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两个月,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但它真心不错
千呼万唤始出来,你们期待的青少年科普杂志《万物》文章介绍来了。
自从10月份后,我们号就出现了“催万物团”团员,总能看到催团的留言。
看着各种催团,我其实也急,但我总想着再争取多点福利,迟迟没定下来,这个我在碎碎念说吧。先来看杂志介绍。
杂志名称:《万物》
《环球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
出版周期:月刊 定价:360元
每月1册,每册88页
适读年龄:8-15岁
阅读量一般的,建议9岁+
《万物》是一本16开的全彩少年科普杂志,和英国的青少科普杂志《HOW IT WORKS》独家合作的,同步当前全球最新的科学信息,足够前沿和权威。
而且,它也是国内首本以3D视觉方式解构科学的杂志,每期多达100多幅3D立体图示,用来解释各种知识点。
我觉得它名字特别贴切,确实包罗万物,横跨太空探索、工程科技、生命科学、地球生态、交通运输、建筑考古、信息技术七个大领域。
先来看看《万物》背后的专家团队——
大英博物馆科学史研究员、生物科学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历史学家、计算机专家、天体物理学者、科普作家、科学记者……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拿下好成绩,更积累了多年的科普写作经验,能对上孩子们的“胃口”。
还有插画大师斯蒂芬·比斯蒂(Stephen Biesty)等世界一流艺术家亲自为《万物》制作插图。
正因有这么强大的内容团队,所以《HOW IT WORKS》创刊不过10年,就已经风靡全球15个国家及地区。
各国版本杂志封面
那么,《万物》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内容包罗万象
满足各种好奇心
作为一本科普杂志,内容当然是第一位的,《万物》的内容有两个大特点。
一是“全”
前面说过,《万物》刊如其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青少年科普杂志。
它的内容包括 太空探索、工程科技、地球生态、交通运输、建筑考古、信息技术、生命科学 七大领域。
除了生命科学,其它6大领域的内容都做成了固定的6个大栏目,最大程度上去拓展和满足孩子们的各种好奇心。
以2021年第4期为例,它有这些内容:
而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则可能结合不同领域的内容一起讲,或打散到其它非固定的小栏目中。
如2021年第4期的这篇文章,安排在科学大爆炸栏目,内容则是生物知识。
二是“新”
《万物》同步全球的前沿科学,介绍的都是目前各个领域最新信息成果。
这也是杂志的时效性特点,信息迭代快,让孩子始终有一个灵敏的信息触角。
比如我们打开2021年第11期,《来自黑洞背后的光》开篇就说明:“近日,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来自黑洞背后的光线……”
《神舟十三号登上天宫》报道的是2021年10月16日的消息,可谓新鲜出炉。
当然了,“最新成果”不是“最新事件”,有些成果可能是几个月、几年前发布的,但在某个领域里来说,暂时没有新的发现,那么它就还是“最新”。
比如《找出人类独有基因组》这篇文章看不出时间来源,只知这个内容是“新研究表明”。
当孩子面对这样一本既“全”又“新”的杂志,他的大脑必然会兴奋起来,进入一种汲汲吸收的求知状态。
低年龄段的孩子更多地会去学习一些固有的常识,而大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可以让他面对全新甚至陌生的信息,学习、试炼“学习的能力”。
图片精美震撼
呈现科学的真和美
《万物》杂志的图片分为照片和绘图两种,不论哪一种,都让我深感震撼,看到了科学世界的真和美。
先来看看照片类的图。
每一期杂志的最前面,有两个大跨页专门刊登实拍图。
大到遥远的星球、小到微观的细胞结构,杂志实拍的照片让人叹为观止,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照片而不是效果图。
• 比如,超音速飞机飞行时产生的激波居然能够被相机捕捉,本来无形的气流被定格,妙不可言。
• 再看这张拍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木卫二照片,光影交错、纹路清晰。
这可是来自宇宙的实景拍摄,那里没有灯光、道具,要拍成这样,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 而这长得像流星锤的小粉球,是朱槿的花粉粒,也就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直径在15-100微米之间。
• 这个发着绿光的蘑菇,让人联想到《阿凡达》的奇妙世界,真实又浪漫,科学又梦幻。
