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十六期师说——语文教学要注重结构的设计

永远陪伴你的阿文 华师文院 2021-03-17



这两次听郑老师的课我都觉得收获蛮大,并且我要好好消化。下面呢,我来说说基于语文新课标的素养教学,我到今年教学已经30年了。核心素养是什么?它是学科育人架构下的价值观念。


01

语言构建


再看他的主题词,语言构建,整理交流与语境。现在高考的考向很注重现实的环境,特别是今年的高考题。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语言建构是很重要的,刚才郑老师说有的课不像语文课,而是历史课、思政课了,那是因为他们没能设计相关架构。有的学生通过鉴赏语言而走进文本,所以我们不需要搜集很多的文本来让学生去阅读,而是通过一篇文本来让学生了解相关文本的概念,我们的新课标非常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修订教材之后我们的课本没有了逻辑课,所以也要在考试中体现这方面的培养。大家希望用立场、态度来代替逻辑事实上的推理。


02

语文活动


第二个核心概念就是语文活动。课本中的语文活动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活动与探究,这次课标修订之后,语文活动出现了相应的一些调整。很多专家不理解,认为这样是让学生不注重阅读,只是一味地瞎搞活动。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语文的主征地在哪里?在课堂。无论什么活动,都不能抛弃文本。研学、交流是必要的,但这和文本的学习与写作,我更愿意称之为“非常规的活动”,事实上的语文教学,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文本来传递知识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三项活动都离不开文本。这是语文能力的输入和输出。我们从那个生活中可以学语文,有这么一句话:“人情练达皆学问”,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还是要回归课堂和文本,扎扎实实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阅读写作是很重要的。


03

学习任务驱动


第三个就是学习任务驱动。在这里我们分为四个概念。这是课标中新的概念。以学习能力为导向,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样就是学习任务驱动。它涵盖了我们通常讲的实用类文本,论述性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再有,这就是我们的18个任务群。再往下看,设计任务群的初衷是什么?强调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他追求的是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文化素养的追求,他不是学科技能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改革变革教师单一的讲解的现状的方法。所以我们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今年暑假,广东教研群体受邀去北京调研,我也同行参观。大概去了六所学校,休息的时候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北京的教学好像没有比广东好。老师的水平都很高。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得都很嗨,但是学生在底下睡得也很嗨。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来评价一堂课的时候,是评价这个老师的语文表达能力很强,还是以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水平有没有提高为标准?教学,教学,老师是来辅助学生学习的。所以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时刻关注学生的想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我们经常上完公开课后,课后老师会说感谢学生的配合,但是学生为什么要配合你呢?这是很荒谬的结论。老师是来辅助学生学习的。


我们现在需要希望达成的学习的方式是这样子的。以语文学生语文学习素养为纲。强调的是这个如何理解任务,做任务必须包括学科知识。任务一定要和内容匹配,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相匹配。举个例子,现在很多老师在开展《红楼梦》的阅读。很多老师给学生补充的资源提供的建议很多资源都是博士生论文。这些博士生论文是高中生读的吗?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替一个高中生想,以我们学校为例,一天要上九节课。学生累不累?有很多人以民国为例子,民国产生很多大家,但是民国能上学的大多都是精英。现在教育是普及。再有现在学习的很多内容是民国时期学生所不需要学的,比如计算机,微积分。如果让高中生来读《红楼梦》,读上一两遍是好孩子,把经典章节读上三四遍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孩子,但是如果多上七八遍,这个孩子有问题。孩子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让他去读大量的博士论文,可行吗?我这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无禁区,阅读无限制,作文无模式。这是我20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但是阅读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要有范围的,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应该还是尽量让学生去读经典,读他喜欢的经典。



