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享年94岁!歌曲《映山红》词作者、著名电影艺术家陆柱国逝世。曾在朝鲜战场写下经典小说《上甘岭》……

传歌人民歌君 民歌中国 2022-12-28

信息,从这里触达民歌圈



2022年12月1日1时,歌曲《映山红》词作者、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理事、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国家一级编剧陆柱国在京因病逝世,享年94岁。


陆柱国,原名陆云卿,1928年10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宜阳县城关镇。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新华通讯社兵团分社记者,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解放军文艺社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副厂长,中国影协第四、第五届理事。

自1950年开始,陆柱国相继发表了《决斗》《风雪东线》《上甘岭》《踏平东海万顷浪》《最后一个冬天》等小说,1958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后,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他是我国成就卓著的电影编剧,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挚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默默耕耘,创作和参与创作了《黑山阻击战》《海鹰》《英雄岛》《战火中的青春》《南海风云》《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太行山上》《雷锋》《闪闪的红星》《道是无情胜有情》等革命军事题材影片。

他的剧本善于关注个人情感,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以细节震撼人心,以真情催人奋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业界专家的赞誉:曾凭借《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太行山上》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并于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和广电总局授予“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于2007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1

幼年在私塾时,陆柱国喜爱读神话故事和古典小说。1939年秋,他考入县立小学,阅读兴趣转向新文学,巴金的《家》《春》《秋》曾使他废寝忘食。1948年,洛阳解放后,就读于河南洛阳高级师范学校的陆柱国选择报名参军,这一年他20岁。

不久后,陆柱国以新华社野战分社见习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于1949年被新华社正式任命为前线记者。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创作出反映淮海战役的中篇小说《决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在部队向大西南进军的征途中,陆柱国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中篇小说《决斗》,并因此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调入刚成立的文化部创作组,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52年,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打响。陆柱国随慰问团抵达朝鲜,随即前往上甘岭前线。经过细致采访,陆柱国了解到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等战斗英雄的感人事迹,掌握了大量一手鲜活素材。

当时,敌我双方正进行着惨烈的搏杀。听到阵地外隆隆的炮声,团员们毅然决定:一定要到阵地前沿去,亲身慰问前沿的战士们。然而,为了保护慰问团成员的安全,部队的首长婉言谢绝了团员们的请求。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委派两名代表身赴前沿观察所,用望远镜观察前线的战事。其中的一位,就是陆柱国

枪林弹雨、炮火横飞、战士们前赴后继、英雄们血染沙场……看到这番场景,陆柱国的情绪失控了。他双手攥紧望远镜,边看边落泪,最后竟然趴在了地上,嚎啕大哭起来……过了许久,陆柱国昂起头,擦干了脸上的泪水,咬了咬牙,对身边的首长说:“我要留下来。”他要在阵地现场为伟大战役树碑,为战斗英雄立传

自此,这位青年作家几乎走遍了参战的连队,走遍了战区的每一寸土地。他就像是一位虔诚的朝拜者,遍寻着战士的踪迹,采访着每一位战争的参与者,满含热泪地听他们讲述着那些振奋人心的故事。渐渐地,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一个个无比刚强的英雄形象冲撞着他的心灵。


冰天雪地、炮火硝烟,在“冰火两重天”的恶劣环境中,陆柱国在距离阵地200米远的一座废弃碉堡里奋然提笔,挥毫写下了一部传世经典小说——《上甘岭》。后来,这部小说被电影工作者们搬上荧幕,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时代佳作,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2

陆柱国是我国成就卓著的电影编剧,其电影剧作成活率颇高,大部分剧作都被拍摄成了影片。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著名电影艺术家却曾立志“不写电影、不沾电影这一行”。究其原因,是他认为小说无论写得好坏都是自己的。但一到银幕上,导演、演员等参与其中的人多了,好坏也就不受自己控制了。

令陆柱国没想到的是,自己与电影剧本的首次接触,就改变了他以后的创作轨迹。1956年,在著名军旅作家毛烽的建议下,陆柱国与他合作写出了以辽沈战役为背景的电影文学剧本《黑山阻击战》。两年后,该剧本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电影剧本征稿中获了奖,同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

首战告捷后,看中陆柱国才华的八一厂很快就向总政打了报告,要借用陆柱国参与创作一部反映海军官兵战斗生活的剧本。这部剧,就是后来赢得观众一致好评的《海鹰》。在电影《海鹰》上映的1959年,陆柱国正式调入八一厂,改行成为了专职编剧,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到了电影剧本创作上。


此后,陆柱国又创作出《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南海风云》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文学剧本。尤其是1974年,他与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合作,根据李心田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并拍摄的同名电影,一经上映就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其中,由他作词的电影插曲《映山红》更是传唱至今。
资料视频:《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

3

1985年,58岁的陆柱国被任命为八一厂艺术副厂长,主管文学部和故事片的创作与生产。在五年的任期内,为专心做好领导工作,陆柱国停止了自己的一切个人创作,直到卸任后才开始新的剧本创作。


带着饱满的激情,重拾创作的陆柱国先后完成了《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席卷大西南》两部作品,后者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

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已迈入古稀之年的陆柱国又创作了一部大作——《在太行山上》。这是当时少有的反映朱德总司令战斗生活的影片,被称为2005年的“抗战大片”

2005年可谓是陆柱国硕果累累的一年,他凭借战争电影《太行山上》荣获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也是在这一年,他被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授予“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被国家人事部和广电总局授予“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7年,陆柱国荣获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成为当时我国仅有的5名获得电影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之一。面对荣誉,陆柱国曾说:“刻在奖杯上的,是我的终身成就;而刻在我心里的,是大家成就了我的终身。我表态,只要我一息尚存,还要加倍地努力描绘下去。”

大师风范,永世长存!愿陆老师一路走好!


微信交流:leminge  |  投稿:mingechina@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