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昊宸:以写促言,以诗发声

永远陪伴你的阿文 华师文院 2021-03-17

近日,我院2018级研究生李昊宸,在第三届国际诗酒大会旧体诗校园组中斩获银奖,2019年全球华语短诗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这是他在结束一年支教,重回校园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后,取得的新成绩。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背后的默默付出,李昊宸的成绩也是他过往不懈努力的结果。

 


突破自我,探索前行


若要翻阅李昊宸过去23年的人生履历,那么追求突破,探索尝新一定是他的关键词。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生活上,也反映在日常的学习与创作中,体现在每一次的人生选择中。


创作和研究


在创作和研究上,李昊宸同样不断探索。从他的朋友圈可以发现,对联是他正在开辟的领域。“诗词这块已经比较熟了,但还想拓展一点自己的能力。”不同文体间大同小异,同的地方容易转换理解,但要捕捉不同文类之间的异则非常不易,却也非常最重要。“我们要把握其中异的那一部分,只有你把握到了它,你才能纵深做下去。”


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李昊宸也秉承了一贯的探索精神。分享支教之行的授课经历时,他发现以往的经验方法不能套用在他山中学的孩子身上。所以,为了能调动孩子们,他也想了很多方法,比如提问积分、抢答、文学知识竞赛等。而其中,当教到《琵琶行》这首诗的时候,李昊宸突发奇想,选用萨克斯的高低音来类比琵琶的大小弦:“二者之间当然不可能完全等同,只能说让他们对声音有一个印象,否则孩子们进不去文章,没有对音乐感觉的话,这种讲课是失效的。”


﹏﹏﹏





“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曝光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并尝试进入这个环境。”也许,就是这样不断挑战与探索的进取心,推动着李昊宸不断前行。


用写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视角前行


重新以研究生的身份回归文院,李昊宸对于写作与研究二者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进入文学的方法很多,比如阅读、背诵、研究、创作。我认为这四种方法是相互交融的,不能人为地划开,四者应相互促进。特别是创作与研究,二者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运用写作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李昊宸能够发现很多单一视角不能发现的东西:“比如对于研究唐诗和宋诗的差异,除了严羽、缪钺、钱钟书论及的“唐宋诗”之别外,在节奏上,唐宋诗也有很大差别。如果不是写作者,没有亲身经过写作的实践,在这块就不会很敏感。”


研究者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文本是他首先要面对也是必须要面对的东西,而在这一过程中,于文本外部做研究还是走进文本内部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视野。“如果有写作者身份,你能比较方便地进入文本内部。如果单纯从研究者的视野出发的话,一定有一个圈是你达不到的。”这是李昊宸认识到的双重视角结合的重要性所在。


写作者


同样的,他认为如果只把写作当作唯一的事情,大多也难成好篇。“写作是一个集合性的工作,要集阅读、背诵、研究、创作等很多东西于一体。”也就是说,一篇作品要写得好,必须要去广泛地阅读,并深入到理论研究的层面,这样的写作才能反哺理论。“这既是一个纵深的突破自己的过程,也是横向的与文学其他方面关联起来的过程。”


﹏﹏﹏﹏


在李昊宸的大学生涯中,写作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我希望能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大家证明,写作与研究是需要被认可和被接受的事情,是我们进入文学的不同但不彼此孤立的渠道。”“做一个研究、阅读、写作多面兼善的人”,这是他对自己的期待。


不忘初心,为情造文


“我们为什么写作?”每每思考这个问题,李昊宸总会回归最初的答案:为情而造文。“投稿、比赛可以参加,但不能是为了比赛而写作。”他认为,写作一定要是出于真情实感,而不能太有功利性,即《庄子》书里讲的“机心”,“这是所有研究、写作的大忌。”


谈及曾经创作的作品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首,李昊宸会把这一票投给《水调歌头·与盛元春日小聚》。“这首作品写出了我要的感觉,没有堆砌辞藻,没有过分难或简单,这是一首我一定能够记得很久的作品,它也许不在于很好,但在于很真。”唯有出于真情实感的,首先能打动自己的文章,才能谈得上在自己乃至他人心底留下印迹。


