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周刊】 情怀在心,行之所行——专访数学学院2014级郭欣阁学长

LNNU RADIO 辽师之声 2021-10-08




聚焦师大·师大先锋



第二十六期先锋人物

郭欣阁,2014级数学学院本科生,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校团委学生挂职副书记,校学生会主席,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等职务。



01


学长的名字经常在学生会官方微信平台的审核一栏里,长期作为一名官方微信平台的审核者,你认为一篇好的推送应该具备哪些内容呢?


一篇好的推送从标题到内容都要很吸引人,能让一个读者从一开始就能读的进去,同时主题也一定要传递正能量。如果我们的内容很枯燥无味,就达不到传播效果。所以说,一篇好的推送,它的传播力度以及广泛性,包括它的浏览量,阅读量,点赞量都是很是重要的。



02


学长你作为校团委学生挂职副书记和校学生会主席,与老师们的接触应该是家常便饭了,可不可以向学弟学妹们传授一下你与老师沟通的经验呢?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地完成老师下发的任务呢?


这个问题在我刚刚来大一的时候也很困惑我,因为在很多学生的眼里,和老师接触或者和老师沟通,很害怕或者是很抗拒这件事,但是身边的老师他们都是非常和蔼可亲的。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和老师沟通其实是很简单的,你只要把他们当做朋友来接触就可以了。当你和朋友接触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受到有多大的压力。当你和你的老师,你的辅导员多交流多沟通之后,你就会觉得他们真的特别亲切。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老师下发的任务,其实这个也不是特别的困难。你要理解老师给你下达这个任务具体需要你做什么,老师的想法是让你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你只需要顺着这个思路去做就可以了。



03


那么在这大学将近四年的宝贵时光里,有没有哪一位老师或者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给你带来过特别的感动呢?可以分享一件你们之间发生的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要说印象最深的,我想说我的室友。因为我是住在后山的,我的三个室友对我特别好,尤其是在我学生工作特别忙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将近十点才能回到寝室,会发现我的热水已经打好,地面也收拾好了。这么长时间的坚持,还有他们在背后对我特别大的支持让我最为感动。

我们也经常一起约饭,一起去玩、去跑步。除了工作、学习、感情之外,他们是带给我欢乐最多的那几个人,也是我大学四年来最珍贵的友谊。这些室友情,可能说是大学最珍贵的友情了。我也希望大家也能和自己的室友还有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大学这四年过去之后,就很难再找回这种感觉了。





04


众所周知,西藏是个自然景色壮丽但是海拔很高、气候条件较差的地方,不少人还会引起高原反应,你为什么要决定去那里支教一年再回来读书呢?


说到支教,在我大二那个暑期的时候我就想报名参加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去一个山区去支教,但是因为他们人满了,所以说最终很遗憾没能去上。因为我曾经也是张贞慧义工站的站长,所以对志愿服务这一直有一个心结,就是想去义务教育。我也是师范专业的,将来也是特别想成为一名教师,所以说支教这个经历对于我来说是特别想要拥有的一段记忆。

在研究生支教团,我很幸运能够当上团长。去支教一年之后再回到辽师继续攻读研究生,说明我与辽师的这段情结还未完待续。

至于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去那么远的地方支教。我记得有这么一句口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当我看到的时候感触特别深,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特别的美好,但是我们的祖国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的地方,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我将来可能还会去那里。



05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大学四年打分,满分是100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如果满分是一百分的话,我想给自己打八十分。那二十分扣的是因为我觉得在我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没经常出去走一走,多出去玩一玩。大连这个城市确实很美,但是我只是在通过老师通过同学了解到,所以我觉得这二十分是我大学的一个遗憾。所以我一定会利用读研期间,或者说毕业期间在大连好好玩一玩,来弥补我这二十分。





06


采访到最后呢,我想替大家问一个比较私人也是我们都比较好奇的问题,学长你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说到爱情这个话题,我觉得我有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和想法。就是说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包容。尤其是男生对女生一定要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包容。

