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在黔东南州的脱贫大道上(一) 给天柱留下一个带不走的产业

杭州日报余杭分社 观余杭 2022-01-17

7月16日下午,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


53岁的姜红春缓缓地说:“儿子得了白血病,倾尽家产治疗,倒欠十多万还是救不回来。大女儿再也不肯上学。丈夫在村里帮人修寨子,拿到工钱就还债。我的工作是努力种田,保证全家能够吃饱、活下去。”


交谈时,我偶尔会听不懂她的“天普”(带着天柱口音的普通话),但不敢轻易打断,生怕她的故事被“短了秤”。


直到姜红春说,这些年,他们全家的命运靠扶贫一点一滴“改”出来,她才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我停止了对话,看着眼前这位中年妇女,盘着发髻,身型瘦小,皮肤偏黑,穿着一件材质普通的雪纺短袖,其貌不扬,却满身能量。


姜红春教同事制作衣服


当晚,整理此趟“余杭对口帮扶黔东南”采访笔记,回想起连日来的“翻山越岭”,奔波于台江县和天柱县的山村,一个又一个类似姜红春一家的脱贫故事在我脑中轮番上演。


“2020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存在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是人生之大幸”。掷地有声的话语提醒着我,这趟跨越两千多公里的采访,将成为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刻本。




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了两年多时间,

余杭是如何帮扶黔东南州脱贫摘帽的?

贫困户的生活怎么样?

脱贫成果要如何巩固?

此刻,我提笔写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大美天柱  龙胜洲摄


会做服装的农民

故事继续从姜红春说起。


2018年8月,姜红春一家搬出深山,住进了天柱县联山新区带电梯的新房。


联山新区是整个黔东南州最大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2万个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此。


联山新区  胡玉东供图


“在山里就是干农活,进城了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姜红春对我说,生活确实变方便了,但收入依然成问题,她也曾考虑过外出打工,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姜红春的难点,正是大规模易地搬迁贫困户急需解决的痛点。


天柱县帮扶工作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异地搬迁的村民中有不少在服装厂打工的经历,对口帮扶的余杭在服装纺织行业实力强,扶持一批天柱本地人创办规范化的服装加工扶贫工厂的想法油然而生。


谁曾想,这个想法却遭到天柱当地干部和老百姓的质疑。他们认为,千百年来天柱县一直沿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根本做不了服装,更不可能发展工业。


杭州挂职干部,天柱县委常委、副县长胡彪认为,以往对口帮扶更多是吸引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新建项目,但西部的发展,更缺的是内生动力,构建造血机制更为关键。“我们相信,天柱可以发展服装产业。”

确定了就大胆干。


2018年9月19日,“天柱—华鼎服装产业合作计划首批创业团队培训启动仪式”在余杭华鼎集团举行。首批3个创业团队共17人在华鼎集团培训了两个多月,从零基础学习时装制作全工序,调研时尚产业。


天柱全县则上下合心合力,在联山新区修建服装加工扶贫工厂。


当年10月19日,天柱县第一期服装产业工人培训班开课,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有16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60%为建档立卡贫苦户。


胡彪告诉我,有一天下午5点钟,他到培训班去转转,那时候已经下课了,但实训教室里满满都是人。有的围着老师在请教,有的自己编了山歌在练习,每一个人都很努力。


12月初,天柱县首批服装加扶贫工厂建成投产。

姜红春成为了第一批工人。进厂工作每个月就能拿到保底2500元的工资,她说做梦也没有想过。“走路4分钟就能到工厂,中午能回家休息一个小时,实在太好了。”


姜红春还给我算了一笔账。她的丈夫在联山新区物业做水电维修,每月有3000元收入,今年她的保底工资也涨到了3000元,每个月家里至少有6000元的收入,工厂效益好了,他们的收入还会更多。


如今,依托华鼎集团输出管理、技术、设备、订单以及本地政府提供员工培训、生产厂房和配套服务,已成功帮扶创办规范化的天柱本土服装扶贫工厂4家,形成杭州余杭东西部扶贫协作天柱杭黔华鼎服装产业园。