水调歌头•与盛元春日小聚


我住大江北,呼客品江声。与君楼上闲坐,斜日照江澄。漫看群山走马,赖此鲈鱼佐酒,风起忆莼羹。犄牾生涯里,尝试与鸥盟。

千古恨,来与往,在围城。笑今江左人物,历历削锋棱。怜我浮沉容易,据我情怀多少,何日赋鹏程。回首长天外,初月带潮生。



在李昊宸四、五年的创作经历间,他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诗词活动。但问及其中对他个人影响最大的,他认为还是17年参加的青春诗会。“每个人都会被分配到一个指导老师,你上交十首诗,然后老师会和你坐在屋里,很细致地和你一起修改这十首诗。这段专注于改诗的时光是很难得的,现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专注于做一件事情已经很难了。”这一段专注于写诗的日子,也是李昊宸沉淀自己,找寻诗心的时光。


学文学,可以成不了作家、诗人,但是一定要有一颗为文学浸润过的柔软而有温度的心。要保持自己的初心:为什么读文院,一定不是为了读文院之后要获得什么成就,而是为了文学本身而读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箴言在李昊宸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精于一道,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本科期间,李昊宸只参加了摇篮文学社一个社团。当问及为何能在百团纳新的众多诱惑中坚守自己,他这样回答:“到了大学,大家感觉事情好像都没有了,其实没有事情的时候才是事情最多的时候。你要学会去规划自己的时间,没有人能同时兼顾很多东西。”进入大学,尤其是初入大一,很多人都高估了自己对时间的掌控力,很容易被浪潮推着走,把自己“搞得跟忙”,但是大一结束却发现什么都没获得。“所以,就加一个,并且很认真地投入,积极交流,为社团做一点事情。”这是李昊宸对于自己社团活动的总结。



对于李昊宸而言,写作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就如《文心雕龙》中所说,写作要重视文学的体要与作者个人的体性,并使二者熔炼于一体。“一定要重视这个修炼的过程,认真打磨自己的每篇作品,虚心面对文字,而不是漫不经心地写。”这是李昊宸的创作原则,也是他给每一位有心写作的同学的一点建议。


“我们大文院能给很多人以发展的可能,尊重并允许多个发展维度,这是文院作为百年老院的开阔视野。”他希望以自己为例,和大家共勉,坚定信念,找到自己的钻研方向,朝着每个人自己应该发展的样子前行。


以诗发声,在支教中成长与反思


今年七月,李昊宸刚刚结束了在他山中学的支教之行。谈及为什么会选择支教,他提到是初中老师对他的语文学习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他也想将这样的启蒙带给别人。“能不能把我初中老师在我身上实现的事情,在另外一群孩子的身上实现,能不能在这些人中发现一个当年的我,这是促使我报支教保研的最大原因。”


拓展


同时,他还提到,支教也是一个让他打开自己,拓展自己的机会。“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对外的,一个是对己的,对外应该尽可能地关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为更多人发声。”作为一名在城市长大的学生,支教地很多事物是他原先没有太多接触过的。“但是现在这些人真实地在我面前存在着,我无法视而不见。”也是在支教之后,李昊宸的创作中增添了更多关于日常人物的作品。


经历


而后来李昊宸反思这段支教经历时,反复思考的就是他们到底带去了什么。“我们一年能做的东西太少了。最初我想改变所有人,后来想能改变一两个就好。”那里的学生普遍缺乏信念感,往往在被动地学习和生活,对未来普遍没有自己清晰的规划。“我感觉一年时间太短了,即使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门,在我们这些支教老师离开后,这些孩子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应该不仅仅停留在给他们以希望,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坚守希望。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所以,在支教临别之际,他特别对学生们表示,希望有一些人,能够记得这一年他带来的一些改变、启发和收获,两年之后走出这个大山。“你们一定要试着走出去,这样视野会更开放,至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们正在生活的这个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


﹏﹏﹏﹏



谈及未来的发展计划,李昊宸希望能够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输出一些好的作品。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沉下心来好好读书,认真写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李昊宸本科以来最喜欢的一句诗。记录一路上的风景,做一个文学旅途上的“行人”,他必将步履不停,高歌前行。


文字:苏琬童

图片:苏琬童 李昊宸

排版:韦涵诺


往期精彩推送:

一部现代经典的诞生——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八十周年主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文院来稿丨周·恒

文艺体温丨听过这首歌 其他就都成了将就

引领生涯,成就梦想——第四届生涯宣传周之现场生涯咨询日活动开展

点在看,一起感受诗词魅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