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实录 | 迈向“零碳”制造—— 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


11月3日,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陈玲出席论坛并主持“迈向‘零碳’制造”主题论坛,与新华三集团总裁于英涛博士、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先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主任武雅斌教授、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先生共话“零碳”制造。

“清华大学CIDEG”特将论坛实录整理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论坛实录




主题论坛:迈向“零碳”制造

会议: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

时间:2022年11月3日

主持嘉宾

陈   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对话嘉宾:

武雅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

于英涛 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

党彦宝 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

贾少谦 海信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裁



“迈向‘零碳’制造”主题论坛



论坛以“迈向‘零碳’制造”为主题,深入讨论了企业和国际组织在”零碳”制造中的实践,讨论了碳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其中,来自信息技术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行业的企业领导人介绍了他们对于”零碳”制造的理解和企业最新实践,以及对”零碳”制造的愿景,也表达了对于政府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和制定清晰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计划的期望。此外,来自国际组织的实践者分享了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于”零碳”制造的理解和实践,对碳市场建立的动机和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在推动”零碳”制造中差异化责任的理解。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APEC中国论坛“迈向‘零碳’制造”圆桌讨论,我是陈玲。


陈  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零碳”制造议题也是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中心关心的核心议题。正如之前薛澜主席的介绍,中心作为APEC“可持续中国企业发展行动”的学术支持机构。不管做什么研究,我们最关心的还是现实进展。今天我们有幸能和各位企业家们面对面谈话。

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武雅斌先生。

我们前面提到了很多关于”零碳”制造的研究和案例,但是企业到底是怎么理解和怎么实践的?今天我们有机会跟几位企业家和实践者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行业实践:理解“零碳”制造


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全行业节能减排

主持人:首先想请各位企业家们介绍是怎么理解和实践”零碳”制造的。新华三集团是做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化产业链非常完整和深入。但是数字化怎么和零碳结合,您推动的零碳+智慧工业园区数字化解决方案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进”零碳”制造,请于博士介绍。

于英涛

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


于英涛:新华三是新一代信息通信企业,目前已经覆盖了百行百业,包括“零碳”制造和零碳园区。

我们有两个定位,就是从制造过程和数字赋能两个方面推动”零碳”制造。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2Q2)》,2022年上半年,新华三集团以36.9%的份额位居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第一,以37.9%的份额位居中国企业网交换机市场第一,以37.8%的份额位居中国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第一,实力诠释了中国网络市场领导者地位。这些硬件在信息通信当中是绕不开的话题。那我们是怎么推动”零碳”制造的呢?

第一,在制造过程当中推动”零碳”制造。源头上我们尽量利用绿色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推动园区太阳能使用。一方面,把所有可用的屋顶地面尽量用太阳能做一些安排,减少对火电依赖。另一方面,利用白天和晚上的电消耗量和电价不同,利用储能技术,对太阳能储能,对夜间比较便宜的化石能源储能,减少能耗。

第二,数字赋能推动行业”零碳”制造。新华三做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帮助别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推动”零碳”制造。我们率先提出针对”零碳”制造的顶层设计“1+4+N”,1是打造零碳操作软件系统。4是从源、探、管、服四个方面来实现对智慧园区零碳园区改造。N是打造N个应用场景和N的生态环境,实现对百行百业”零碳”制造的赋能。同时,作为工信部信标委智慧园区标准组的副组长单位,新华三深度参与智慧园区标准化研究报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工作。今年1月,新华三发布了业界首个《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积极为行业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贡献实践经验及解决方案。


▶ 煤炭企业的”零碳”制造之路

主持人:请问宝丰集团党总,宝丰集团在做煤化工产业,用煤代替石油做了化工产品替代,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贡献。但是煤炭毕竟是碳,宝丰怎么做”零碳”制造的,宝丰集团如何做绿氢呢?

