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准备没做好,不要送孩子读美高|2018国际学校博览会论坛系列三

2018-01-18 菁kids 菁kids



 


送孩子读美高,去一个更为国际化的环境求学,为未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 愿望是好的,但,这适合于所有的家庭吗?你如何知道这条路是适合孩子和整个家庭最明智的决定?又如何能确保孩子在步入崭新的环境时还能保留原生家庭的信仰和价值观?对于孩子远在他乡的生活,你又该如何参与其中?


在2018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上,海德京华国际双语学校执行校长Jennifer Sachs女士就此话题展开深入且细致的分析:送孩子读美高,家长该如何做准备?


主讲人| Jennifer Sachs女士

现场记录|岳智慧   编辑|齐琰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一名老师,所以我既可以从一个妈妈的角度、也可以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孩子们在教育中所面对的问题。

1991年,我来到北京,之后一半的时间在中国,一半的时间在美国。我并不觉得西方教育或某一个教育体系是完全对的,相反我觉得我们要寻找的,其实是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体系。比起十年前家长的诉求,今天的家长,在做法和想法上都大有不同。十年前,学校是否能教会孩子英语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但现如今的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们了解的资讯更多,分析的角度变得多维化,学校的类型也十分丰富,国际教育、双语教育、寄宿学校、还有各式各样的培训中心,在如此繁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中,家长该如何为孩子做出明智的选择?

不少家长打算送孩子读美高,可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是既适合孩子,同时也是适合整个家庭的好选择?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如果分析下来答案是“是”的话,那么接下来再考虑,何时出国才是最合适的?

父母自己的承受力


首先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父母自己的承受力。我的大儿子在美国读书,我非常希望告诉大家,我作为妈妈,为孩子做的这个选择是完全成功、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今年圣诞节他回来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他已经长到1米86了,看上去高高瘦瘦的,我抱着他大哭,那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思念。

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孩子是否能顺利在国外读下去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孩子适应的很好,反而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送孩子出国读书之前,先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准备好让孩子离开身边了?有的妈妈说,我一直是为了孩子做事儿,孩子离开之后,我该怎么过日子?我最近听一个家长说他的儿子去了瑞士住宿学校,去了两个月没给妈妈回电话,妈妈担心死了,但是孩子学习生活和玩的都很开心很快乐,这说明孩子已经有能力适应了,但是父母还没有准备好。

别代替孩子做决定


送孩子出国读书前,一定 39 38116 39 15231 0 0 3763 0 0:00:10 0:00:04 0:00:06 3763理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去国外?要和孩子提前沟通好,不要代表孩子做决定。孩子在国外读书不开心不顺利的后果可大可小,严重时可能还会影响亲情关系。所以,前期的沟通很重要,别想着试图控制孩子

举例来说,在国内,家长可以设定门禁时间,但孩子独自一人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时候,家长再去给她设定门禁时间,基本上没这个可能。还有的家长说,我让女儿去美国读书,但不让她嫁给美国人,同样的,这也是无法控制的。

家长控制不了孩子,所以别代替孩子做决定。如果决定把孩子送出国门,一定要抱着让他自己独立成长,独立解决问题的愿景。

深入分析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


其次,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是作为是否可以独立出国读书的重要考量因素。孩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很外向还是内向?是否爱交朋友?一个人在外会不会时常觉得孤独?先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再考虑把孩子送出国门。

我的三个孩子脾性不同,如果选择同一所学校,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同是一个坐落在偏远地区的学校,依照我孩子们的性格,老二喜欢动物、大自然,把他送去这样一个环境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老大喜欢跟朋友吃饭聚会,他在中国长大,如果是麦当劳外卖都到不了的地方,他真的受不了。而且我们不能小看吃饭的问题,饮食习惯和方式代表着孩子的背景文化,孩子吃不到中餐很难过,也并没有及时跟我们沟通,并且他在北京有两三个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忽然间去了国外,没有朋友了,他感到很孤独。而等到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时,已经错过了转学的最好时机。

虽然从整体上看,这谈不上是一件失败的事情,但是从中我们可惜分析出一个道理:别觉得我们很懂孩子,或盲目认为我们的选择对他来说没一点问题

价值观、文化归属


高中出国,孩子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的价值观、文化归属是否会发生转变?有些家长很担心孩子到美国或加拿大去读书生活,会逐渐丢失中国文化,变成一个外国人,从而疏离父母?