为什么说到老的时候习惯把对方成为老伴?我觉得就是老伴老伴,老了为伴,就是说很少有另一个人会陪伴你一辈子。两个人走在一起有特别大的缘分,将来能够生活在一起,那将是一辈子的缘分。所以更应该用一辈子来体谅一个人,包容一个人。

谈到我自己,其实也算一个小小的炫耀。我和现在的女朋友已经相处五年半多了,从高二的时候在一起的,其实按照大家的说法,我俩应该算是早恋。但是如果没有她,我可能现在不可能来到辽宁师范大学来读书。我最开始是一个学习特别差的学生,她学习特别的优秀,就是因为她我才能学习一点点的进步,最终我们两个高考分差只有三分,同时来到了辽宁师范大学。

是缘分让我们一直走到了现在,走了这么久。但是未来三年呢可能说对于我们两个是一个考验,我即将去支教,然后回辽师读研,而她即将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但是我觉得距离不是困难,在我的内心里我会尽我全力来守住这份感情。






副刊·心灵加油站




生活中,你自己会不会有过这样的想法?

 

“到了年底,今年的目标又没完成,真失败。”

 

“天哪,周末又睡得太晚起来,一个上午过去了,自己啥事情都没干!”

 

“我的朋友都考研了,去大城市发展了,恋爱了,活得那么有目标,我却做着不怎么样的工作,过着不怎么样的人生,完全是在浪费生命……”

 

其实,“想做好”,是极为正常的想法,和别人比较,从而鞭策自己,或者对自己有所要求,订立一些目标然后努力完成,怎么看也是好事、正面、积极。

 

但是——很多人的“想做好”,后面跟着的并不是制定目标、付诸行动、有效率地一点点达成。

 

很多人“想做好”的同时,其实是深深地沉浸在“我不够好”的自我谴责里。

 

他们内心充斥着大量对自己的攻击、对自我的责备,在努力之前,就已经淹没在“我如此糟糕和无力”的海洋中。

 

先本能地否定自己,然后,再耗尽能量去承受和消化对自我攻击带来的各种羞耻感、抑郁和焦虑等痛苦感觉。

 

结果就是什么都还没干,就已经在心理和生理上,精疲力竭。

 

 - 1 -

想做得更好,

你需要先停止自我攻击

真的想完成一个比较困难的“小目标”,想做得更好,首先要做的是觉察一下你是否在努力前或者努力中,一边努力一边进行着自我攻击。

 

觉察一下,你是否在努力前就已经陷入了“我不够好”的惯性批判性思维,无法自拔。

 

批判自我,很多时候并不会对自己带来真正的鞭策。

 

很多人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以为批判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因为小时候我们常常就是被父母老师各种批判着长大,但是如果我们去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批判并没有让我们真的爱上学习,反而对于这件事产生了极大的抵触和厌恶。

 

我们之所以习惯于在一种自我责备和攻击中去努力,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常常处于一种被责备和攻击的努力状态里。

 

如果你考试考得不好,父母或者老师有时会羞辱你,你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羞耻感。

 

你当然不会接纳这样的自己,你觉得你的父母也不会接纳这样一个你。

 

于是你必须学习,你必须考得更好以避免再感受到被羞辱和不接纳的痛苦。

 

于是你背负着攻击,努力学习。

 

后来,你在人格中内化了“不接纳不够好的你甚至会羞辱你”的父母,然后你开始把这种父母对你“永远不够好”的挑剔和攻击,转变成一种自我攻击。

 

于是,很多人长大了,还是很容易对自己复制一个这样的模式:

 

“我有一个事情没做好,羞耻感立刻袭来,然后一部分的自我会去攻击这个羞耻的自我。

 

这种感觉让我很痛苦,我不得不背负着这种羞耻感和被攻击的感觉,被动努力。”

 

但是,当我们带着不够好的自己,背负着羞耻感和被攻击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苦苦挣扎时,

 

真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能力吗?