我们怎样去教书?一定是要整合的,关联的。教的内容是整合的关联。要尽可能的结构化。

举个例子,比如在《我与地坛》备课过程中,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于是我就设计了四个关系,“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母亲的关系,“我”与命运的关系,我和史铁生的关系即我与文本的关系。当然前两个是最重要的,第三层是升华过来,自然而然到了第三层。这样就做到了一篇文章的结构化,一堂课的结构化,就像一个专题阅读。像这种课,我只有一个课时。借班上课不现实。怎样做呢才能做到任务群的教学?体现课标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结构化,关联性,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文本。要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带入语文课堂教学。举个例子,在我们学习《雷雨》这堂课时,有个男同学评价周朴园冷酷狡诈,以为用金钱就能买得真感情。后来我把这个男同学叫到办公室,问他如果是他爸爸的老情人回来找他爸爸,他会怎么做,他既不同意把老情人领回家,又不同意用钱去打发他爸爸的老情人,这时候这位男同学才设身处地地理解了周朴园当时的心路历程,明白周朴园并不能简单地用冷酷狡诈来描述。


下面讲一下语文专题教学的设计,语文专题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在于设计大情境,大任务。任务设计的关键则在于整合,在于如何协调好子任务和主任务间的联系,抓住关键的连结点。


暑假的时候我做过一个案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用类交流与任务群的新闻专题》,这篇专题以抗战胜利74周年为大情境,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篇著名的新闻稿,大任务设计为纪念抗战胜利73周年的贺刊,由此写成了这篇教案。


围绕大情境和大任务,我设计的第一个课时是要求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的过程,再要求学生们找出一份近期的报纸,了解报纸编排的格式以及正反面的内容,在以小组为单位草拟一份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的特刊方案。第二个课时要求同学们浏览泛读涉及的五篇经典新闻稿,并要求同学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强调新闻真实性,历史感,倾向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举例体会“落日”隐喻的情感,发现两篇新闻中的作者情感,绝不离开文本作答。


你认为《奥斯维辛》最后的结局是否是野蛮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有哲理的思考。下一题,在对文章有深度的理解和解读之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新闻奖颁奖者,会对这部作品有怎样的评价。


以上学的都是关于写事的方法,接下来看看写人的材料。任务是这样的:阅读以上作品,选择并充实你的写作素材。第三个,上网搜集有关反法西斯的事迹。



前面说的都是纸质版本。课标的任务群之一:跨媒介阅读。第四个,选择你最喜欢最敬佩我的一位抗战英雄,为他作一篇小传。小专属于实用类文本的写作。


第二阶段了解抗战老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属于应用类实用类文本的写作,当然与价值观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抗战老兵或者其后代做一个采访。下一个,请同学们参观抗战纪念馆仿照以上写一则通讯。这还是围绕阅读与写作出的题。第四个环节,补充了《大公报》上的两篇文章,是当时很有权威很著名的两位作家写的。这几个是我认为近几年写的最好的新闻评论,梳理这几篇之间的区别。并完成表格。梳理它们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看着两篇评论是如何提出民主精神的。第五个环节,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当代年轻人,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评语。第六个环节,编特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一份优秀新闻作品的评奖标准。上网评出三篇最佳,选出来的这些都可以作为你的材料,补充版面。以小组为单位班级内进行展示。最后,在整个过程中,看看自己有哪些改变。第五个,回顾学习过程,写出反思杂记,进行交流。


结构性:比如写策划方案,让同学们知道怎么去做事。而且要按照计划方案去做。到最后,要看看计划方案的改变。这个改变有可能就是你在九课时的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第二,先编一个版面,最后整合成特刊。再来看文笔的组织。第二环节是核心的消息,人物小传。接下来是新闻评论,相对小传来说更高级。你的阅读也在提升。


以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主,间接的跨媒介阅读。


总结自己对新课标的认识:课表要求任务群的学习和教学,所以要求我们有很多专题学习群文阅读的课出来了。这是非常合适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不排斥单篇的阅读。群文阅读也一定是建立在单片的阅读基础之上,否则怎么会有整合呢?像我这个专题虽然设置了九篇阅读文章,但是仍有精读文章。只有在文本精读之上,才能够有整合有关联。


排版:江语堂

图片:杨婼彤

文字整理:师范生训测部


往期精选推送


第二十三期师说——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挑战与应对


第二十二期师说——语文课程的大视野


寓教于乐,教学相长——高级教师黄敏做客第二十一期“师说”


点在看,关注语文教学结构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