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汶川特大地震,我的一些记忆……

传歌人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05-18

信息,从这里触达民歌圈



十三年,沧海桑田!

今天是5月12日,距离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三年。

早上,人民日报的公众号推送了为纪念汶川地震而特别制作的歌曲视频《生生不息》。这个MV,熟悉的旋律,说“触动人心”还是其次,最重要的“勾起了记忆”。在下文再细聊。

资料视频:成龙《生生不息》(王平久词,舒楠曲)


官媒的推送让人欣慰,但并不意外。让我没想到的是,在非“整五整十”的年份,汶川地震的话题依然登上了热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引发了大家的集体感慨。翻看热搜榜前十位,有一半的话题是关于这场地震的


我不算是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却也亲历了这场地震引发的举国震动。十三年过去,许多的记忆片段在此刻一一浮现,清晰而深刻。
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汶川地震,另一件则是北京奥运,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一年的记忆。但细细想来,还有颇多感慨。
比如,那会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几乎都还处于PC互联网阶段,跟现在没有可比性。微博是2009年才诞生的,微信则比微博还要晚两年时间,更别说什么抖音快手的出现了。当时老百姓能了解到地震进展的渠道极其有限,除了少部分人能从网络看到零星的小道消息外,基本上全倚靠官方报道。
资料图:从万米高空跳下
地震时,汶川就像是一座“孤岛”,通讯中断,道路不畅,外面的人根本无从得知现场的情况。于是,才有了我军15位勇士冒死从万米高空跳下降落震区的壮举。就算是现在回看,当年跳伞的壮烈画面,依然让人肃然起敬,泪湿眼眶。那会,信息渠道尚不多元,电视的每一条新闻,每一次报道,每一场活动,都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记得那是第一次全国电视台统一播报受灾情况,而且是24小时不间断。一线的媒体记者不断地传回信息,全国的老百姓通过电视等媒介,及时了解到了震区同胞的最新情况。
那会,可能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全国人民心连心”。捐款、捐物、献血……不分职业,不分行业,不分年龄,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了。有一件事,说出来会暴露年龄,但也要说。当时我们马上就要高考了,班有几个同学,把全部零花钱都捐出来了,还要去献血。当医生知道这是即将高考的学生时,果断拒绝劝返了他们。每当想起这事,我总会会心一笑,觉得大家非常“可爱”。2008年,我已经了解民歌圈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对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们也比较关注。关于这块,我搜索自己的脑海,有几个关键标签:“抗震救灾歌曲”“赈灾义演”“明星捐款(现金)”“凝聚每份爱”“生死不离”等。

那时,像“为什么遇到灾情非得写歌”这样的辩论声是还没有的。所以汶川地震时,许多创作者(不管是专业的非专业的)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抗震救灾歌曲。至今,我都完全相信,他们都是感同身受、由心而发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是希望让人们从中得到鼓励,找寻到温暖与力量。
当时,央视播出“爱的奉献”大型募捐晚会。这场晚会,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不仅因为看到了各行各业尤其是文艺战线的同胞们一起奉献爱与力量,还因为这场晚会上出现的很多演员以及作品。
资料视频:“爱的奉献”——2008年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
回看这场演出,你会发现中国文艺界现在的中坚力量和以前的中坚力量都在里头,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深受人们喜爱的但现在银幕上看不到的人物。此外,晚会上唱响的很多作品,至今都没有过时,甚至已成为公认的难得一见的经典佳作。涉及到太多人名和歌名,我直接不举例了。朋友们可以在留言区说说。
董卿,在这场晚会上,罕见地出现了差点控制不住情绪的情况。还有,晚会上的捐款环节,因为都是急用,文艺界的成员都是用现金的。那个排队捐款的画面,也给人印象很深。《生死不离》的创作,也是因为08年汶川地震。这首由王平久作词,舒楠作曲,成龙唱响的作品,在当时打动了无数的人。那种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份斩钉截铁的坚定,现在依然冲击着我们的内心。因为有13年前的《生死不离》,才有了今天人民日报发布的《生生不息》。同样的创作班底,同样的演唱者,但是大家的心境都不一样了吧。


记忆太多了,当年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当年的“可乐男孩”薛枭、当年的“敬礼男孩”郎铮……十三年过去,他们也都长大了。那么多破碎了家园的人,那么多不再完整的人,那么多为这场地震做出奉献的人,都怎么样了呢?
十三年过去,中国变了,中国人又成长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再显得慌乱,不再需要掏出全部力量。需要资金,巨量资金可以迅速到位;需要物品,全新的物品可以按需供应;面对大灾大难,中国人的整体认知也迭代过几个层级了。每每想到这些,其实挺欣慰的。感恩,我们生在最好的年代!
对于汶川地震,你的记忆是什么样的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