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完美母亲,但工作中激情焕发的自己更能获得孩子的认可!」 | 榜样父母系列
焦虑,已是一种都市病,尤其体现在父母身上。当教育孩子失去掌控感时,当与“别人家的孩子”暗战中遭受挫败时,当发现职场技能在家中无计可施时,每一位父母都成为一座孤岛。事实证明,将救赎寄望于孩子、托付给学校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们坚信:家长的自我成长才是教育的原动力。因此,菁kids策划了“榜样父母”专题,我们采访了100位具有成长意识的父母,他们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是父母焦虑症候群的一剂解药。
文 | Zoey 曹雨田 图|镜谜 bing
没时间焦虑的“被动创业”妈
我会跟女儿说,妈妈真的很忙,不能像其他妈妈那样天天送你去上课、陪你写作业或者经常去学校参加PTA的活动。但我希望你知道,这么拼命地工作一方面是我真的很喜欢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也想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我作为家长的责任。而学习是你的事情,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获得知识,遇到困难怎么解决,这些都需要你学会独立面对。但不要忘记,如果需要任何帮助,我都会在这里。
△《菁kids》的创始人兼出版人Toni
作为《菁kids》的创始人兼出版人,每天与众多“高知妈妈”和国际教育圈子打交道的Toni,似乎理应成为一位比大多数女人更关心孩子的教育、比大多数母亲更下功夫培养孩子的“精致妈妈”。但现实却是,坐在对面的是一位身着简单休闲服、素颜、没有太多晒娃欲望、对工作充满激情的职场女性。
Toni原名马春蕾,18岁上大学前的日子都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小县城度过。骨子里崇尚自由平等的她喜欢被别人直呼其名,公司里所有员工都直呼她Toni , 如果换成中文名字,大家不好意思直呼“马春蕾”;而被称为“马总”是她不喜欢和不习惯的。如果首次见面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叫她“马总”,她都客气地跟对方说:“叫我Toni或者马春蕾吧。”
“我从不纠结于女儿的成绩,几乎不辅导她做作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陪她去进行花样滑冰训练,我也时常带着工作去,在冰场边上开电话会议、回邮件。”Toni分享了她一天的行程:早上六点半起床,此时先生Mike已经起床一个小时,一起吃简单的早餐,甚至只是一杯浓咖啡,然后边洗漱收拾边跟父女俩聊天,一个多小时后到早上八点,女儿独自步行到离家五分钟路程的京西学校(WAB)上课,她和先生则一起坐网约车奔赴俩人共同经营的公司——True Run Media,开始一天的工作。到了傍晚时分,根据工作的繁忙程度,两人会交替提前回家陪伴孩子。而最近这段时间,根据俩人的分工,由Toni主导的“JISE2019菁国际学校博览会”项目进入紧张筹备阶段,那个按时回家陪孩子的人,常常是Mike。
△“榜样妈妈”为JISE2019菁国际学校博览会打call
为了坚持学校必须离家近的择校原则,在年初确定了女儿初中去WAB后,Toni 在夏天度假前把家从CBD搬到郊区学校旁边新租的公寓。 新家离学校五分钟,到三里屯的办公室早上打车要40-50分钟,晚高峰下班就更不靠谱,赶在傍晚6-7点回家,要在路上堵一个多小时。“早上进城车上那40分钟是在手机上处理工作和开电话会议的好时间。”Toni跟Mike尽量避免在车上谈工作,搞不好就容易起争执。而踏进办公室后俩人更容易实现从夫妻到合伙人的角色转换,沟通起来更加理性守规则。
俩人共同经营的公司True Run Media拥有三个垂直媒体平台:thebeijinger、beijingkids和菁kids,是面对国际化人群和用户,通过分享信息、挖掘故事,组织线下活动和提供线下服务,来引领国际化生活方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的公司。
“公司最初的英文项目thebeijinger和beijingkids是我先生的孩子,菁kids才是我的孩子。Mike是公司真正的创始人,我完全是在加入他之后‘被创业’的。 结果就成了如今事业家庭双重绑定的状态。”Toni 打趣地形容二人在事业中的角色。
△ thebeijinger、beijingkids和菁kids
公司首个媒体产品是thebeijinger,目标是为了帮助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更好地享受本地生活。thebeijinger的诞生,缘于Mike早年在台北的经历。大学修新闻专业的波士顿男孩,毕业后到台北师大进修汉语,20多岁的他被当地的传统和流行文化吸引,在台北生活得如鱼得水。但去酒吧的时候却发现聚集在那里的外国人大多沮丧落寞,抱怨台北的生活无聊透顶。万般不解又充满好奇心的他很快找出原因:这是因为自己会中文,可以获取当地关于文化和娱乐的信息,而那些不会中文的外国人却是两眼一抹黑。
