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周刊】无奋斗不青春——专访管理学院2014级周维学姐
聚焦师大·师大先锋
第二十三期先锋人物
周维,中共党员,管理学院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已被保送到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综合排名第一,综合学分绩点4.2,获国家奖学金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大连市三好学生2次等30余项荣誉。主持并参与国家、省、校级项目共10项,均取得优异成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一篇CSSCI。曾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校教务处信息员委员会副主席等6项职务,现任校本科生学习事务委员会主席、班级学习委员。
01
在我们决定要采访之前,其实在管理学院还有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上都曾见到过周维学姐的名字,我们想知道学姐是如何在大学四年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呢?
谈到学习经验,我觉得大学阶段的学习自身的主动性占据很大一部分,我是一个乐于尝试的人,所以学习方法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我不断摸索的。我不是一个死学的人,对于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阶段,我都有不同的方法。就拿高等数学这门课来说,我也跟大多数同学一样觉得很头疼,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都看一遍书,预习一下,这个过程挺重要的,自己可以了解下次课要学习分内容,不至于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且预习的过程也会发现自己哪不会,上课的时候着重听。课上我也一直都做笔记,我有两个笔记本,一个课上用,一个课下整理用,课下整理笔记的过程就相当于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我这么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高数成绩还是挺让我满意的。期末复习的时间也很重要,我们有一周的时间复习整理,每天我都会做好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我很享受每个计划都完成的成就感,每一天都很充实就会让我特别有安全感,一坚持就是三年,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
02
我们都知道学姐是有名的科创大神,对于大学参加的科创项目有什么感受或者建议能分享给学弟学妹吗?
关于科创经验,我从大一开始就接触了科创比赛,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点燃了我对于科创比赛的热情,一坚持就是三年,每一段比赛经历都让我学到很多,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回忆自己三年来的科创经验,我觉得首先要多尝试,科创比赛离我们并不遥远;其次,参加比赛要用心,科创比赛很多都是需要创新点、需要同组员同学集思广益,大家都用心去想、用心去做,一起头脑风暴,那么本组的作品一定会特别出色;最后就是要不怕辛苦,就拿我来说,为了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我连续两年的五一假期都没有回家,跟我的组员们一起完善作品,本科生想做出一些比较好的成果其实不容易,但只要肯付出、肯努力,我觉得一切都不是问题,结果也一定会是好的。
03
学姐平时生活中有什么兴趣爱好吗?学习累了会做些什么来放松一下自己呢?
我这个人吧,就是想学就会特别认真学,想玩就会玩的特别疯的人。学习累了或者状态不好的时候,我就不学了,睡一觉或者吃顿大餐,逛逛街,或者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压力人人都会有,找到放松、发泄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04
我们都知道学姐已经被保送到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保研的准备阶段有什么感受能分享给大家吗?
关于保研经验,我有很多想说,因为在保研这段时间我又学到了很多见识了很多。在确定自己两年半的时间都是专业第一综合第一的前提下我开始准备夏令营申请。我是三月份就开始搜集资料了,包括网上的保研经验贴、各个高校往年的夏令营通知、问专业老师咱们学院之前的保研情况等等,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保研这条路不容易,也没有定太高的预期。好在夏令营申请结果还不错,我陆续收到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的夏令营通知,由于时间有冲突,我最终选择了去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参加夏令营,最终我如愿得到了这两所学校的优秀营员。接着就是保研预报名,大部分的学校都有,还得看具体官网通知。预报名阶段我收到了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复试通知。最后就是保研正式报名,这个阶段我没有再填报学校,因为我已经联系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导师,如愿的加入了他的科研团队。最终选择了去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我觉得保研除了看自身能力以外,还看信息量,就是你所搜集的各个学校的通知,很多同学都是没看到学校通知错过了心仪的学校,所以有保研想法的同学一定要提前搜集信息,利用好各种资源,最终选择自己如愿的学校。
05
在这大学三年半的宝贵时光里,有没有哪一位老师或者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给你带来过特别的感动呢?可以分享一些你们之间发生的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其实在大学生令我感动的人和事特别特别多,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幸福,我也特别庆幸在大学阶段可以遇到我的室友,我的专业课老师,我的辅导员,真的特别感谢他们。就拿我的室友们来说吧,我在宿舍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这三年班时间我一直都特别忙,有时候会忽略他们,但是他们都特别包容我,一直都照顾我,我身体不太好,总生病,他们真的就是无微不至照顾我,我真的要对他们说,佳妈,大姐,佳珊,祝你们考研顺利!爱你们
06
那么学姐对余下的大学生活有什么具体规划吗,对于之后的研究生生活又有哪些期待呢?