党彦宝   

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


党彦宝:宝丰是做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企业,我们整体从源头规划到建设到生产全面推动”零碳”制造。

第一,从原料端,通过煤炭和新能源替换石化能源。中国55%的能源消费来自煤炭,但是28%的能源消费来自天然气和石油,煤炭是我们主要能源。宝丰以煤替代石油,同时布局太阳能电解制氢,首创将"绿氢""绿氧"直供化工装置,替代原料煤、燃料煤制氢和制氧。从2022年起,宝丰规划每年增加绿氢产能3亿标方,年新增消减化工装置碳排放总量的5%,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企业50%碳减排,用20年时间,到2040年率先实现企业碳中和,逐步达成打造全球最大的绿氢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发展目标。

第二,从设备端,通过技术提升和装备规模化提高转化率,减少整体排放量。例如我们的煤制氢装备产能已经从60万达到了100万。近年来公司通过和科研单位合作在增加产能的同时稳定成本。

第三,从生产端,推动产品的绿色化。对于制造园区,利用一部分太阳能发电、风电、和直供电,从消耗上降低能耗,用绿色电来替代能耗问题。

“零碳”制造成本高企,但是我们从源头替换传统化石能源,从设备端端提升装备技术和稳定成本,从生产端替换能源降低能耗,在长期逐渐实现零碳。


▶ 国际实践: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合作

主持人:企业在能源替代,制造技术改进,甚至产品战略线调整上都有很大投入。对发展中国家,既要进一步地工业化,同时又要低碳化。但是低碳化会提升生产成本,降低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请问武主任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您所在的办公室是怎么做全球协调呢?

武雅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


武雅斌:我们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是联合国旗下专门负责可持续包容性工业发展的专门机构。今天的主题是“零碳”制造。制造本身就是工业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零碳就是可持续的核心要义。

我主要说两点,一是我们是如何理解”零碳”制造的,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

工业发展组织主要推行两个转型,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我从这两个转型介绍一下。

首先,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零碳化转型。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下,每一个产业都有重新被做一遍的必要,也就是说它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技术。各行各业在面对零碳化问题的时候都需要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帮它进行源头控制和终端治理等全过程管理。现在产业管理的难点是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充分,这是数字化转型必要内容。

零碳化(绿色转型)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倒逼机制,转型压力。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共生协同发展的。比如今晚我要去上海进博会参加一个智慧出行论坛。现在汽车行业自动驾驶这样一个数字化创新,它可以有力的促进低碳。有一个企业在长沙改造了长沙所有的数字交通路口和信号装置等等。由于它减少了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减少了拥堵,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客观上达到了减碳效果。

在2030年数字化技术ICT排碳指标占整个排碳指标不到2%,就是新华三所在的行业,可以赋能传统产业降低整个排碳水平20%。杠杆率达到了10倍,这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责任。在零碳包括环境问题提出的时候,很多人反映发达国家把地球搞脏了,是工业革命最大排放源,现在提出减碳,是不是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从短期来说减碳是必须的成本和路径,从长期来说是国际竞争力的锤炼。如果没有减碳和零碳指标企业没法进入国际市场,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企业。

当然,发达国家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技术援助,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中看到经验教训。双碳目标的分配应该有所区分,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的路径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路径和技术就在那里。我们就去挑它适合中国的东西使用就好了。所以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该互动的。

从国际组织驻华机构来说,我们做两个事,投资促进和技术转移。投资代表市场认可,技术转移代表创新。用两个工具聚焦产业。全世界排碳前4位的产业,第一能源电力,第二工业制造,第三交通,第四建筑。四个产业占到所有碳排放94%以上。我们平时做的努力,如果不聚焦到产业,基本是白费力气。


▶ 传统制造业的"零碳"转型之路

主持人:海信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裁贾少谦通过视频带来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他对”零碳”制造的认识。

贾少谦(视频发言)

海信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裁


贾少谦:陈教授您好,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对于海信来说,”零碳”制造意味着一种贯穿家电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先进制造理念和方式,最终指向企业对外界环境的综合碳排放为零这一目标。

近年来,海信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初步形成了一套覆盖能源利用、研发设计、供应链、制造、销售与售后,回收与综合利用等全流程的绿色低碳生产体系。

对于海信来说,以绿色环保的方式生产出更加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家电产品,服务并提升消费者的品质环保生活,是海信始终不变的追求,这是一件难但正确的事。