当时,台北有两份英文报纸,只报道全球的时事新闻,丝毫不提台北当地的生活娱乐,仿佛那是不存在的角落。看到需求的Mike,说服自己当时兼职的英文报纸,允许他开办一个生活娱乐专栏,后来发展成台湾首份英文生活娱乐周报,自己担任主编。当他5年后离开台湾时,台北外国人圈子的最大变化是大家都快乐起来,真正开始享受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并参与到本地文化共建中。
“那种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影响力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的经历,给了他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这决定了他之后的职业和事业的方向。”Toni 说,“这也是始终支持我们经营事业的基础和方向。”
2000年,在美国读完MBA学位后Mike来到北京,进入一家本地英文媒体做主编。2001年夏天,互联网泡沫破灭,梦碎英文门户网站的媒体被转手,Mike和所有外国高管悉数被裁。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创办了True Run Media, 当时的目标就是做一本北京最好的英文生活娱乐信息杂志,重温当年在台北给外国人社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充满成就感的经历,这就是如今thebeijinger的前身。
beijingkids最初是从thebeijinger 的用户中细分出来,早在2003年Mike发现,虽说都是外国人,但是住在顺义别墅区的外国家庭和住在市区的年轻外国人,生活方式和对内容信息的需求完全不一样,基于市场细分的原则,Mike决定创办针对外国家庭生活方式和教育需求的beijingkids,细分用户后的thebeijinger 则专注于提供新潮的、跟家庭生活无关的娱乐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信息和内容。
“创办菁kids是让我真正找到自信、并且接受自己是谁的过程。”Toni说这是自己最近才理清楚的认知。2001年加入Mike的创业团队,Toni在之后的日子里,开始了跟Mike共事相知、恋爱、结婚、生子并共同运营公司的旅程。从2001年到2009年,他们一路经历了公司在业务上和外界环境中的巅峰低谷。“成为联合创始人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真不是我的主动选择,就是你嫁了一个人,遇到坎儿了,俩人一起扛吧,没什么选择。而且,在中国做生意,一个外国人肯定有很多搞不定的地方。”
Toni 说自己在2012年36岁创办菁kids之前,大多数时候都在质疑自己是谁,到底在干什么。她从来不觉得这份事业是属于自己的,那不过是替先生Mike背了一个公司,挂了一个联合创始人的名头。“跟Mike相识并相处的前10年,都是他在我身上看到某种潜力或者能力,然后告诉我并推动我去做。”
2009年感恩节全家去买圣诞树的偶遇(点击阅读),唤起了她创办菁kids的使命感和动力:打造一个客观公正的平台,为中国家庭提供客观真实的国际教育和生活方式的信息、资源、观点和案例,引导中国父母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创办菁kids之后,得到读者和用户的肯定,我才真正感受到驱动Mike的那种使命感和自豪感。”她说。
△Toni一家三口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去做,真的是件幸福又痛苦的事。因为你总想做到最好,就难免忘我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但凡不撒谎的人都知道,所谓的事业和家庭平衡都是扯淡。对中国女性而言,一方面从小被教育自强自立不放弃事业,一方面又被期待做一个完美母亲。女儿小的时候,我也试图做一个完美的妈妈,不让阿姨带孩子、坚持母乳喂养到两岁都是我可以炫耀的资本,但也是不可重复的过去。”
公司的运营,让她必须在生孩子的前后都忙着工作。 2007年3月28日预产期当天,Toni还在跟合作伙伴见面。开完会,对方礼貌地问她什么时候生。“那人得知预产期是当天时,脸都吓白了,赶快叫了辆车把我送走了,估计是怕我把孩子生在他办公室。” Toni讲起往事忍不住哈哈大笑,结果女儿拖了5天才被剖腹生出来。孩子刚满月,她就开始在家处理工作。“没有当年我妈帮忙带孩子和Mike常年的支持,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她说,“创办菁kids后,我逐渐放弃了‘做完美母亲需要时时陪伴’的执念,因为我发现在工作中激情焕发的自己,更能让女儿认可并感到自豪。母女关系自然更好。当然了,我的幸运在恰恰在于夫妻创业和另一半的支持,Mike是真的爱孩子,没有他心甘情愿地支持工作和陪伴女儿,这些都不可能。”