 

真的能够真正喜欢自己的目标吗?

 

心理学中的羞耻感(shame),是个体把所有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时,而产生的痛苦体验。

 

一个人在不接纳自己的现状,对自我进行攻击时,往往就会沉浸在一种这样的痛苦体验中。

 

这当然不利于我们瞄准一个困难的目标,并专注完成它。

 

而且,因为和痛苦的体验捆绑在一起,我们还会有一部分本能变得排斥和厌恶自己的目标。

 

比如小时候我们因为父母过度的鞭策而不再喜欢学习,甚至一辈子都讨厌学习,

 

但其实假如没有被攻击得那么强烈,我们本来可能会喜欢学习这件事情;

 

比如一个赖床的人,他很可能是被父母无数次地攻击过“你简直无可救药竟然起这么晚”,

 

然后他一边本能为了抵抗这种攻击而继续赖床,一边在赖床中痛苦地觉得自己“无可救药”,

 

假如小时候他不是被强烈攻击和要求一定要遵守某种规定,这个人完全可能轻松地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

 

和痛苦的感受体验联结在一起,所谓变得更好的努力,就没有那么简单。

 

在自我攻击中,你的内心矛盾而分裂,当然就很难真正进入锁定目标,专注努力,获得成功的通道。

 

带着“我不够好”的内心标签去努力,你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负面思维、消极暗示、没有觉察的潜意识模式,不只是拖住了你成功的后腿,其实是牢牢捆住了你的两条腿。

 

在行动或者制定一个现实的目标前,我们的确需要解决一下我们的思想问题,或者面对一下,我们更深处的自己。

 

只有这样,你的努力才会变得更有效率,更有可能通往你的意识和潜意识都真正渴望的目标。

 

 - 2 -

自我接纳的同时,你的攻击就会停止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说她的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改变,而她“理性上”找到了一条路,就是她需要雅思考到一个很好的成绩,然后出国去一个她心仪的学校,学习一个她喜欢的专业。

 

她认为,假如这个目标顺利达成,一切都可以改善。

 

但是她一直踌躇不前。

 

她是一个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的女孩,被父母强烈否定着长大,她对自己有很强烈的不确定感,怀疑自己,生活现状没有一个地方让她满意,她找不到成就感。

 

梦想总在别处,现今的自己,总是做得那么糟糕。

 

和我的前几次咨询,她都强调着自己考雅思是一个必须达成的目标,她已经考了一次,成绩很不理想,这让她涌起了强烈的自我攻击和责备,否定自己做出的努力。

 

她觉得自己缺乏自信、不够聪明、不够勤奋,想改变生活又缺乏力量,再加上初次尝试的不利,她说:

 

不敢再考第二次了;

我害怕结果还是一样的;

而且我觉得我即使努力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

 

其实,她自我认知里的低价值感,深深地自卑,不间断的自我攻击,已经将她牢牢地锁在了一种负面的思维里。

 

抱着这种思想再次考试,她害怕自己脆弱的自我也会瓦解。

 

的确,如果不能摆脱这样一种思维,不能对自己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她等于是背着几十斤的负荷在爬山,登不到山顶就会累趴。

 

而在这个女孩身上,因为她其实深深地“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所以她陷入了强烈地恐惧,连尝试的步伐都迈不出了。

 

她来咨询的目的,是希望我说服她,可以再去参加考试,帮助她克服恐惧。

 

而实际上,她渐渐在咨询里,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认知,她最后用这种新的认知克服了她的恐惧。

 

这种新的认知就是,接纳。

 

她接纳了她的自我,不够好,生活现状不令人满意。

 

我的来访者,当她慢慢觉察到,其实考试失利、生活有着各种问题的不够好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纳的时候,她告诉我,“我真的觉得那股对考试的恐惧,好像减弱了很多。”

 