我一直都是对自己规划比较明确的人,保研结束以后我也一直没有放松警惕,一边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一边读未来研究方向的文献,提前打好基础,这样才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也有意愿继续攻读博士,将来争取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知这条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我一直都把目标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我一直都记得老师说的“青春不奋斗,要它有何用。”所以我会继续奋斗,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
副刊·心灵加油站
人们现在最喜欢说的一个词是“自我成长”。
当一个人总在强调自我升级的时候,说明他总是在竭力完善自己,那么,潜台词可能是并不那么喜欢当下的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在其实是一个多面体,我们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慢慢展现出心智模式的不同层次,它有自己的发展性,阶段性。
童年和少年时代,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这个世界中确立自我,我们不断地扩大认知、探索世界、吸收社会的信息,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
这时候,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基因、家族、父母、学校、社会给我们的,我们并没有能力分辨这些经验和模式,它们都印刻在了潜意识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而随着后青春时代、成年期的来临,我们开始有了更强大的自我意识。
这个时候,我们慢慢地能够去重新认知曾经不假思索就发展成自我的这些部分,会不断地从中反思,会因为和解、修通、理解,从而走向更丰富的自我层次。
所以,与其说有一个内在的人格等我们去完善,还不如说我们是随着年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
而我们要做的,是与自己当下阶段的人格特质和谐相处。
我猜很多人喜欢“老干部式”的好男人,好像就是在这样的男人身上,找到一种已经发展成熟的意识,它拥有这中年的淡定,宽容,这意味着人内在的精神胚胎已经成熟了,但是他们看上去又不老,还相当年轻。
老干部式的偶像,代表大部分年轻人内心潜意识的理想和对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困惑。
相比起现在的自己,大家似乎更加喜欢未来那个已经绽放了的自己,不像皱巴巴湿漉漉的初生牛犊,好像还没走出疑问般狼狈。
然而,大家都忽视了一个前提:没有经验和成熟,只有一肚子疑问和不确定,这就是年轻人都有的样子。
若把喜欢的自己放在未来,等于人无意识地否定一部分自己,喜欢一部分自己,这就是分裂,心理冲突和痛苦就产生了。
若现在太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并用自我否定来消耗自己,那等到中年,你未必能获得了从容的力量,反而会对没完成的自己更加否定。
追求成为高手的年轻人,过度强调自我成长,其实会不会就是对当下自己的否定?
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所以他们迫切需要通过自我成长变得优秀,用优秀来充当爱情的门槛。
若是你觉得自己是值得无条件被爱的,就不需要用外在的优秀和成功的价值,去充当你享受爱情的背景了,而在一种持续正向的情感补给和肯定中奋斗,当然比当一个孤军奋战的人有力量得多。
喜欢每一个当下的自己的,无条件接纳和允许自己的任何一种存在,并不意味着你恐惧的停滞,反而你会从中获得最为整合的力量。
这种力量会带着你去好奇地探索世界,发现世界,而不再是急切地寻找着一个证明,走到哪里,都在和自己较劲,带着巨大的消耗。
喜欢发展中的自己,和喜欢那个完成后的自己,它们一直都是同一件事。
02
内心不安,才会过度努力吧
过度的努力,往往也和内在的安全感有关。
人内在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某种假定。
如果你假定这个世界是安全的,美好的,人们之间是友好的,也会假定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可爱的、有价值的,那么内心就比较平和、快乐,乐观的情绪就多,对自我的要求也会比较宽松;
如果你假定这个世界充满危险,那么你会非常敏感、容易紧张、焦虑和恐惧,你也会假定人与人之间没那么值得信任,别人都是欺软怕硬的。
这个时候,你需要不得不“虚张声势”地强大起来,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仿佛唯恐厄运降临、被人看不起似的,所以才要不断努力。
有高手焦虑的年轻人,需要做的是不断地去“看见”:我们内心对世界的基本评价,是不是焦虑和不安的。
不要以为持续想成为高手的人,是一直在“进攻”的人,他们看起来的确是相当积极;但是,相反,恰恰他们是一直在“防守”的人。
保有健康自恋的人,把世界看成是自己的探索客体,对这个世界有持有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依据内在的欲望去不断扩张自我,把世界纳入到自己的框架下来,这时候他们从事的是挑战工作。
而一个自恋但不安的人,首先是要确认自己的安全,他会向外找到自己的认同,“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错”,为了让自己在人群中间得到所谓安全的先发优势。
前面提到的想要成为高手的年轻人,认同的是主流单一价值观中的优秀和成功,不断激励自己行动起来去争取,这时候他们求取的是易于快速减轻焦虑、获得自我肯定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追求卓越的种种努力,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勤奋。
但真正的创造是由内而外地肯定自己后,发展出的力量;而不是找到一个解决不安的不断升级打怪的模式,然后在无意识中陷落与失去自我的长久分裂和抑郁中。
人生并没有永远的安全感,它的本质就是无常。
与其过度努力,在人群中不断寻找比较优势,来获得相对的平衡;还不如积极地肯定自己,提高自己对不安的耐受,哪怕逆境、孤立,都有对自己的信任,这才是绝对的心安。
03
合理的人生标准是什么?