工作中的全情投入让她没有时间为孩子的成长焦虑、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让她没有压力为孩子的成长焦虑。Toni调侃自己是个“没时间焦虑的被动创业妈”。
经历过抑郁和生死,
把孩子的教育目标放得更长远
菁kids的典型用户是经济相对自由,教育和职业背景都堪称精英的一线城市父母。日常跟用户父母互动的时候,Toni 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身边的朋友和菁kids 用户父母也会时常问她是否焦虑,而她通常扮演的是那个平复焦虑的角色。
“说生活和养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焦虑的时刻,是撒谎。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业,我的确能够放松,这可能跟自己从小的成长经历,以及十几年来跟抑郁症斗争并相处有关。当你经历了多年挚友的自杀离世,面对自己深陷抑郁谷底时的生死煎熬,最终每次渡过后,你就不会再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好、排名在哪里、18岁是否能上藤校。我更关注的是:女儿30岁时候的状态,她是否遭受抑郁症或心理问题的困恼,是否身心健康,是否能够坦然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并坚韧、健康、快乐地享受生活。”
“我一个十八线小县城长大的孩子,到今天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还相对满意。退一万步,女儿成长的环境和资源都比我小时候好,所以将来也不会比我差。”Toni的朋友说她这样的回答会噎死一大片人。“可事实就是这样,大多数父母的对自己的焦虑源于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意。所以,与其把焦虑放到孩子身上,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并接受自己,做孩子成长的积极榜样。”
小时候的Toni, 是众人眼里的“完美小孩”。“小学时候,我是那匹经常被老师拉出来当众溜的毛色发亮的马”她在一篇题为「运动、快乐和失败」(点击阅读)的旧文里这样形容自己。
当时除了体育成绩不达标,其他一切都很棒。“从小拔尖儿,活在众人的完美期待中是件挺要命的事儿。长大后你总有一天会为此买单。”Toni说自己成年后的完美主义,无法接受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以及从28岁开始经历的抑郁症,多少都能追溯到小时候“好孩子的成长经历”。所以,她甚至刻意让女儿在小学时不要当尖子生。“那种从小被过度期待和过度关注的状态没什么好处,我更希望她在成长和学习中享受到自由和心有余力的感觉。学习成绩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过度拔尖儿!”Toni 这两天刚看了一篇李银河老师的文章说“总想拔尖其实是个幼稚病”(点击阅读),她特别认同。
2017年4月,备受双向情感障碍折磨的十年挚友终究没能扛过去,切腕自杀,留下伤心欲绝的先生和两个未成年的混血儿子,老大是Toni女儿小W的发小。Toni第二天和全家一起飞过去,冷静异常地料理完一应后事,飞回北京的次日又去某金融俱乐部做了一场关于国际教育的分享。“然后我就陷入长达半年的抑郁状态,我把自己投射到了好友身上,以前几次陷入抑郁状态产生轻生念头时,我曾经一个个列出自己死后可以把女儿托付给的人。”而自杀离世的好友,位列托孤名单的前排。
“我最害怕的是把自己‘抑郁’的致病基因遗传给女儿,因为我有这样的家族病史。”Toni的父亲是她成长中最重要的人,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父亲,在念大学时,爆发严重精神障碍,企图从校园的烟囱顶上跳下去。后来休学一年治疗才重新复学。“从小到大,爸爸对我来说都是那个特别有耐心、特别和善的人。他在电业局做工程师,算是小县城里的知识分子,跟邻居孩子爸爸不一样的是,他总会花时间给我讲故事,陪我写作业,甚至替我完成一遍遍无聊的生字抄写,把我从无法完成作业的绝望中拯救出来。”可父亲在她上高一的某一天,留下遗书,不辞而别。因为当时他再次遭受到抑郁症爆发的折磨很久,而受困于病耻感,未去求助就医。
在家人疯狂寻找一周基本陷入绝望的时候,父亲又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原来他在威海的悬崖边埋好身份证,徘徊犹豫的三天,想到了家里那个尚未成年的最小的女儿,Toni。
“前些年几次陷入抑郁又挣扎出来后,我面对先生和女儿总会心怀愧疚,觉得自己毁坏了他们本该美好的生活。”Toni回顾,“我告诉Mike自己特别害怕遗传给了女儿抑郁症基因。他说,你不用担心,一定会遗传的,你唯一能做的事儿是在活着的时候向她证明,你不会被抑郁症打倒,未来当她长大遭遇类似状况困扰时,能把你当成榜样和可以追随的人,跨过那一关!”
