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4岁作曲,年少获奖,征服中央音乐学院江定仙教授
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1940年出生于重庆市,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其主要作品有《青春》、《摇篮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等。
作为官方和民间同时认可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谱写了大量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音乐作品。其中的许多歌曲不仅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流传到了国外。然而,在这众多的曲目中,你知道施光南的“处女作”是哪一首吗?
由于施光南的母亲工作繁忙,1944年,四岁的施光南便上了小学。他的老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毕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发现小施光南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后,她便格外注意对他的音乐启蒙。
一天,小施光南在家中随便哼唱了一首曲子,在得到母亲的鼓励后便将这个曲子记录了下来。第二天,他在学校里哼唱这首曲子时,被那位女老师听见了,女老师对他说:“这段旋律虽然不及莫扎特的神童曲,倒也有点春天的情趣,就取个名叫《春天》吧。”之后,回忆起这件事情,施光南说:“这就是我的处女作。”
1945年的4月4日,施光南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重庆市中小学生歌唱比赛,凭借这首自己创作的曲子,这位年龄最小的参赛者获得了小学乙组第二名,得到了一个大木马玩具。
在中苏关系变得友好之后,俄罗斯歌曲便在中国传唱开来,施光南也开始给报刊上的苏联小诗谱曲,而他“乱七八糟”的笔名也多了起来。
一天,正在上课时的施光南抓住灵感,在反复琢磨之后便写下了曲谱,这便是那首《懒惰的杜尼亚》。没过多久,施光南就看到一条消息,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获奖节目,将在人民剧场汇报演出,而在节目单上赫然有着一首《懒惰的杜尼亚》,作曲者正是那位除了自己再没有其他人认识的“阿查都历亚”。他立即向城里赶去,要看自己作品的“首映”。
然而,到了剧场门口的他才知道,这场演出并不对外售票。正在焦急之时,一位中学教师看到了他,便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助。小施光南连忙告诉这位老师,他写的歌获了奖,然而他却没有门票去听。明白了情况的老师立即给了他一张票,送他进了剧场。听到自己的曲子之后,施光南沉浸在了幸福中。
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施光南说:“那是我公开发布的第一个作品,我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后来的好些日子,我一直处于忘乎所以的幸福状态中……”
由于对音乐的痴迷,施光南在即将面临高中毕业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
然而,对于一个有着天赋却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上的匮乏成了最“要命”的短板。为了能够应付钢琴演奏考试,施光南的父亲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为他买了一架旧钢琴,而施光南也开始了勤奋的练习。
在施光南参加考试之时,主考老师正是当时的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的主任江定仙教授。有些犯怵的施光南弹了几首曲子后,江教授就明白了,这个年轻人有着过人的天赋,然而却缺少最基本的训练,于情于理都是不能让他通过这次考试的。但是,江教授又非常欣赏施光南在作曲上的过人天赋以及他执着、顽强的性格,所以只是让他回去等通知。
施光南自然不知道江教授的心思,高考发榜那天,看到自己名落孙山,他一直提不起精神,却没有想到放弃。过了几天,仿佛是在奖励施光南的这份执着一般,他收到了江定仙教授的一封亲笔信,希望他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来考试。收到信件的施光南欣喜异常,没过多久,他就乘坐火车去了音乐学院在天津的附中,开始了他音乐专业学习的道路。
策划/撰稿/编辑:民歌君
来源:微信@民歌中国(ming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