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竞波专栏|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不能说的《月光男孩》

2017-02-28 竞波 菁kids


尽管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闹了一出乌龙事件,但最佳影片奖最终颁给《月光男孩》,也确实了了许多影迷的心愿。之前,这部影片就已经获得9项提名,被很多媒体评为2016年最好看的电影,先不说它是R级,影片里关于身为“同志”的主人公从少年到青年,性取向的成长部分,让很多家庭在喜欢这部电影的同时,却又在“周末家庭电影日”上,自动屏蔽了它。可是,有些大人们看似不能言说的事情,在孩子心里就真的犹如我们想象般那么纠结复杂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菁kids》前执行出版人、专栏作家竞波的文章 “不能说的《月光男孩儿》”,16岁女儿的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两个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了。在她们的成长中,有些话题至今很难和孩子讨论。比如,关于性别认定,和性取向。


虽然自认心态开放,也有不少同性恋同事和朋友,但一想到性取向多元化会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心里还是紧张的。


这种紧张不完全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国内长大,“传宗接代”、“男尊女卑”、“妇女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老传统,早就被我父母那辈儿打破了。他们那时候可遍地都是女汉子啊,哪儿有这么些高学历家庭主妇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也很难以“正统”自居。小时候确实被教育要保守正派,穿衣要无性别表达,异性恋爱都是不良行为。可是,在海外生活多年,再加上随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各种理念颠覆,正统实在是渐行渐远了。


更不能自认主流,多数不见得就有真理,传播量大的也许是水军呢。


在这一点上,还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坚定又干脆,教会有教规,孩子要遵守,不用管以前如今以后,没那么多可说的。


近年来强调开放包容,不能非黑即白。性别也脱离二元制,被分为生理性别(sex)和心理性别(gender),两者不一定相同,也可以在两极之间光谱变化。性别多元化的理念,进入大学、高中,近年到初中,甚至小学。这于我,挑战不小,尤其想到自己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对于生理性别,比如“谁是女孩,谁是男孩”,幼童在学龄前就认知完成并稳定下来了。心理性别,“我是一个女孩”,“我是一个男孩”,也差不多同期完善。传统的性别教育强调“性别认同”,也就是说男孩子要像个男孩子的样子,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一定要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如果哪个男孩子喜欢芭比,哪个女孩子不爱穿裙子,哪怕只是在某个很短的发育阶段,家长首先的反应就是如何纠正。


这样的理念,面对受到多元化教育的90后00后们,就产生很大问题。比如去年美国大选之前,那篇“我为什么选川普”在微信朋友圈有不少转发。作者罗列的五大理由之一就是奥巴马的厕所法案,认为“民主党爱心泛滥到没有原则,居然制定法案让孩子们按照自认性别上公厕”。12月3日台北宗教和家长团体集会,反对教育部将“同志教育”和“多元性别”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在这样的转发和集会中,参与的年轻孩子大多站在家长的反对方。


也许,自己的紧张根本来源于这样的“二元“思维。比如,我担心的不仅是多元,还有“直与非直”。



这可不是个立刻就有答案的问题。性取向的认知,要到青春期甚至以后。从认知到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比较公认的研究结果是,对于性取向,父母无法影响孩子。论据之一为,在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90-95%仍是异性恋,和异性恋占总人口的比例没有差别,这基本上否定了同性恋家庭会鼓励孩子同性恋,导致同性恋越来越多的观点。


影响有限,等待期却是漫长。有时候忍不住试着问问孩子,招来长辈们说没事儿找事儿,问那个干嘛。孩子们很敏感:“妈妈这是我自己的事”,或者直接回问,“妈妈你在怕什么吗?”


大道理没有,真实的感受是,我,我怕的是你们将来的选择,会受挫,会带来社会压力,也许会过一种很艰难的生活呢。作为妈妈,谁不希望孩子生活得顺利平安?(在逻辑上,这和“希望孩子上藤校从此一帆风顺”是一样的。)


才过13岁,神经大条的小女儿表示理解。但她接着说,“LGBT我知道,朋友告诉我的。我也听说过他们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事。但现在,在我周围,没有人认为性取向的不同是什么大事儿,没有haters,没有人因为这个充满仇恨,也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可八卦的。所以我想,无论我将来怎么选择,都没事儿,你都不用担心。还有,我每天好玩儿的事儿太多,这根本还不在我考虑的范围之内呢。”


年末年初,节日多,美国有不少新片赶着评奖旺季上映。我是个电影迷,每周都忙着看影评选电影,然后全家一起看。其中有一部被很多媒体评为“2016年最好电影”的《月光男孩》,我却只字不提。当然影片评级为R(Restricted, 限制级,17岁以下需家长陪同)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影片里关于身为“同志”的主人公从少年到青年性取向的成长部分。


孩子爸爸说,“这样监管有用吗?如果这部电影得了奥斯卡,你哪里屏蔽得了?”果然没多久,“月光男孩”就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片,以及9项奥斯卡奖提名,在各媒体上的海报很大很耀眼。


一个安静的下午,我和16岁的大女儿边吃水果边聊天儿,不知怎么,就坦白了自己关于“月光男孩”的小心思。


大女儿沉默了一下,慢慢说:“妈妈,你没法封锁的,我早就知道这部电影,到处都有文章介绍呢。”


“性教育方面,你没有给我讲过什么。记得初中的时候,老师讲解生理构造,我吓了一跳,全班好像只有我一个人那么吃惊。不过这都没关系,不用自责。”


“但是有一点”,她的小脸严肃起来,眼睛看着我。


“我希望你能早点告诉我,恋人、家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比如同性恋尽管是少数,但是存在的,一样应该尊重。我小的时候不知道也不懂,觉得很奇怪,很可能跟着同学嘲笑过他们,无意中伤害了他们呢。”


“还有,那个,如果我说自己是异性恋你就一下子放下心来,特别高兴的样子,还是不要这样了吧。我的朋友们很多元,这对他们也算是一种歧视。”



⊙文章版权归《菁 kids》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竞波  北京人,1990年赴美留学,2004年随全家搬到上海,加入英文家庭杂志 《Shanghai Family》,撰写专栏并负责发行和广告。2012年搬回北京,作为执行出版人参与创建《菁kids》杂志及其数字媒体平台。2016年再次迁居美国硅谷。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可爱女儿。




《菁kids》2017 年3月刊 《谈“性”,色不变》中的热文正在持续推送,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读更多有关家庭性教育的文章。




购买杂志,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下单。


❂ 菁彩好文

北京小升初:10万个家庭争夺国内最优质教育资源,为何反成困局?

到底几年级把孩子转到国际学校比较合适?

送孩子去上奥数班的,都是“虎妈”么?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www.jingkid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