有一些品质是孩子从原生家庭中带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好品质,比如尊重别人、帮助别人等等。所以作为父母并不需要特别担心,认为孩子离开自己身边会忘记他是谁,忘记他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家长对孩子这一点很有把握的话,那么一点也不用害怕孩子到了国外会被改变。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把握,那就要好好审视你和孩子的沟通、以及亲情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

一定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在国外,家长如何知道他每天在做什么,怎样参与到他的生活中?如何与孩子沟通、与学校沟通?遇到问题,家长如何在第一时间帮助他?

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是家长必须要做的事情。孩子到国外读书,家长有可能面临语言问题,作为家长要考虑,如果家长没有语言能力,是否要找一位翻译来做必要的沟通。不管怎样,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要尽可能多的跟孩子交流,跟学校交流。

很多留学失败的例子,都是因为缺乏沟通而导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参与他的生活,并不是控制他。参与他的学习和生活,是为了跟他一起分享,帮助他的生活、学习甚至学校变得更好、更强大。

无所释放的压力


很多的家长有一个误区,去国外读书的压力会比在中国应试中考来的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我曾遇过一个女孩子,在北京读书时称得上学霸,然而到了国外却不那么理想,上课跟不上,也不敢跟家长说,最终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不得不选择回国。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去承受这份压力,如果抱有怀疑,倒不如在国内先找一所国际或双语学校过度,一方面减少一部分压力,另一方面为出国读书做相应的准备,等到大学的时候再出去。

学习独立性


美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这一点也成为孩子是否适合出国学习的参考标准。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解决?孩子的英文水平怎么样?学习态度如何?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

很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便开始盯着孩子做作业,双语学校作业相对少一些,通常会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公立学校通常压力很大,父母和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压力。如果没有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么到了美高之后是难以接受的国外的学习的。

我认识一个学前班的孩子,刚开始学横竖笔画时老师定的作业很多,他自己没有独立完成。几天后老师告知爸妈,孩子必须得完成这个作业。于是妈妈跟着孩子熬到夜里一点半,盯着他做作业,而这个孩子还没有到6岁。


如果,排除不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家长该如何探求接受国际教育的可能性?

国际、双语学校是一个选择。在京的国际学校只招收纯外籍的孩子,双语学校既可以招收中国孩子,也可以招收外籍孩子。目前在京的大部分学校属于后者。那么双语学校如何选?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己的孩子?在择校时,作为家长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一个学校的口碑再好,它一定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吗?答案是否定的。排除经济因素,作为家长,先分析一下孩子的性格,再考虑清楚孩子未来的受教育方向,从以上谈到的各个细节入手,然后再去找与之匹配的学校。

什么时间出国


当然小学、中学是完全可以考虑的,但是有一个中文的问题。孩子的中文还没有完全掌握,很可能会渐渐丧失中文的能力。

有的家长考虑把孩子送到寄宿中学,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到4万的孩子去那里读高中。当然大部分孩子是上走读学校、或在寄宿家庭,真正上寄宿学校学校的很少,而且有一部分寄宿学校无法考虑。我个人不太建议寄宿家庭,如果要我推荐,我首选寄宿学校。

我认识一个昆明的孩子,9年级开始在美国读书,昆明是一个特别暖和的地方,而这个孩子去了美国最冷的地方。他到美国的第一年非常低落,环境的反差让他很不适应。而且学校要求他每一天早上都要帮忙,为学校里的农场做工。但是他告诉我说,Jennifer我真的很开心有幸上了这样一所学校,我学到很多东西,我自己能做饭,能织布,这些技能让我这一辈子都受用,所以我一点都不惧怕,会勇往直前地走。