面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语言显得苍白,“看到”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
而在杂志的内页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实拍照片,帮孩子们理解文章内容。
• 如军舰的建造车间。
• 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
• 记载着重要时光的人物照片。
• 来自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不管孩子多大,这些图片都能帮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再来看看绘画类的图。
世界级科学团队和3D视觉团队联手制作,是《万物》在视觉表达上最大的特色。
每期超过100幅的3D视觉科学图片,将复杂的原理变成触手可及的三维解构与知识链条,形成完整、权威的科学知识图谱。
• 如这篇《逐渐缩短的染色体》,把年轻的皮肤和衰老的皮肤结构直接画出来做对比,一看就懂。
• 《海中蝙蝠侠》将蝠鲼的主体结构呈现出来。
• 各种机械拆解更是手到擒来。
• 地图绘制也不在话下。
一本时效性这么强的杂志,居然每期能为文章配上多达100幅的3D解说图片,这个数量简直难以相信。
解说有深有浅
碎片化知识丰富有趣
随着叮当的长大,我重新思考图书“趣味性”的标准。
幽默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当然很有趣,那为什么很多并没有这两个要素的科普读物同样深深吸引了孩子们呢?
我想,这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本能需求,俗称好奇心。
如果一本读物能巧妙卡到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能引发他的强烈兴趣。
《万物》正是这样一本杂志,在保留一小部分深度解读的同时,用大量碎片化的知识,尽可能广泛地帮孩子打开不同领域。
它每期会有一个独立于栏目之外的特别报道,8P的篇幅,围绕一个主题开展。
如2021年第6期,主题是《重返月球》
它先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历史和目标,让孩子们对“重返月球”的背景有所了解。
那么,人类要怎么实现从地球到月球这一壮举呢?进入理论拆解。
登月的载体是阿尔忒弥斯号,它使用了哪些先进技术呢?
登月的宇航员是主角,这就带孩子去采访。
一个专题下来,孩子们对“重返月球”这件事的背景、技术、难度、意义等都有了认知。
而6个固定栏目中的文章,大部分是2-6P的中度报道,比较集中地去介绍某个知识点,不做太多关联展开。
• 如《欢迎光临蜂巢社区》,介绍蜜蜂和胡蜂的巢穴特点。
• 《沙子变形记》介绍沙子的形成和沙滩类型。
• 《三星堆象牙迷踪》聚焦“象牙”,仔细讲解它的前世今生。
除此之外,就是各种碎片化的知识点。往往在同一个页面上,看到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话题。
• 如这个跨页上,《会跳舞的DNA》《凯尔特千年摇滚魂》《抓住“红背蜘蛛”》欢聚一堂。
• 《地核长歪了》《金矿挖出猛犸象》《电子冲浪激发极光》就没有任何关联点。
这种方式的好处,正在于它的碎片化、它的“短”,话题更丰富,在快速跳跃间,让孩子们保持高新鲜度,不会腻味。
又因为其广泛性,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孩子喜欢的内容。只要产生兴趣,就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广泛涉猎、深浅搭配,形成了《万物》独有的阅读节奏。
语言严谨直白
标题和细节通俗
文字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大家客观了解,我多放些图举例,大家也可以看看文章风格。
总体来说,这份杂志整体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直白,确认过眼神,是科普本普了。
• 如《追踪地下水》中,一个“地表之下储藏着多少水资源?”的问句,快速切入主题。
• 《烘焙小风扇》更加直白,“用烤箱烹饪只需要3步”就开始了这节非典型烘焙课。
有些特有词语,为了不造成岐义,会保留英文单词,不做翻译。
如《海上漂浮实验室》中的远洋船舰SeaOrbiter。
有些文章虽然没有客套话,直入主题,不过会悄悄把“你”拉入文中,模拟面对面的交流。
大量简短的文字段落,配合图片进行说明,更有利于孩子们去理解。
不过,话说回来,有一些比较少见的专有名词,对阅读量不大的孩子来说较难理解,如反物质、染色体等。
如果能在文章的小角落做个标注解释,可能会更方便不同阶段的孩子阅读。
而在标题和一些细节上,《万物》很注意通俗、幽默,引起孩子们的关注。
• 如《黑洞自转冠军》,“冠军”两个字既让我们明白这个黑洞的特点,又让人好奇:是什么方面的冠军?真有这么厉害吗?