目前,该产业园共吸纳150余人就业,其中50%以上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让易地搬迁户,从生存困难,变成了会做服装的农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今年9月,姜红春的15岁小女儿将成为天柱县民族中学的高一新生,这是天柱县最好的高中。“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小女儿能长大成才。”姜红春不希望大女儿的遗憾再次发生。“现在日子好了,我们家也要培养一名大学生出来。”




大船带小船

和姜红春交谈完,天柱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专班工作人员胡玉东带我去参观华鼎服装千人智造工厂。


前往工厂的路上,一位挑着扁担的老人朝我们迎面走来。


看着老人挑着蔬菜回家,胡玉东忍不住向我讲述,以前特别穷的时候,山里的百姓就把自己种的蔬菜、辣椒挑到县城里卖。


胡玉东摄


可是山路崎岖不好走,经常凌晨出发,下午两三点才颠到集市,菜都坏了。年轻人熬不住,陆续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所以看到挑着担子卖菜的老人,他总忍不住心头发酸。


但这两年,年轻人陆续返乡。把他们吸引回来的,就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引进来的服装工厂。


“就像华鼎集团,不仅帮助本地人创办扶贫工厂,他们也来天柱办了一家大工厂。”对于这个变化,胡玉东很开心。“家门口就有知名上市企业,很多年轻人就不需要外出打工了,一家人在一起,孩子和老人都有人照顾。”


华鼎员工下班回家  金可文摄

在华鼎服装千人智造工厂二楼,我刚进入缝制车间,就听见缝纫机密集转动的声音,在这里,我见到了负责人王江江。


他带我参观了裁剪车间、缝制车间、后道大烫车间、检验车间和包装区,见识了电子裁剪的魔力,自动制版的神奇。但最让我惊讶的不是在贫困县见识到了先进的服装生产技术,而是这家企业想要在天柱落地生根的决心。


“为了让附近百姓安心到工厂就业,我们提供免费的服装加工培训,同时每月给予1570元的生活补贴。”王江江告诉我,华鼎就准备扎根天柱好好干了。


这个“好好干”,胡彪的感触颇深。


年初新冠疫情,对服装行业的冲击尤为严重,东部许多服装工厂停业,今年3月份刚刚建成投产的华鼎服装千人智造工厂更是面临巨大压力。


为了活下去,工厂总经理连夜赶到广州抢订单,凌晨4点到广州机场,谈好订单,买好原料,搭乘货车12个小时赶回天柱赶制订单。


在华鼎集团带领下,天柱县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才都坚强地“活着”。


华鼎服装千人制造工厂


眼下,华鼎集团已吸纳员工130余人,全面达产后将解决1000人就业问题。


未来,华鼎集团将天柱服装产业纳入华鼎服装生态体系,支持、引领天柱服装产业发展,为天柱服装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并保障稳定、优质的生产订单。

华鼎大烫员工

不仅如此,华鼎千人工厂这艘“大船”,还将带动众多本地小型服装加工厂、配套服务商等“小船”,打造天柱本土服装产业发展的“联合舰队”,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和就业体系建设,活跃后发地区的就业氛围和民营经济,提升富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


到2021年,“大船带小船”模式将给天柱县提供2000个就近就业岗位,吸纳1000个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实现服装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


“一份浙商的创业精神,一个带不走的产业,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留给天柱最宝贵的财富。”胡彪说。



监制:天涯

作者/图片:倩倩

视频:小桂子

制图/编排:小Q


快点个“在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猜你喜欢

1.【观察】上镜直播 余杭领导干部争当“网红”为哪般?

2.高端大气!余杭又一安置房建好了,今年分房!

3.水清了,岸绿了,良渚的幸福生活都在这张生态画卷里!

4.家门口“会呼吸”的靓丽风景线!余杭这些生态绿道上榜“杭州最美”

5.【重磅】全域美丽·我是行动者——2020余杭区全域美丽摄影大赛鸣锣开赛啦!

6.@余杭人:8月1日起,杭宁高速余杭至杭州路段免费通行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