“那一刻,是醍醐灌顶!”Toni说,Mike是她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安全网,更是关键时刻那盏灯的开关。“Mike的话让我在骨髓和灵魂深处感悟到逝去的父亲给我的爱:从离家出走试图告别人世,到忍受精神健康的折磨,回来陪我生活到我的20岁…… 没有经历过抑郁折磨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这份爱里承载了多少痛苦与煎熬。”那一刻也是Toni 可以坦然面对抑郁症,接受自己是谁,决定向周围的人和自己能影响的圈子,普及抑郁症及精神健康知识的开始。
“抑郁症当然有遗传基因,但是否致病,跟每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也有很大关系。”为了自救而开始深入学习精神健康知识的Toni也因为工作原因,关注到那些一路努力学习,考入国内外名校后,却饱受精神健康困扰,学业和健康都难以为继的孩子和案例。“每个人都喜欢谈成功故事,对于失败的案例却很少分享。如果有更多父母关注学习这些案例,就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远离学霸和名校情结,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关注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纠结于当下的考试成绩和未来能去的学校。”
在抑郁症的康复过程中,Toni接受并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CBT)。“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接受真实的自己,非常重要。”她说,“我会花大量的时间跟女儿日常探讨,如何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和我们所在的环境和世界,这远远比关过度注学习成绩,整天焦虑去那个学校更重要。”
“经历抑郁和生死,让我能把女儿的教育目标放到更长远的时空里去考量,相比18岁考上什么大学,我更关心她30岁时的状态,更希望她能健康并且淋漓尽致地活过80岁。想到这儿,就不会再焦虑。”
呼吁父母成为榜样,
让全职妈妈重入职场
Toni带领团队正在紧张筹备的2019菁北京校博会,提出“教育不止择校”的大会主题,号召所有的父母“改变从我开始”,关注自我成长,做孩子的榜样和动力,而非成为一味要求孩子的压力机。
“我身边的父母,尤其在职场非常成功的女性,因为照顾孩子脱离职场后,或失落苦闷,或把无法施展的职场能量全部集中到孩子身上,自己无限焦虑,孩子不堪重负。这实在是社会、女性和孩子的三重损失,我能有所行动做出改变。”Toni和团队共同策划了“100位榜样父母的故事”和“2019校博会养育论坛”,希望通过分享榜样父母的故事和现场讲座给更多的父母带来启发和力量。
“除了号召并引领父母关注自我成长,做孩子的成长的榜样,减轻无谓的焦虑外,我还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呼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帮助那些有职业能量和事业追求的全职妈妈以合理灵活的方式回归职场。”
策划这场活动的,除了True Run Media 的全职团队,更有两个典型的榜样妈妈:JISE公关总监穆穆和JISE品牌总监朵姐,在成为妈妈之前,她们分别是最知名时尚媒体的出版人和顶尖日企的品牌部长。孩子的诞生,让她们从自己最热爱的工作和职场中退出,承担作为母亲养育孩子的责任。全职陪伴孩子的时光,当然有快乐喜悦,但同时伴随的是满身能量无处施展的沮丧。
“她们渴望出来工作,最核心的诉求根本不是收入,而是那份工作中带来的成就感。而她们专业经验、职业素养和能量爆棚的全情投入,是很多全职的年轻员工望尘莫及的。我需要做的,只是给她们一个机会、一份信任、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方式。”Toni说,“我希望2019年能够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企业接受这种工作方式,让更多的全职妈妈能够有机会有平台,释放身上如爆发的火山般的能量。”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JISE2019)
2019年2月23日、24日
北京嘉里大酒店
家庭报名通道启动
购票请扫描或识别以下二维码
↓↓↓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访问 jing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