近年来,海信以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和永续经营的思维践行”零碳”制造,克服了诸多挑战,取得了一些收获。在节能减碳方面,海信集团仅202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就改善了10.7%,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能源低碳化,在行业内较早推进绿色能源的使用和替代,目前海信多个制造工厂的光伏发电项目已逐渐释放低碳红利,光伏发电规模逐年增加,预计2022年光伏发电能力将超过6000万度,整体来看,2022年光伏发电量占海信总用电量比重将达11.3%,若计入广东地方核电用量,海信集团目前整体绿色电力占比达41%以上。

二是产品绿色设计,构建完善的绿色供应链,利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开发高性能、低能耗、环境友好创新型产品,推行绿色包装,打造绿色仓储和物流,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自2020年起,海信集团打造了以旧换新互联网+回收平台,消费者可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旧家电的评估预约回收,换新派发等功能。与此同时,为避免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海信将所有国内回收的旧家电交给具有专业资质的环保拆解工厂进行拆解,通过拆解工厂的化学与物理处理之后,部分原料可以再次利用。目前海信已经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和完善的绿色低碳设计标准。从2017年开始,海信有100余款产品获评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海信冰箱、海信空调多款产品荣获绿色低碳电器认证。

三是加码绿色制造,引领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海信拥有的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及覆盖率领跑行业,目前已创建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一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个省级绿色工厂。

四是总结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提炼固化行业标准。近年来,海信集团主导参与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投影显示产品,家用电器生命周期评介导则,温室气体排放与报告要求,家用电器指导企业等100余项绿色低碳国家行业或者是团体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其中也发布了81项。


政策驱动:市场机制如何推动”零碳”制造转型?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数字创新企业、能源化工企业、传统制造企业都在”零碳”制造中获得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机遇,我们作为公共政策研究者光是你们这些行业领头羊做的优秀还不太够,只有把这些领先优势转化为市场和行业优势,才能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

各位认为,如何通过碳市场或者其他市场机制把这些先行优势转化为利润?我们一些试点的碳市场、碳配额、碳关税等政策对各位企业家或者企业有没有真正形成压力或者利润?减下来的碳是否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这些市场机制到底应该怎么发挥作用呢?

▶ 碳市场重塑市场竞争力,数字创新企业迎来机遇

于英涛:碳交易市场应该是政府或者行业主导,不能单靠企业。企业是碳交易市场的参与者或者赋能者,当然也可以协助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一些规则。

从企业来说,确实要未雨绸缪和有压力。在当前大国际环境下,欧盟已经提出了碳边境调节税,现在已经开始模拟计算了,到2027年正式开始根据产品当中碳消耗量征税。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不符合全球标准,产品竞争力就下降了。

从碳交易角度来说,中国有3类企业。第一类是高耗能企业,碳消耗量特别大,比如钢铁行业、数据中心和制造业。第二类企业,包括我们公司,是设计、服务和制造企业,制造耗电量因为全自动化并不大。第三类企业碳排放很轻,可以把政府计划定额通过碳市场交易。重耗能企业也要参与交易,不然无法生产。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按照市场化游戏规则做起来,对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有巨大帮助。但是目前看来碳市场没有真正实现,当然我们也愿意参与其中。

另外,零碳和减碳也不是绝对性的,部分高耗能工业该上还得上。如果一刀切,把国家亟需的重点产业全部限制掉,也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怎么平衡这个度就要通过碳市场来实现。当然企业也在做自身减碳,利用自己系统先降低能耗,有富余也可以卖给别人,有需要还可以买别人。


▶ 能源化工业企业

主持人:数字创新企业更欢迎碳市场的。从能源化工企业的角度来说,党总您怎么看待碳市场?您是希望碳市场来得快一点还是来得慢一点?

党彦宝:碳市场可以发挥两个机制,一个是市场交易机制,一个是激励机制。从市场交易机制看,制造端和消费端端碳排放和碳税征收机制都需要明确。从激励机制看,需要从原料端、设备端和消耗端设计征碳奖励机制。


 碳市场建立的动机何在?

