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蒙古族歌唱家,曾为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登台献唱;他在声乐理论上有着扎实的基础,发表的论文曾填补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上的空白;他是蒙古长调的传承者,将长调艺术传向世界各地。他就是被誉为“小哈扎布”、“第二代蒙古族歌王”的著名歌唱家——拉苏荣。
年少立志,进入乌兰牧骑学习,却在半年后被劝退;遍寻名师,曾得到过多位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却也一路坎坷;他扎根人民、不慕虚名,终成一代艺术大家;歌唱人民,为人民歌唱……今天,让我们在悠扬的旋律中,走进拉苏荣的“音乐人生”。
他是我国蒙古族歌唱家,曾为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登台献唱;他在声乐理论上有着扎实的基础,发表的论文曾填补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上的空白;他是蒙古长调的传承者,将长调艺术传向世界各地。他就是被誉为“小哈扎布”、“第二代蒙古族歌王”的著名歌唱家——拉苏荣。
年少立志,进入乌兰牧骑学习,却在半年后被劝退;遍寻名师,曾得到过多位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却也一路坎坷;他扎根人民、不慕虚名,终成一代艺术大家;歌唱人民,为人民歌唱……今天,让我们在悠扬的旋律中,走进拉苏荣的“音乐人生”。
196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乌兰牧骑文化工作队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个小公社,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载歌载舞的文艺表演。在牧民们的欢声笑语之中,有一个年仅13岁的小孩子却一反常态。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手舞足蹈、喜笑颜开,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人员,沉浸在醉人的歌声中,就连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演出结束后,他告诉自己:以后也要向这群哥哥姐姐一样,将最美的歌声献给所有人。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乌兰牧骑的“台柱子”,并在多位名家的指导下,成长为蒙古族的著名歌唱家,还能为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登台献唱,将草原之声传遍祖国各地。这个孩子,就是日后被誉为“小哈扎布”、“新中国第二代蒙古族歌王”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
资料图片:乌兰牧骑演员在下乡演出途中
正巧,就在小拉苏荣立下志向后不久,乌兰牧骑工作队开始广泛地招收人才,补充“新鲜血液”。更巧的是,拉苏荣所在学校的校长,与杭锦旗乌兰牧骑的队长又是好朋友,他为拉苏荣安排了一场“特殊”的面试。
“听说你会唱歌?”
“会!”
“那你唱一个吧。”
“唱就唱!”
于是,凭借着嘹亮的歌喉,13岁的拉苏荣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乌兰牧骑队员,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视频:拉苏荣、金花《敖包相会》↓
然而,拉苏荣的音乐大门还未完全开启,就渐渐地关上了。1960年与1961年,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各地的经济都十分吃紧,位于北部边陲的大草原也不例外。由于粮食紧张,乌兰牧骑也不得不“精兵简政”。而此时的拉苏荣又正处于变声时期。无奈之下,刚刚加入乌兰牧骑半年的拉苏荣,就被领导“劝退”了。
“孩子,你还年轻,还是回去上学吧。”这句话差一点就击碎了拉苏荣的梦想。他含着眼泪背起行李,低垂着头回到了家中。回想起自己离开学校时,对父母所述说的豪言壮语,再想起不到半年就被辞退的尴尬事实,他羞愧难当,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家中的父母。
可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拉苏荣的父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他在歌唱事业上继续前行,为了自己的梦想再拼一把。父亲的支持,让拉苏荣重新燃起了希望。1962年,拉苏荣再一次背起了行李,离开了家。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内蒙古广播实验文工团,他要继续自己的音乐人生。
资料图片:现在的内蒙古艺术学校
在声乐系的考试中,拉苏荣表现得异常出色,无论是现场的伴奏人员还是考官,都对他赞不绝口。但是文工团最终并没有录取他,而是将他推荐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拉苏荣音乐人生中的启蒙恩师、原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学校的校长——莫尔吉夫。
不过,令拉苏荣疑惑不解的是,莫尔吉夫并没有让他学习声乐,而是让他去学习马头琴的演奏。后来,拉苏荣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个时候的他,还处于变声期,要是练习唱歌的话,很容易把嗓子喊坏了。而马头琴的伴奏,又与草原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练好马头琴,蒙古歌曲就学了一半了。
资料图片:老一辈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左二)
更让拉苏荣感到惊喜的是,莫尔吉夫为他找来的马头琴老师,不仅是一位著名音乐教育家,还是马头琴演奏界的“老祖宗”。他就是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演出、曾任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的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有了这位“宗师级”名师的指导,拉苏荣在音乐之路上大步向前,进步神速。此后,似乎是命运眷顾一般,他的好运气不断。远方,还有几位“宗师级”的人物,在等待着他的到来……
资料图片:拉苏荣、邓颖超、周秉建(拉苏荣妻子、周恩来侄女)的合影
进入内蒙古艺术学院学习一年后,拉苏荣又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著名声乐教育家昭那斯图。这位老先生是首位将蒙古族长调艺术引入正规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蒙古长调的教育事业中浸淫了数十年,还凭借着美妙的歌声,与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一同被尊为新中国第一代长调艺术大师。
前有伯乐发掘,再经马头琴的专业训练,又遇上长调大师的指导,拉苏荣距离声乐的巅峰,似乎就差一步了。那么,这一步又会是谁带领着他走下去呢?