在这个过程里,她发生了三个改变:

 

一是接纳现状让她不再不断消耗力气去自我批判,不再在内心对这种现状去强烈抵抗,那么她的能量消耗就变小了很多,她不再始终处于一种消耗状态;



二是接纳了生活有问题、考试已经失败的现实,她才不会在心理上,不断放大对考试和失败的恐惧;



三是当她可以平静面对自己的现状时,她不再盯着一件未完成的事情不放,而是可以观察到其实生活中她已经取得的一些小成就,这无疑可以增强她对自己的信心。


 

对考试和未来的恐惧,并不是自己减弱的,而是因为她停止了抵抗,恐惧也就停止了放大。

 

于是结束了一个“我很糟糕,我相信我非常糟糕”的恶性循环。

 

 03 

在内心找一个空间,

装下“不够好的自己”,再去努力

 

不管你觉得现在的自己或者生活现状多么糟糕,不要因此攻击自己,或者责备自己,对于一切的既成事实进行接纳,才能停止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花很多力气去责怪自己、责怪他人、花很多力气去抵抗这种现实,去纠结在“为什么会这样”的怨恨里,你无法进入平静,你无法专心努力,无法看好未来。

 

哪怕是完成一个小目标,你可能都要自我争斗,耗尽心力,或者你一步也无法迈出去。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时刻。

 

不能接纳自己“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现实,然后陷入责备攻击,然后毫无觉察地以实际行动向自己进一步证明“我就是如此的糟糕”。

 

如果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不够好”,那么很可能你做的很多事情都不会违背你对于自己的这个定位。

 

你如果一直陷在自我攻击里,你很容易就会深陷在一种“失败的人生状态”中,而最后当这种心理上的失败感固化,也会映射到你的现实中。

 

不管你做了什么,你都会倾向于认为,你不够好。

 

如果你问我,我不够好,我很着急地想变得更好,那么我怎么才能做到?

 

我的答案是,“我不够好”的想法,是源于早年形成的潜意识模式,要变得更好,你首先什么都不需要做,就真的去接受你的现实,接受这样一个你。

 

把这一点做好,你已经终结了看不见的循环。

 

接受你此刻的现实不等于不去改变。

 

因为改变是需要你专注、相信,还需要你调动所有能量的。

 

如果不接受现实,强烈地攻击自己,把力气都花在抵抗和攻击上,那么你改变所需要的专注、相信、能量,从何而来?

 

你当然会觉得举步维艰。

 

所以,努力前,的确需要觉察。

 

努力分两种,一种就朝着目标努力,一种是一边攻击自己一边努力。

 

哪一种更容易成功?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或许会在自我攻击的鞭策里,获得某种成功。

 

但是在一种糟糕的心理体验状态下,你虽然完成了一个目标,可代价是,你不会真的享受那个过程,你也很可能变得不再喜欢你的成功。

 

变得更好,对你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羞耻感、遭受攻击、不接纳自我带来的心理压力,完全有可能让他陷入一种巨大的焦虑。

 

他会变得恐惧竞争、挑战和改变,效率低下,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在生活中,根本无法迈出尝试或者改变的步伐。

 

我们常常提到“爱自己”是幸福的关键,但是爱自己没那么容易。

 

如果一个人连自我接纳都没有完成,爱自己,对他而言,只是看得懂的三个中文字罢了。

 

你需要在内心找一个空间,装下那个你认为“不够好的旧的自己”。

 

因为我们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我们都不可能把那个自己杀死。

 

它是你的全部人生历程累积出来的强大的潜意识的产物,它就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接受它的存在,我们才能在这种接受中不再消耗能量去抵抗去谴责去逃避。

 

最终,我们才能在平静中,轻装前行,去塑造一个新的自己。

 






不同的声音

相同的力量


敬请关注

【师大周刊】





图源  郭欣阁

主播  金晓轩  于霖

编辑  索梦琦

责编  孙旖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