• 《地核长歪了》更绝,又直观又好笑,有点想问:地球妈妈,你在干什么呢?好好的地核也能歪掉。
• 《撒哈拉沙漠》中,作者把风比喻为沙漠雕刻家,够形象。
• 《蟹老板面面观》这标题,一股霸总之气扑面而来,不愧是横着走的物种啊。
• 《南极被捂化了》,一看之下感同身受,替南极、替地球、替人类觉得难受和难过。
• 《参观细胞房间》则把细胞的内部结构比喻成一个房间,再加上强大的3D立体图,本来难以想像的细胞内部立刻变得清晰明了。
• 《封印核废料》的“封印”二字,让人联想到神话小说里强大的反派BOSS,危害很大,处理难度也大。
它还有一个很好玩的栏目《家庭实验室》
每期介绍一个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听试读的妈妈说,她家7岁的儿子已经拉着她做出这个气球动力车了。
动手做实验,不正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吗?每期一个小实验,正好带孩子感受一把。
总的来说,《万物》像个干货满满又擅长逗孩子的大叔,看着严肃,其实有幽默感,还想方设法让孩子动手。
下面,我们来看看《万物》具体长什么样。
01
特别报道
每期一个特别报道
2021年第10期是《地球秘境》
• 地质作用如何塑了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
• 极光是如何照亮天空的?
• 希利尔湖为什么是红色的?
• 科莫多岛、马拉开波湖、间歇泉谷有什么特别的?
• 巨人之路如何形成?
• 奈卡水晶洞有何奇观?
• 张家界的特点是什么?
• 风是如何用沙子创造“作品”的?
• 大峡谷、火山、湖泊都有什么惊喜?
• 珠穆朗玛峰是怎么形成的?
• 棉花堡真的有“棉花”吗?
• 哥图尔达泥火山有什么特别之处?
2021年第11期的特别报道是
《12个出乎意料的发明》
有些发明家另辟蹊径,
你看到了开头,
未必能猜到结局。
会下楼的彩虹圈,
本来想成为防水层的玻璃纸,
从清洁工转型为玩具的彩泥……
风靡全球的跑步机其实是刑具,
军用枪钩和开瓶器是兄弟关系,
切木头的电锯本来是切骨头的……
消毒剂进化为多功能漱口水,
降压药变身生发水,
可口可乐本来是为了缓解疼痛……
02
6个固定栏目
以2021年第11期为例,6个固定栏目的内容是这样的。
① 生态环境包括
《荒野求生》
《野火烧出龙卷风》
《霜震》
《纪念碑谷沉浮记》
② 工程科技包括
《封印核废料》
《拆解三星Galaxy Z Flip折叠手机》
《都市地下大动脉》
③ 科学大爆炸包括
《茶和咖啡中的化学》
《不可思议的冰》
《碳:元素多面手》
④ 交通运输包括
《改装一辆电动军车》
《垃圾车不垃圾》
⑤ 历史发现包括
《戎马一生拿破仑》
《沙尘暴灾难》
《认识家谱树》
⑥ 宇宙太空包括
《冲出太阳系》
《入驻中国空间站》
03
非固定栏目
以2021年第11期为例,《万物》非固定栏目部分内容是这样的。
① 全球瞭望包括《超级雷暴》《登月火箭》《短新闻》。
② 趣问万物提出了12个问题。
③ 家庭实验室带孩子尝试《水往高处流》。
④ 编读往来主要是《万小物俱乐部》,有各种小互动。
⑤ 数字星球挺有意思的,这些冷知识,真让我开了眼界。
杂 志 赠 品
赠品上面,《万物》杂志是全网统一的,我虽然努力争取,但很遗憾,也并没有为大家争取到更多。
01
《万物》配套原版英文音频
来自《HOW IT WORKS》原版的配套英文音频,原汁原味的发音、地道的英文表达,让你在畅读杂志的同时,锻炼听力磨耳朵,提高非虚构英文的能力!
