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报道丨新中国经济70年亲历者·贺克斌:我国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CIDEG理事贺克斌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

    “清华CIDEG”特将采访内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向环境污染宣战

城市雾霾难以消散,河流异味久治不愈,铅中毒、镉大米等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一段时间内不断敲响。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2014年全国两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 发布实施。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 发布实施。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经过5年努力,我国“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明显下降。

我国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雾霾成为人们心中的痛,尤其到了冬季,这种痛愈发明显。最近这两年,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呼吸畅快了起来,蓝天多了起来,远山的影子也清晰了起来。这与我国2013年开始“向环境污染宣战”密不可分。

“我们6年来做了大量的事情”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即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事实证明,全国三个最大的城市群(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全部超额完成了“大气十条”的目标。从“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相继出台,到中央环保督察全面展开,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多项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CIDEG理事贺克斌最关心大气污染防治。在课堂上,他经常对学生讲,若能推动我国的空气质量逐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第二乃至更高阶段目标,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贺克斌在教授学生、负责学院工作、参加学术研讨交流的同时,还承担过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专题,从事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污染源识别与管控研究。


    “当国家研究制定‘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时,很多人心里没底,没人敢说这个目标是否一定能实现。但实践证明,我国提前超额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可以说干成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事儿。”


    据贺克斌介绍,其中有两个大的政府行动,一是“大气十条”,二是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6年来,我国在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机动车统筹、面源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


    贺克斌举例说,煤电超低排放从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水准已经上升到全世界最严格的标准。2016年全国49%的火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累计到了71%,2018年累计达到了80%,2020年将能完成百分之百。


    在非电工业超低排放领域,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技术指标也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贺克斌说,机动车排放标准已经到了国六,氮氧化物排放指标已经非常低了,在排放指标上与美国、日本、欧洲可以比拟,有些指标甚至更低。


    从减排效果看,全国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迅速下降。贺克斌援引一组数据介绍,仅2013年到2017年,二氧化硫减排约60%,PM2.5减排约33%。从2013年到2018年的卫星图可以看到,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降低。“二氧化硫是非常典型的例子。2006年之前排放量快速上升,随着总量控制和雾霾治理,二氧化硫排放量急剧下降。


    据贺克斌介绍,美国宇航局卫星图显示,中国在这些年中二氧化硫下降非常明显,印度上升非常明显。在199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硫最多的国家。而在2016年,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二氧化硫排放第一大国。过去6年中,我国重污染天气明显缓解,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PM2.5污染显著改善。

“天帮忙”+“人努力”

    在贺克斌看来,大气污染治理取得进展的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关于排放,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污染物快速增长和逐渐下降的过程。通过对京津冀及周边28个城市的排放分布及特征分析,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最集中的卫星和地面移动的综合分析,把国内主要单位以及国内外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结果,预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当空气治理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有人提出质疑:是不是因为气象条件变好了,并不一定是节能减排?贺克斌用一组数据来证明“人努力”的重要性。“以北京为例,5年的变化,气象贡献在12%,2017年和2018年这两年的变化,气象贡献也小于30%,主要是北京的减排和周边地区减排的结果,这些减排始终保持在70%〜90%的贡献,都是靠人做到的。”


    贺克斌表示,“如果没有减排,在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不容乐观。由于这些年采取了措施,大部分污染物呈现了下降趋势,这样至少稳住了增量,因此,大量的减排工作是核心。”


    以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省份河北为例,河北省坚持实施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针对河北省工业结构偏重化、能源结构偏化石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偏重卡的特点,河北省突出治本攻坚,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一系列措施使得河北在2017年底超额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确定的比2013年下降25%的目标任务。


    钢铁行业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为了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部近日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深入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将在带动钢铁行业升级转型的同时,推动全国尤其是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得益于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措并举,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但PM2.5与美欧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而臭氧污染更有加剧之势,研究表明,芳香烃是对臭氧和PM2.5贡献最大的污染物,应对其重点研究控制。“持续提升大气复合污染的防治水平,科技攻关不可或缺。” 贺克斌说。

“远没有到庆功的时候”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还有明显的差距。现行PM2.5国家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还有很多城市没有达到。美国已经达到了10微克/立方米,欧洲达到15微克/立方米,所以PM2.5还要大幅度下降。“大气污染治理还远远没有到庆功的时候,未来的路还很长。” 贺克斌说。


    在贺克斌看来,大气污染的根本问题是地面排放。从美国、中国、欧盟2016年和2017年五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对比看,中国是欧盟、美国之和的2〜5倍。美国的排放量集中在东西海岸,中国的排放量集中在东部。如果按照每平方公里的强度来看,比5倍还要高。京津冀地区会更高一些,所以减排是硬道理,要继续减排。


    减排要形成协同效应。贺克斌说,2016—2017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有所减少,氮氧化物也有所减少。和其他污染物相比,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要配合氮氧化物的减少,所以协同减排力度是未来的挑战。从2010年到2017年,主要的氮氧化物下降是靠火电厂的超低排放,下降的幅度总是不理想。VOC有上升的因素,下降的仅仅是在民用和工业里做了一些工作。但下降的量太少,增加的量多,形成了略有净增的局面,未来这方面要破局。


    什么时候能把环境治理好?贺克斌分析,第一步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至少要达到现行的国家标准。现在看到的国家标准从“十三五”开始算起,将近要用15年的时间。珠三角会短一年,京津冀要到2035年才可能实现,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贺克斌认为,未来不仅仅是盯着VOC和臭氧,蓝天保卫战里,PM2.5和臭氧协同作战治理,治霾与低碳发展协同。要把这些做好,就要持续提升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环境工作者责无旁贷。

撰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陈栋栋)

编辑:邹松霖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8期)


相关链接:


观点丨贺克斌:强化科技支撑 打赢蓝天保卫战

观点|贺克斌:大气污染已把我们逼到必须动能源结构这一步

理事观点 | 《中国正在说》:贺克斌:治霾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