主持人:武主任,您从全球视角来看,不同国家和区域都有自己的碳市场,应该怎么发挥作用?

武雅斌:碳市场、配额、跨境调节税,都来源于国际贸易术语,是纯粹市场化的概念。

大家首先要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碳市场的存在?有人说,讨论零碳是不可能的,应该说减碳和低碳。我认为零碳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指整个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能源消耗,包括上下游的供应链,包括最后回收利用,整个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应该达到的零排放。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有的产业降碳非常难,基本不可能。这可能是产业属性造成的,但是产业本身又是必须的。在没有新的技术的情况下,就必须有市场给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刚才微软代表发言说到,2050年微软要把它建立的所有碳排放逐步清零,不借助市场是达不到的。所以市场是必须存在的。

此外,市场往往优于行政手段。市场是一种双向调节,奖优罚劣,买优卖劣。行政命令是运动式减碳,一段时间国家政府比较重视就强令减排,关停转迁,但是企业的非常不愿意这种解决。市场调节相对容易,我们把要“我减碳”,变成“我要减碳”,变成市场主体自发的理性选择和主观行动,才是可以达到长效减碳目的的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 政策赋能:清晰明确的行业标注和规划

主持人: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也不容易。各位作为领头羊企业,在早期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研发上有大量投入。在推动在低碳或者零碳技术创新上,除了企业投入,公共政策有什么短板吗?政府可以做什么来促进这种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的技术创新呢?

于英涛:政府从监管侧应该起到一些定规则、定方向、定政策的作用。

第一,行业标准应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定义或者标准。我们也在协作,新华三是工信部信标委智慧园区标准组的副组长单位,我们在配合信通院和其他国家研究机构在研究零碳园区、”零碳”制造领域分行业的标准。制定这些标准要实事求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要自己定标准。

第二,政府在对广大中小型企业或者传统工业方面需要进行培训赋能。

第三,向零碳转型过程当中,国家需要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让广大的传统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自动加入零碳行动中。行业协会也很重要,比如钢铁行业、煤炭行业。总之,全社会、金融机构、财政机构都应该发挥它的作用。

主持人:政府应该定目标、定标准,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力量。党总,您觉得企业应该做什么,包括帮助整个行业进行低碳创新?

党彦宝:我们希望政府:

第一,制定清楚的碳排放标准和计划。此外,要根据行业制定标准。比如部分行业,煤炭化工行业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这也需要根据行业制定。

主持人:看来企业对标准的诉求是最高的,请问武主任,咱们有没有国际标准可供国内企业借鉴的?

武雅斌:这是一个难题。零碳和低碳是新兴事物,国际还没有统一形成指导性或指令性标准。如果我们搞零碳,就要有零碳产品、工厂、企业、供应链和园区的标准。作为联合国机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努力,我们去年制定了绿色工业园区的国际标准。但是这个标准的中国本地化落地也很难。不过总的来说,这个标准和中国实际结合在一起,工业园区在中国做得比较好。

政府要做的归根结底就是鼓励创新,因为创新对”零碳”制造很重要。分两个层面。从国际角度要做三正一反,三正就是政策协调,标准互认和信息共享,一反就是做好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国内政府需要做三点。第一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明确每阶段目标和行动。第二,制定不同行业标准。第三,帮助企业识别风险和挑战。例如,”零碳”制造面临三个挑战:核心技术缺乏,通用标准缺少,政府支持缺位。任何一个政策中一定有利益受益方和受损方,那怎么让利益受益方弥补受损方?就是通过赋能提升其能力。政府要做好这些事情,才能够让市场主体放心创新,推动”零碳”制造目标实现。

主持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上扮演了领先的角色。中国是作为负责任大国,承担了减排责任,也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二十大报告也把保证中国产业链韧性提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国际合作更扩大和提升了,但还是受到一些冲击。我们需要怎么去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企业又面临着这方面的怎样的挑战呢?