如果未来打算送孩子读美高,我建议最晚五年级先从公立学校转入双语或国际学校。一般五年级是掌握语言能力、学习状态的阶段,六年级开始准备“2+2”模式:国内和美国各两年,或者是从国际学校直接申请美国大学。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留学失败又回到国内学校的可能性。

美高如何选


读美高,大部分家长的目的是寻求一个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同时提升孩子的英文水平。西方的教育方式并没有那么简单,英美不同,美国各地区高校也不同,所以家长在选择上角度很宽。有的学校资源非常丰富,200多名孩子,开设220多门课,几乎每个孩子的课程表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大部分的学校是常规类型的,总的来说,比国内选择性更宽一点。


美高和美国的教会学校有什么区别?


Jennifer Sachs最大的区别是费用,美高平均四万八千美金,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国际学生应该是六万左右。教会学校一般是走读的,要住寄宿家庭,费用一般低很多,我了解到的最低的大约是一万六千多美金。但是对于教会学校,我的建议是,如果家庭有相同的信仰,比如天主教或基督教,那么去教会学校完全没问题;如果没有相同的信仰,可能会有别扭的地方。

美国和英国拥有不同的教育体制,那么孩子高中阶段选择IB或A-level是必须有针对性的吗?去美国和英国读书,需要考虑哪些不同的因素?

Jennifer Sachs英国的学校,有一些有将近800年的历史,但是几百年来它的教学方式鲜有改变,越好的学校越保持最早的教学方式。美国是相对年轻的国家,所以无论美高还是大学,相比之下是比较多样化的,当然学校与学校之间也不一样,总体来说跟英国比较的话,更多样化。

就申请大学来说,英国大学在报名时就必须定下所学专业,美国不同,进入大学不需要指定专业,并且专业也可以改。

就选择课程来说,英国的教育,16岁时必须得有偏重,比如数理化或者是文化课。IB课程必须包含数学和语文,而A-level不同,如果学生一点都不想学数学,那么是可以放弃的。

美国的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有什么区别,怎么选?

Jennifer Sachs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我身边几个大学顾问,更偏向于小规模的大学,特别是专业没有完全是定下来的。其实在美国,哪怕我51岁了,我申请工作时从来没有一个人问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他们根本不在意,更不会问你上的是拿个高中。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考虑孩子未来是打算回北京做事儿,还是继续在国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以针对性的规划和选择。如果继续在国外工作生活,这个问题不那么重要,学校规模的大小可能是最大的不同,选择的课程有的偏数理化,有的偏文化课,专业性更明确。



Jennifer Sachs

Jennifer是一位在北京从事教育行业超过25年的美国人,毕业于美国古彻学院,荣获英语和文学学士学位,并持有蒙台梭利小学教育研究证书

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Jennifer还曾亲自为数百个家庭提供过包括教育计划、学术需求及国内外择校在内的专业教育咨询服务。作为三个中美混血孩子的母亲, Jennifer对海外留学择校时家长产生的各种困惑和烦恼深有体会,曾走访了美国60余所寄宿学校以及中国的众多国际、双语甚至公立学校,从而研究中国当地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西方教学环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Jennifer 常年与众多国内外教师沟通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分析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从而设计出一整套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融合了中西方教学精华的成功教学模式。


Jennifer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她有三个儿子,老大已经快17岁,三个儿子都在中国的节日里出生,两个孩子在正月十五出生,一个孩子在中秋节出生。Jennifer的先生是北京人,生日正巧是在万圣节。 



热门阅读

点击题目阅读

家长和孩子聊国际课程系列之一:什么是多元智能?

家长和孩子聊国际课程系列之二:什么是瑞吉欧?

家长和孩子聊国际课程系列之三:什么是蒙台梭利?

家长和孩子聊国际课程系列之四:双语教育优势在哪里?(一)

家长和孩子聊国际课程系列之五:双语教育优势在哪里?(二)


探索华人教育的下一步|2018国际教育博览会论坛系列一


揭秘赫德学校的全课程|2018国际学校博览会论坛系列二

菁kids

www.jingkids.com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jingkid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