲学。
01
《黄木偶和粉木偶》
先来谈谈《黄木偶和粉木偶》,这就是一本颇有哲学意味的绘本,其主要形式就是对话。
不少哲学书籍也采用对话的形式,古希腊尤其拥有这一传统,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由猜想、质疑、答辩、批判等思辨性的对话组成的。
《黄木偶和粉木偶》讲的是有一天,两个木头做的小人儿——
黄木偶和粉木偶躺在旧报纸上晒太阳,渐渐地,它俩开始好奇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在这里做什么,由此开始了对话和讨论。
黄木偶说:“我们是怎么到这里来的?这里的一切新鲜又陌生。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本身就是经典的哲学问题。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一个多世纪前,高更的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索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对于黄木偶的疑问,粉木偶说:“一定是有人把我们做出来的。”
黄木偶却不相信,它说:“要我说,我们就是一个偶然,不知怎么的我们就出现了。”
黄木偶解释偶然的具体观点,未必能获得读者的认同,但是,它推论的逻辑和方法具有哲学性质。
黄木偶的这种“偶然说”在哲学上是成立的。
比尔·布莱森在《万物简史》中说:
“你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这种安排非常专门,非常特别,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
“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目前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真是不可思议: 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 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生命的全部要素。原子们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形成了你。当然,这正是生命的奇迹。”
这样看来,生命不正是偶然出现的吗?
《黄木偶和粉木偶》中的思想和《(万物简史》的思想不正是相通的吗?
不过,哲学讨论很难有终极答案。
就像故事的最后,黄木偶说:“我回答不了所有的问题,有些事情仍然是个谜。”
这场讨论看似不了了之,但经由不断的追问,对儿童提出了思维上的挑战,由此开启了他们的哲学思考。
02
《失落的一角》
说到绘本中的哲学,不得不提到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代表作之一《失落的一角》。
这本绘本的故事很简单,但哲学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它讲的是一个圆缺了一角,它不快乐,所以它动身去找它那失落的一角。
它一边滚动一边唱着歌,因为缺了一角,它滚不了太快,所以它会停下来和虫儿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它会超过一只甲虫,有时甲虫又超过了它,蝴蝶会停在它身上……
它觉得:“这是它最美好的时光。”
它就这样不停地滚着,漂洋过海,穿过沼泽与丛林,直到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看起来合适的一角。
结果,那一角说:“我不是你失落的一角。我不是任何人的一角。我就是我,就算我是别人失落的一角,那也不会是你的!”
圆继续滚动,又发现了许多个一角,但这一角太小了,那一角又太大,这一角尖了点,那一角又太方了。
有一回它似乎找到了非常合适的一角,但是没有握紧,掉了。另一回它又握得太紧,弄碎了……
圆一直滚动着,险象环生,掉进坑洞,撞到石墙。
有一天,它又偶然碰到一角,这一角看上去非常合适,也愿意成为圆的一角,于是,圆变得完整了。
它又开始滚动,因为它现在完整了,它滚得越来越快,从来都没有这么快过,快得不能停下来和虫儿说话,或闻闻花香,快得蝴蝶不能落在它身上歇脚,快得它连歌都唱不了了。
于是,它停下来,把那一角轻轻地放下,慢慢地往前滚动。
它一边滚动一边大声地唱着:“噢,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嗨——哟——哟,我要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最后,蝴蝶就停在它的头上。
在圆寻找失落的一角的过程中,它觉得“这是它最美好的时光”时,画面上,正是一只蝴蝶停留在它的头上。
结尾与前面相互呼应,充满了哲学的意味。
圆的经历是不是会让我们想到人生、命运?也会让我们想到自己经历过的某些事情?