于英涛:我们始终认为,改革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新华三为此提升自身发展的韧性也做了很多努力。

第一,新华三立志于做全球化国际企业,在持续开放合作中,放大世界各国技术和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集众家所长,把产品做到极致,把解决方案做到最优,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质的服务。在供应链端,新华三已经构建了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化、多元化、开放型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企业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企业和市场的支持。

第二,产品研发标准都是按照全球的技术标准和未来的技术演进方向进行,和世界接轨,和世界主流标准和产品对接,更好服务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第三,继续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新华三从2019年开始,以全球化视野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目前已认证海外渠道900余家、合作伙伴近千家,服务覆盖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74个城市,实现了在政府、医疗、教育、金融、能源等多行业的突破。

总之,在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方面,我们努力去做全球工业文明的促进者和倡导者,这是我们基本的观点。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做好国际化。

主持人:党总,对能源化工企业来说,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是个问题吗?

党彦宝:供应链是最关键的。对煤化工来讲,国内是不应该缺煤的,但是现在缺煤。我们在克服原料紧缺问题。我们以产业链为核心进行延伸。在行业中,上个单元是下一个单元的原料。我们的产业链布局一直在往上延伸,尽可能让原料和原料渠道多元化,通过对原料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来应对卡脖子的问题。

主持人:挺意外的煤炭大国也有缺煤的时候。武主任,在供应链安全性成为很大考量的时候,作为国际组织怎么促进这样的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呢?

武雅斌:目前全球贸易80%以上是有全球供应链特色的,即一个产品的生产要经过多国国境。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国家想要别人或者自己退出供应链都是天方夜谭。例如5G芯片的生产商。去年全年5G手机出货量是全世界最高,生产商需要要卖给其他厂家,因为他制造出来必须找到买家。中国是世界工厂,也是最大的和有潜力的市场之一。脱钩是一个存在于政治书本里的一个概念。一个国家采取的贸易和国家安全关税等政策会影响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整个APEC所覆盖的区域,是全世界最大的价值链流动区域。美国的品牌技术,中国的制造能力,加上澳新的资源,如果这个闭环有问题,就会影响到全球的的供应链正常运转。

当然国际产业链确实存在较大的波动。这几年中国也在为另一种可能做准备,比如双循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以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不过,整个亚洲在未来仍然有潜力成为一个更有活力的全球供应链。APEC是非常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组织。APEC覆盖地区从东北亚,中国,东南亚,一直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们已经把链条搭起来了,但是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做下去呢?西方发展的技术拿到中国来,结合中国超强的制造生产能力,在中国的市场进行试错和优化,然后低成本的卖到广大发展中工厂去,造福老百姓,这就是一个非常完好的回路,也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


2050愿景:”零碳”制造


主持人:刚才我们通过一系列对话深入了解了企业和国际组织在”零碳”制造自身的实践,讨论了碳市场和公共政策与政府的关系。我们全面深入了解的接下来我要迈向”零碳”制造。

最后,我想要请各位领导人说说您带领您的企业团队迈向”零碳”制造愿景是什么,请各位用一句话来总结。

武雅斌:我想对大家说零碳是挑战,更是机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助力之下,我们以产业为核心,以创新为催化剂,以投资为推动器,中国的企业一定能够在”零碳”制造道路上为东亚、亚太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独有贡献。

党彦宝:推动”零碳”制造、助力绿色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着力打造技术领先、行业领军、世界一流的绿色制造企业,用10-15年时间减少企业60%的化石能源用量,力争20年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企业碳中和,为推动绿色能源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谢谢。

于英涛:我希望新华三集团将成为数字产品制造、”零碳”制造的实践者和领军者,我们也希望能够成为向”零碳”制造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做为他人赋能者,共创人人悦享的低碳生活和零碳生活,谢谢。

主持人:今天迈向“零碳”制造的讨论就到这里,我们后会有期。



文字整理:邓祥龙      微信编辑:吴园园



推荐阅读

快讯 | CIDEG薛澜教授、陈玲主任受邀出席APEC中国论坛

简讯 | CIDEG参与APEC"可持续中国产业发展行动”


同步关注CIDEG自媒体平台


CIDEG视频号

CIDEG微博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CIDE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