很多人都在这样的矛盾中,工作越忙,越是想要消费,但是消费又需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所以为了赚到更多钱,又要更努力工作,这就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恶性循环。
看起来除了更优秀,早日成为高手,占有比生存多得多的资源,早日获得从欲望中解脱的财务自由,就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跳出这个循环了。
然而生命难道只有这个层次吗?
其实,对生命的理解是可以多元的。
最近我在接触互联网的很多创业人,但是我也不断地想起《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最安稳的中产阶级。可是有一天他不要一切,断去世间的连接,追逐着自己的流浪和无依无靠,从此病苦贫困,没有亲人,没有朋友。
但是当他在太平洋的孤岛上享用着无所事事的二十四小时作画时,他也享用着终极的自由。
高手,这个词语从来没有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他看起来更像是追逐着自己的失败,但客观上,至今他仍然连接着许多人极深的内心空间,是因为他也成了另一个层次的我们自己。
在更多的层面上,人们总是有无数选择的,但这些选择却常常被忽视。
成为时代尖端的大神,既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但是也不完全是我们能决定的。最终,天命不可为,大神归位,多数人也只能是找个自己舒服的样子活着。
让自己舒服,才是每个人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件事。
不过更难的是,找到这种舒服,首先要敢于先忽略所谓优秀不优秀这个维度,它会对你自我安全感的威胁;其次,是要将“自己”本身看成最重要的标准。
村上春树在谈到自己为何要选择成为职业小说家时说到,这个选择给他带来的内在不安。
“别人自有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这样的差异产生了细微的分歧,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受到无缘无故的非难。
遭到误解、受到非难,绝非令人愉快的事件,还可能使心灵受到深刻的创伤。这也是痛苦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苦痛和创伤对于人生而言,其实很是必要。想起来,正是和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去学习这个时代的精英思维,不应该与时代保持同步,不应该希冀自己做得更好。
而是,我们除了能接受那个牛逼哄哄的自己,是否能接受那个舒舒服服、平平凡凡的自己呢?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一个有自己独特意义的创造,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你自己的内在价值,并不是你自己和别人说了算,而是你本来就有被自然赋予的独特天赋,你不过是要开启它,允许它,跟着它的自然流向找到最大的势能,发展出自己。
优秀或者成功,从都不是人生唯一的标准和意义。
04
生命的意义可不止“优秀”一种
正如海灵格说:
“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带着一个前提假设,就是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来自生命的贡献。”
回过头来,我想问问那个想要成功之后再结婚生子的“高手”说,有没有一个可能,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结婚生子、事业等这一系列的人生事件,来促成你去寻找你要的答案?
这些不同层次的事件,不断来启发你,让你有机会分辨自己的感觉,确认自我的形状、打磨出它的质地。而在事业上的进展,终究也是其中一个打磨自我的“实验场”而已。
高手的焦虑,实际上是由当今这个单一的价值观和解释系统带来的。看到这一点,意味着我们要选择新的文化与价值,看看过去的是否过于单一,不够多元。
等当了创业者、职员、男友、丈夫、爸爸……体验到的自己越来越多元后,你也在一步步解锁着自己人格深层的结构,等它们完全展开了,在更大的格局中,你对自己的肯定和意义的维度就不一样了。
回头再看看当初那个深陷于|“优秀”这个意义牢笼里的自己,会觉得他其实是一个紧张敏感的,努着全身力气对世界宣战又事实上毫无底气的青年而已。
不同的声音
相同的力量
敬请关注
【师大周刊】
图源 ღ 周维
主播 ღ 刘雨初 于霖 谭学凯
编辑 ღ 李江枫
责编 ღ 孙旖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