资料图片: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乌兰夫
在跟随昭那斯图学习的时光中,拉苏荣不仅接触到了专业的声乐技巧,更打下了扎实的声乐基础。1965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年仅18岁的拉苏荣跟团赴疆演出,备受瞩目。听到这个青年人的歌声后,时任中国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乌兰夫欣喜异常,将他叫到跟前,笑着对他说:“我们的‘小哈扎布’已经培养出来了。”
哈扎布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略显年代久远,颇感陌生。不过,他的名号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却是如雷贯耳的。他是胡松华、德德玛、齐峰等著名歌唱家的恩师,是德高望重的著名歌唱家,被誉为“蒙古歌王”。那么,当声名远扬的老艺术家遇上这颗冉冉升起的“蒙古之星”时,会为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故事呢?
↓视频:拉苏荣现场演唱《牧歌》↓
听到乌兰夫首长对拉苏荣“小哈扎布”的评价,看到这个孩子的日渐成长,昭那斯图老师满是欣慰。这时,他突然想到,何不顺水推舟,将拉苏荣介绍给哈扎布,促成一件“美事”呢?得知老师的想法,拉苏荣也十分兴奋。不过,当他见到哈扎布时,却吃了个“闭门羹”。
资料图片:“长调牧歌之王”哈扎布
原来,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长调艺术被批判为“大毒草”。一生浸淫于长调艺术的哈扎布,也被扣上了“特务”、“叛徒”的帽子。如果这个年轻人跟着自己学习,那不就毁了他的一生么?面对着这个年轻人殷切的眼神,哈扎布只能忍痛割爱,拒绝了拉苏荣的拜师请求。
但是,拉苏荣并没有放弃,他决定“隔空拜师”。在昭那斯图的搜集下,拉苏荣获得了大量哈扎布演唱歌曲的唱片。听着唱片,他一边模仿哈扎布的发音,一边琢磨其中的技巧。同时,他还将哈扎布请到了自己的家中,趁着夜色,偷偷地放起了唱片。
资料图片:青年时期的拉苏荣(图右)与哈扎布(图左)
与自己的歌声“久别重逢”,哈扎布热泪盈眶。犹豫许久后,老爷子拍着拉苏荣的肩膀,说:“行了,我答应你,你就是我的徒弟了。”于是,拉苏荣就成为了哈扎布的首位弟子,得到了这位长调大师的倾囊传授。
1967年,拉苏荣从内蒙古艺术学院毕业。虽然此时的他,头顶上有着许多闪耀的“光环”,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回到了那个“梦开始的地方”——乌兰牧骑。谁都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是大半生。
再次回到乌兰牧骑,拉苏荣并没有被铺天盖地的赞誉冲昏了头脑,而是克服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为牧民们歌唱。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一直都扎根于人民,不慕虚名、不计利益,始终怀着一颗真心为人民歌唱。数十年来,他不仅参加了3000余台文艺演出,录制了500余首蒙汉歌曲,还走出了国门,将长调艺术传向世界各地。
2006年,拉苏荣代表中国出席了“世界蒙古人大会”。会上,他被全体与会人员誉为“全世界蒙古人的大歌唱家”。面对这个称号,拉苏荣显得十分淡然。他说:“我的一切,我的生命,都是人民的,都是文艺事业的。我要好好为牧民服务,我就当一个他们信任的,他们心中的艺术家,歌唱家,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