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关婷、薛澜、赵静: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
导言
“近期,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博士后研究员、洪堡学者、德国总理奖学金获得者关婷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助理赵静,与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主任薛澜合作完成的论文《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4期
“清华CIDEG”特将论文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摘要
当前,以新兴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迅速展开,正在引发全球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本文结合治理理论前沿与中国治理的本土化实践,提出“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模式”,认为技术赋能实践正在成为构建多元互动关系和优化治理结构的新型驱动力。通过对两个环境领域案例的剖析,本文发现,技术赋能创新正在形成一套以应用为基础的社会问题解决机制,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治理水平。
同时,这一技术应用的过程能够提升多元治理主体的自身发展前景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治理主体间沟通提供新型平台与渠道,从而有效促进治理主体间互动,并有望在未来重塑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观察和分析技术赋能的创新案例有助于学界拓展技术赋能视角下治理理论研究,并为促进转型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关婷
CIDEG博士后研究员、洪堡学者、德国总理奖学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政策、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
薛澜
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教授,CIDEG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全球治理、科技创新政策。
赵静
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助理。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
精彩内容摘录
“技术赋能治理创新”关注的是技术赋能实践在治理领域中的应用及影响。“治理创新”主要指治理主体 间关系及治理机制的创新。从治理关系的视角出发, 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1)传统的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间互动;(2)政府、市场与社会 主体内部的次级主体间互动,包括政府内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间的互动;社会内部不同社会主体间的互动;市场内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互动。可以看出,“技术赋能治理创新”本质上是通过技术赋能实践,改变治理过 程中的信息流系统,由此优化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一套新型社会治理机制,从而可能引起治理结构乃至治理体系变革。
技术赋能治理创新的实现过程涉及“治理挑战、解 决方案、潜在影响”三个核心要素:当前的治理问题与 挑战是什么?新型治理机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这一解决方案对于既定挑战的解决效果与对于治理关 系和治理结构的潜在影响是什么?从“治理挑战 - 解决方案 - 潜在影响”出发,我们将开展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如图1)。
技术赋能治理创新正在成为形成多元互动关系和 实现治理机制转型的新型驱动力。我们认为,新兴信 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推动操作层面的信息公开、信息流通与信息应用,降低三大治理主体之间及治理主体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多元主体间沟通与互动,进而形成一套解决公共问题的新机制 (如图 2 所示)。
其中,123表示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间互动;456表示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内部的次级主体间互动;新兴信息技术是技术赋能治理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与传统“权威驱动”型治理机制不同,这套新技术赋能治理机制以“信息驱动”为动力来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信息流系统中的信息不对称来促进治理相关主体发挥比较优势,共同形成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
蔚蓝地图和 ET 环境大脑两个项目目标均为解决 环境问题,前者侧重于通过信息公开调动公众的力量进行社会参与和环保监督,后者则通过高技术企业与政府合作进行环境监管和决策支持。依据“治理挑战、解决方案、潜在影响”三个核心要素,我们对这两个案例中创新机制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如图 3 所示)。
在蔚蓝地图(案例一)中,环境治理挑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央地矛盾和部门间利益冲突导致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资源分散,难以形成环境信息公开合力。二是公众 - 企业 - 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公众希望政府惩罚污染企业,但是公众往往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对政府和企业有效施压。蔚蓝地图 手机 APP 有最突出的两个功能:一是使公众能够便捷 的获取实时实地的环境信息;二是为公众投诉和建议提供直通官方与社交媒体的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公众压力得以转化为信息,推动相关主体采取措施,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在“技术赋能治理创新的驱动机制”分析框架下, 我们认为非政府主体发起的技术赋能治理创新离不开三个必要条件:信息技术创新的应用、发起主体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
蔚蓝地图项目的技术创新点是信息公开内容和渠 道的创新(如图 4 左所示)。广泛收集各个渠道的信息 数据并借助手机移动客户端进行信息公开,可以有效提高公众的环境认知与知情程度;网上平台也为公众发声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从而增强公众环境参与的意愿与能力。这种信息公开与传递方式的创新为政府部门、公众、污染企业等搭建了信息桥梁。公众或企业环境诉求能够通过该桥梁迅速转化为民意压力转导至政府环保部门,政府环保部门的积极行动也能够通过该桥梁便捷地传递给公众与企业,从而为政府赢得公信力。这为形成政府部门、公众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创造了空间,开创了新信息时代的环境治理新模式。
ET 环境大脑项目的创新点在于信息分析与处理 的创新(如图 4 右所示)。第一,该项目落实有效促进 了政府、高技术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方的合作:政府与阿里云的目标一致(实现智能化环境监管);各自具备合作优势(政府负责提供多元环境数据与信息,阿里云为收集和计算环境大数据提供技术支撑);其他相关方积极配合并参与。第二,云平台为形成项目解决方案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实质上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和不同具备行业优势的技术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阿里云与其他独立软件开发商和商汤、依图等 AI 公司合作(统称“商业第三方”),共同开发固废全链路模型。其中,阿里云负责提供底层的飞天云计算平台以及计算资源层对应的数据功能组建,商业第三方提供行业专家及其他技术支持等。通过这一过程,技术提供方事实上形成“技术合作池塘”,解决环境问题的市场力量得以发挥并进一步增强。
获取原文
原文下载地址:
http://www.cideg.tsinghua.edu.cn/info/xsgd/3499
或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进行下载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清华CIDEG”官方微博
相关链接
讲座实录 | 关婷:环境治理中的技术赋能创新---来自中国的实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