比如,成年人会想到爱情,圆满的爱情真的存在吗?我认为,这本绘本对于“什么是圆满的自我”做了非常独到的诠释。
它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寻找自我所缺失的一角有多么艰难:历经干辛万苦也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了看似合适的,一用力却捏碎了,不用力又失去了,最后找到了觉得合适的,却又失去了以前的快乐生活。
我们好像永远跋涉在寻找自我所缺失的一角的路上。
人生很多时候其实就像这本绘本所揭示的那样——不是完全理想的和圆满的,有的只是缺失中的圆满和圆满中的缺失。
谢尔·希尔弗斯坦是一位创作领域的旷世奇才,硕果累累,他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
童诗《阁楼上的光》
绘本《爱心树》《失落的一角》
他还是一位漫画家,也是一位乡村歌手,很会弹吉他,他创作的歌曲还成了电影的主题曲,获得了格莱美音乐奖。
他的童诗和绘本、漫画都充满了富有哲学性的、发人深思的思考。
03
《活了100万次的猫》
如果说《失落的一角》表达的是没有真正圆满的人生这一思想,那么《活了100万次的猫》就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它表达了对真正的自我的追寻,展示了一种圆满的人生,其思想同样深刻而独特。
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只有一种答案,那不管这种答案多么高明,也不是哲学的思考了。
哲学的思考,是不会只有一种答案的。
《活了100万次的猫》》讲的是一只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有一百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哭了,可是猫连一次也没有哭过。
它当过国王的猫、水手的猫、马戏团魔术师的猫、小偷的猫、孤独老太太的猫、小女孩的猫……渐渐地,它已经不在乎自己死不死了。
最后,它不再是别人的猫了,成了一只漂亮的野猫。
不管哪只母猫都想成为它的新娘,可它却不把任何猫放在眼里,它喜欢自己胜过任何人。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一只连看也不看它眼的白猫,它待在了白猫的身边,和白猫生了好多可爱的小猫。
猫喜欢白猫和小猫们,胜过喜欢自己。
有一天,白猫静静地躺倒在猫的怀里,一动也不动了,猫抱着白猫,流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它头一次哭了,从晚上哭到早上,又从早上哭到晚上,哭了有一百万次。
最后,它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在了白猫的身边,这一次,它不再重生了。
这是一本让人感动的绘本,同时还有着沉甸甸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就来自其背后的人生哲学。
它表现的也是自我这个哲学问题。
故事里的猫曾经是国王的猫、水手的猫、马戏团魔术师的猫……它重生了那么多次,却都不属于自己。
而最后一次,它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它不再是任何人的猫了,它最喜欢的是它自己。直到它遇到了白猫,有了小猫们,它最喜欢的不是自己了,而是白猫和小猫们。
之前死了一百万次它都不在乎,“连一次也没有哭过”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做过自己;
而这一次,白猫死后,它哭了一百万次,最后也死去了,并且决不再重生了。
这本绘本我做过详细解读
04
《绝妙的馊主意》
有些绘本虽然看起来不像是在表现哲学问题,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绝妙的馊主意》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爱因斯坦曾说他主要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物理学家。在西方的科学发展史中,很多自然科学家也是哲学家,这一点和我们的传统很不一样。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在于否定了绝对真理。
《绝妙的馊主意》这个故事就是在否定绝对真理。
我们一般会认为,一家九口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怎么会有宁静、安详、快乐可言?
但是,我们这样看就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绝对真理。以相对论来看,没有绝对的真理。
故事里的一家九口挤在一个小屋子里 ,男主人和妻子经常吵架,孩子们之间也不停地打闹。到了冬天,白天很冷,夜晚漫长,生活更加艰难,屋里一片哭喊和吵闹声。
男主人实在受不了了,跑去请长老给自己出个主意。
长老先是让他把鸡鸭赶进屋子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后来又让他把山羊和牛也带进屋子里,结果,屋子里鸡鸭不停地吵闹,山羊发疯地跑来跑去,牛冲撞着任何阻挡它的东西,一切都变得更加糟糕。
受不了的男主人依然跑去找长老求救,长老让他把牲畜们全都赶出屋子。这天晚上,一家人睡得非常安静,感觉屋子里的空间变得很大,呼吸都变得顺畅了。
男主人跑到长老那里,激动地说:“尊敬的长老,您让我的生活变得甜蜜无比。还是那个小棚屋,我和我的家人们过得如此安静、宽敞、平和……生活真是太美妙了!”
一家人前后的生活状态、住房条件并没有改变,可为什么感觉快乐了?这是因为,他们有了其他的经验,心态发生了改变。
没有绝对的真理,所谓是不是真理,要看特定的情境;没有绝对的好坏,而要看具体的环境、时间、条件——
这正是哲学的相对论所思考的问题。
爱哲学爱思考▼• 找很久的哲学启蒙书• 这绘本我喜欢了10年• 风靡法国的哲学思辨书• 关于独立思考的几本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