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鹰,集作词、作曲、编曲于一身的著名词曲作家,我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之一。他自幼喜爱音乐,16岁在广州粤剧团担任小提琴手兼创作员,又先后到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电视台等单位创作,逐渐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
他的创作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其体裁之广泛,风格之多变,令人惊叹,如《弯弯的月亮》《走四方》《我不想说》《七子之歌》《过河》等众多风格迥异的歌曲均广为传唱,被奉为经典。
今天,民歌君便带大家一起来回顾李海鹰创作的经典作品,感受这位“百变音乐人”谱写出的不同音乐意境。
李海鹰出生在广州,是广东乃至南方流行音乐崛起的领头人之一。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之中,最具有南方特色,又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莫过于那首《弯弯的月亮》了。
视频:陈汝佳《弯弯的月亮》
在那个“西北风”盛行的年代,李海鹰这首只用了半个钟便写完,还充满了感伤气质的歌曲,起初显得有些“另类”,更不被业内人士看好。然而,时间却给了它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面世不久之后,《弯弯的月亮》不仅压过了“西北风”的势头,火遍全国,更成为当时罕见能反攻进香港乐坛的歌曲之一。时至今日,当年的一些歌曲早已销声匿迹,而这轮“明月”却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曾有朋友建议李海鹰应该再接再厉,继续往这类型的音乐去写,但李海鹰却说自己写不出第二首了。因为他创作的音乐风格,几乎没有重叠的迹象,需要是什么样子时,它就是什么样子。到了“西北风时代”的末期,李海鹰便一反常态地写出了同样豪迈大气的《走四方》。
然而,他并非刻意要去模仿“西北风”,也不是想展示自己同样可以写出这类型的作品。只是因为《走四方》是电视剧《一路黄昏》的主题曲,剧情需要他这么去创作,他便顺势而为。而这首歌曲也让著名歌手韩磊一炮而红,还登上了1998年的央视春晚。
李海鹰在创作时有个习惯,那便是先写旋律后再填词,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诞生的。但凡事总有例外,那首无比经典的《七子之歌·澳门》,便开创了他先词后曲并取得成功的先河。
视频:《七子之歌》(MV版)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李海鹰准备为央视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创作主题曲。当他看到爱国诗人闻一多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之时,心中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歌曲的呈现方式:小女孩领唱加合唱团大合唱,不禁大为感慨:这诗简直写绝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如同述说心声一般的《七子之歌·澳门》自此走进了人们的心中,再也无法取代。
在前面的例子中,李海鹰的创作历程貌似都相当的轻松,但其实,他也出现过写不出歌来的情况。比如他根据潘长江演唱的二人转而写的《过河》,便是如此。
视频:潘长江、阎淑萍《过河》 (1996年春晚)
在创作之时,李海鹰就因为看不懂二人转而苦恼,即使到最后歌曲完成了,他也仍表示自己看不懂二人转。至于歌曲为什么能火到现在?他开玩笑地说:除开自己作曲的部分影响之外,主要是因为二人转出身的潘长江唱啥都像二人转。
李海鹰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大人们听的歌,他也为孩子们写过经典的儿童歌曲。比如那首陪伴着90后长大的“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的《少年英雄小哪吒》,便是他与著名词作家乔羽“乔老爷”合作的作品。
但对小时候只听歌而不问创作者的孩子们来说,估计得等到长大以后,偶然的一次机会才能发现:原来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听过了这么多李海鹰的作品。
李海鹰认为,音乐是没有界限的。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又在广东的民族民间音乐氛围中长大,学会将中国各地曲艺元素融会贯通。无论是为影视剧创作《我不想说》《中国军魂》等主题歌曲,还是为李玲玉、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歌手打造的《牧野情歌》《盛开的牡丹》等作品,都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著名的词曲作家,李海鹰可谓是佳作频出。但他并不安于现状,而是时时保持着一种危机感,寻求着新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他刚闯入歌坛之时,流行音乐还是一种新的音乐。如今,流行音乐早已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所备。在新的时代该做些什么,李海鹰还在思考之中。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他仍在前行,未曾止步。
▽另附:李海鹰的部分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