考虑不同年龄层的需求,将配置不同难度的音频内容。
02
《万小物大冒险》科普音频故事
每周4集,首季共100集。万小物和他的伙伴们将开启科学大冒险的新旅程:
深藏海底的“巨兽”,飓风博物馆隐藏的神秘人,追踪陨石的前世今生,深入国际空间站……
跌宕起伏的剧情伴随酷炫有料的科学知识,惊险刺激、环环相扣,让你根本停不下来!
03
万物科学视频
杂志编辑将首次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为你剖析每期精彩看点;
还会带来最具特色的“万物大拆解”,结合科学知识拆箱评测各种好玩的产品;
《万小物实验室》将对标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继续为大家奉献精彩的家庭实验;
在《好奇心频道》中将会回答更多小朋友的新奇提问,让孩子真正成为节目的主人:只要你好奇,就“趣”问万物!
也就是说,338元里,包含了这些东西:
《万物》杂志,这两年我都有推荐。往年我都推荐的比较早,今年这么晚,可能也有不少读者知道,是想为咱们公号读者多争取些福利,加上杂志本身也是预售,要到1月份才能发货,所以这段时间也一直在和杂志社沟通。
前些天收到这样一条留言,确实,让大家久等了。
只是很遗憾的是,今年杂志社限价特别严,全网都是统一的价格政策,我努力了两个月,也依然一样。
也谢谢你们的宽慰和理解。
还是想提醒下,不排除也会有些渠道凑单、或者电商活动满减比我们还低的,大家也可以多对比再入手。对价格敏感者也请谨慎入手。
也想多书几句,写公号从始至终,书的品质是推荐的第一要素。不适合的书,再多佣金能为大家争取再多福利,我也是不会推荐的。
我只会为好书下功夫,认真写介绍文章,以及努力去谈福利。能争取的我一定会努力去争取,但如果出版社价格政策严格,我也会好好遵守。毕竟,遵守规则,才能有下一次的合作机会,也希望大家能理解。
在不在我这订购杂志,都没关系。我能做的,就是把文章如实客观的介绍给你们,我不想为了追求销量一个劲地吹捧,更想的是孩子真正能买到喜欢看的书籍。所以下面还有几点买前劝退提醒:
• 它是否真正适合你家孩子?去年征订了这份杂志,我也经常会在群里有留意一些读者关于它的使用情况,大家对内容都是认可的,有的孩子很喜欢看,每期都追;
但也孩子不爱看。我想了下,有几个可能,一是这份杂志的风格,是非常纯正的科普风,严谨硬核,而非搞笑类。二是这份杂志的部分内容,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孩子的知识储备如果还没到那个程度,可能会接不上文章的思路。
所以我建议大家先多详细看看杂志的内文内容,文章里图片很多,确定合适再考虑下手。
• AR功能不太灵敏:杂志上有AR功能,扫描后跳转到英国外网的链接,不太稳定,有时会看不到内容。
• 杂志有一个叫“万物之选”的栏目,里面的内容是可以直接扫码购买的商品。这个我没买过,所以我不做评价,也不做推荐。
发货物流中通/圆通包邮 北京发货第一期1月10日左右发之后每期15-20日左右发赠品兑换流程在2022年1月刊上有详细说明新疆/西藏+120元港澳台及海外不发
如何下单
👇 👇戳下面小程序进入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